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融合、深度合作、共建共益”探索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2008-12-29王丽娜

中国市场 2008年26期

  摘要:学院在办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紧贴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形成了“区域融合,深度合作,共建共益”的人才模式,建立了专业建设的动态机制,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机制和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不断充实内涵,提高质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
  关键词:创新;高职教育;办学模式
  
  2006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对如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创新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战略选择。为此我们烟台职业学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区域融合,深度合作,共建共益”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一、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做法
  
  1.区域融合,建立专业建设的动态机制
  烟台是国家重点开发的环渤海经济圈内的重要城市,也是山东省半岛制造业基地和半岛城市群的骨干城市。近年来,烟台经济发展迅猛,包括机械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加工和黄金在内的四大支柱产业以及汽车、船舶、电脑、手机等六大产品集群,发展势头非常好。据统计,烟台市各类企业2.9万多家,入驻的外资企业达8100多家,每年中高级技能型人才需求达到8-10万人,其中大专层次的技术人才需求在3万人左右。迅猛发展的经济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强劲的需求,我院抓住机遇,制订了《专业建设规划》和《服务烟台制造业行动计划》,针对汽车产业成为全市支柱产业后在制造、维修等方面急需人才的状况,增设了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等专业;根据烟台以港兴市的发展战略,适时增设了船舶工程技术、轮机工程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等专业。2005年,当韩国大宇集团在烟台投资15亿美元兴建大宇造船厂项目尚处在厂区建设阶段时,学院就增设了船舶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三年来,我院新增设20多个专业,形成了专业与产业的联动机制,为烟台的经济发展和产品升级提供了强大的人才支撑。
  同时,学院还高度重视专业内涵建设和特色建设,立足学院实际,制订了《关于加强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的意见》,确定了机电一体化、会计、电气自动化、汽车检测与维修、食品检测及管理、软件技术等6个重点专业(群)和数控加工技术、革制品工艺与设计等4个特色专业,突出重点,打造品牌,彰显特色,带动其他专业及其专业群建设,提升专业建设的总体水平。2004年,机电一体化和会计两个专业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数控加工技术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项目试点专业,2007年,服装设计专业被山东省服装行业协会、山东省纺织工业办公室评为“十五期间山东省服装行业人才培养突出贡献奖”。
  2.深度合作,建立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机制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2004年成立了校企合作办公室,随后又在16个系院成立了校企合作就业科,采用订单教育、合作建厂等多种形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通过订单培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了28个企业冠名班,企业提出人才培养的岗位要求和订单人数,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根据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开设课程,利用双方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师资组织教学,企业参与教学和考核的全过程,不断修订教学内容,逐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比如:2003年与惠丰电子公司组建了“惠丰电子”班,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了面向职业岗位的教学计划,增加“惠丰”课程,融入企业文化,实践教学任务由惠丰公司派工程技术人员承担,并按计划到惠丰公司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学生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同步提高。该班35名学生有32人一次被企业录用,如今大部分已成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其中4名学生被提拔为中层主管。
  二是通过“以岗定教,学做一体”模式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内设厂、在厂内设校,使学生直接参加生产实践,如上海通用汽车公司在我院投资200万元建立了ASEP项目,采用“2+1”模式,前两年的所有实践课程都在厂内进行,引入9门课程由通用技术人员讲授,第3年到公司进行生产实践。烟台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数控技术中心投资130万元的一套快速成型机,用于实训教学和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广州正宜鞋材有限公司投入600万元在校内建设“正宜革制品生产实习车间”,已安装调试完毕并投入使用。这种校内生产型基地的建成和校企紧密型合作项目的建立,构建了“以岗定教,学做一体”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任务驱动”、“行为引导”、“一体化教学”等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实施了“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学校(理论)—工厂(实践)”和“学校教育教学+企业顶岗实践”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制订和优化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
  三是通过教师下厂锻炼、学生顶岗实习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采用脱产顶岗和暑期锻炼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下厂锻炼,提高自身操作能力和实践水平,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和岗位能力需求,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制订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对学生在工作岗位的表现进行评价鉴定,反馈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自行开发的《PLC液位和温度控制系统》、《数控综合实训》等课程就是在教师实践和学生顶岗实习中得到优化的。
  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建立了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科学的课程体系,成功实现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嫁接与置换,目前已开展了“数控工艺员”等40余种证书的考核和鉴定,学生的双证率达到94%。课程建设质量明显提高,已成功建设12门院级精品课程和80门优质课程,《V-B程序设计》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PLC应用技术》等3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
  3.共建共益,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是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的有效途径,基地则是实现校企合作的媒介和依托。我们通过加强生产型基地和紧密型基地的建设,发挥基地对教学、科研、招生、就业等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加强校内生产型基地建设。积极拓宽办学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努力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产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新路子,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培训和科技服务工作,积极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科技、文化等多方面的服务。烟台市生产力促进中心为我院数控技术中心投资130万元的一套快速成型机,用于实训教学和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广州正宜鞋材有限公司投入600万元在我院建设“正宜革制品生产实习车间”,目前设备已安装调试完毕。校内生产型基地的建成和校企紧密型合作项目的建立,构建了以“工学结合”为主要形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任务驱动”、“行为引导”、“一体化教学”等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二是加强校外紧密型基地建设。紧密型基地是我院与企业达成协议,在企业建立的互相渗透、为人才培养服务,双方互惠互赢、具有紧密合作关系的校外基地。为了加强该项建设,我院出台了《紧密型基地建设与管理办法》,制订了紧密型基地的建设标准、申报程序及考核奖励办法,落实合作项目,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目前已建立了36个深度合作的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满足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的生产性实习和半年以上的顶岗实习的需要。同时,开展了优秀紧密性基地评选活动,评选了“烟台婴儿乐集团生产车间”等十大优秀基地。
  三是发挥基地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教师和学生在基地直接参与企业的产品生产、管理和服务,推进“订单教育”、“工学结合”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2004年,电气工程系和南洋电器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烟台职业学院南洋电器生产研发中心”,研发不同型号的配电箱,组织学生进行装配和生产,调试合格后直接进入市场。与企业科技人员组成科技研发体,加强横向合作,提高教师科技开发能力。计算机系刘广涛老师参与了烟台威尔数据有限公司新一代身份识别系统的开发,王枚老师的两个科研项目通过省科技厅鉴定,并申报了两项专利。面向现代制造业的“薄片冲压机取件机械手的研制”、“车辆安全控制器”等5个课题,2006年通过省级认证,其中3项获得国家专利,2007年在生产中应用,直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2000多万元。
  生产型基地和紧密型基地的建设,促进了教学、科研质量的全面提升,带动了招生、就业的良性循环,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创新。
  
  二、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体会
  
  1.强化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创新高职教育人才模式的关键
  技能型师资短缺已经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必须建设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专兼结合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