APP下载

信用缺失和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2008-12-29于永芝

中外企业家 2008年8期

  一、治理信用缺失的对策
  
  治理会计诚信缺失,要注重法治与德治并重,开展综合治理。一方面要建立健全财会监督管理体系,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对会计诚信缺失的主体要依法进行处罚,追究单位有关人员的责任,对涉及违法犯罪者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另一方面,对会计人员、管理人员除强调法律约束外,还应该加强思想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素养,弘扬正气,形成良好的会计职业氛围,营造良好的会计经济秩序。
  (一)建立健全会计制度
  会计诚信缺失与国家法律规章和单位的管理制度、管理机制密不可分。在清理整顿会计工作秩序过程中,要贯彻落实好相关法律、法规,认真执行好单位内部各项制度,建立健全单位领导人、会计主管人员离任审计等工作,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和各项规章,真正将法律、规章落到实处。
  (二)建立有效的内控制度,强化会计基础工作
  内部控制制度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制度,也是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的基本规范,一套完善规范的内控体系,能有效起到保护单位资产安全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和舞弊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的作用。会计人员要严格贯彻执行财政部印发的《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日常会计业务处理及会计档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达到标准规范的要求,制定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使之分工科学合理,职责分明。只有建立健全一个包含内部稽核制度、内部牵制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为主要内容的、严密的、较为完整的企业内控系统,才能有效防止会计诚信缺失问题。
  (三)构建诚信工程
  会计诚信建设必须纳入整个社会的信用体系建设之中。实施诚信工程,应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加强诚信教育。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活动,使全社会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不诚信的危害性,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2.打造信用政府。政府作为掌握公共权力者,享用和支配着纳税人的钱,实质上和纳税人之间就是一种契约关系,要守契约、讲诚信,切实为纳税人谋取利益,通过制度建设,规范和保护诚信,严厉打击各类造假等不诚信行为,杜绝“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浮夸风,提高政府信誉度。
  3.建立信用档案。在信用制度下,发现违规,无论问题大小,一律记录在案。这种信用档案对企业在今后对外筹资、投资时都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个人来讲,有过信用不良记录,就意味着将来求职、贷款甚至保险都将遇到比无不良记录者更多的麻烦。
  
  二、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政企分开
  1.转变政府职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根本任务和长远目标,建立以“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转换机制最主要的就是政企分开,切实转换企业经营机制,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市场竞争主体。
  2.规范企业治理结构。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宗旨就是在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之间合理配置权限,公平分配利益,明确各自职责,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和制衡机制,从而实现公司的多元化目标。要构造多元化的公司股权结构,就要加强董事会的决策与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建立和完善企业监控机制。
  (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能抑制会计信息失真是因为它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机制,尤其是对会计工作所形成的约束机制。内部控制主要是从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进行严格控制,杜绝会计造假。
  1.建立健全确保会计信息真实、完整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成会计信息生成过程中自我约束、相互牵制的防范性措施。如明确企业遵循会计制度及相关政策,制定合理的会计处理程序、会计稽核制度财务收支审批制度等,使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程序化、科学化。
  2.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形成会计信息生成的控制环境。会计信息生成不仅仅是会计部门的事情,还涉及到整个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贯穿于生产经营与销售的各个环节,如购销业务的监管、资产的账实核对等。内部管理制度包括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重大经济事项决策制度、人员素质控制等。
  
  三、建立新的经营者考核核算体系
  
  建立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业绩评价模式,既对企业进行财务评价,也依据非财务指标对企业内部的经营过程、企业外部的顾客满意程度和企业未来的战略发展前景进行评价。建立这种全方位、立体化的评价模式,采用但并不依赖财务评价方式,将提升对财务指标分析的质量。
  
  四、健全和完善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
  
  1.强化内部监督。从会计管理体制入手,一方面提高管理层的会计法规意识,明确其法律责任,并强调对主要责任人的处罚;另一方面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严把会计人员的资格关和职业道德关。同时,还要注重对会计人员的保护,防止其因行使监督职权而受到打击报复,真正发挥会计监督的作用。
  2.加强国家监督。对会计信息质量进行验证、检查、监督是国际通行的做法,各级财政、税务、审计机关要依法对企业和事业行政单位加强财务检查和审计监督,各级主管部门也应负起责任,核算上进行监督、检查,对查出的问题必须予以行政处分,直至追究刑事责任。各监督部门要在合理分工、各司其责的基础上,认真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处理好监督检查的交叉、重复和执法疏漏的矛盾。
  3.规范社会监督。强化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推行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制,并尽快建立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赔偿机制,提高其造假成本,形成内部机制与外部约束机制,有效地提高审计质量。此外,还可由政府有关部门对会计信息的披露进行再监督,对企业的会计信息进行抽查复审,对于发现的违规问题,应对有关上市公司和注册会计师及其所属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严厉惩罚,这样可促使注册会计师提高执业水平,增强审计责任意识。
  (河南省太康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