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弊端及解决方法的探究
2008-12-29高凡茜
中国市场 2008年26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思想及价值观念已涌入高校校园,影响并主导着大学生的思想动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持续重视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挖掘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本文从现有的教育模式、教学思想及有限、被动的教育局面、教育重心等方面入手,探索并解决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途径,从而有效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落实及开展。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弊端;解决方法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随着时代的向前发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来越多地显现出一些问题和弊端,开始逐渐影响着青年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因此,如何准确、迅速地找出并分析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症结,并及时研究解决方案,对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1)以灌输教育为主要教学形式,课堂气氛死板,学生易产生排斥心理,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进入大学以后,随着生理和心理的日益发育成熟,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的改变,大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大学生是一群拥有现代科学知识,掌握着丰富的信息资源、颇有思想见地的现代人,他们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因此,他们往往会依据自己的审美标准和价值取向来决定自己是否会接收某种思想或观念,一旦他们认定了某种事物是正确的,就容易受思维惯性的驱使,很难改变。
(2)被动的教育状态和狭小的工作局面很难在学生中真正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任何一种思想境界的获求,都需要有相关的环境和氛围作为催化剂,一个好的氛围可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而在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学的平台仅仅停留在了课堂这一狭小的空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一个校园思想政治教育的浓厚氛围。因此,学生在课下的大量时间中所接触的东西将会给他们带来的影响及使他们接受的机会比课堂多得多。并且,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当前的大学生中,电脑的普及率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上攀升,网络已日益成为了他们最为亲密的伙伴,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课堂,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生信息接收把关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特征,不少精神垃圾也将会在大学生不自觉的上网过程中侵蚀着他们的思想,阻碍着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3)以“书”为本,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思想日益阻碍着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传统教育观念的核心是以“书”为本,目的是培养出“标准型”人才。在教育内容上,传统教育是以教材为中心,单纯注重理论上的逻辑结构。马克思认为“人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且正是他的特殊性使他成为一个个体。”因此,传统教育强调共性、忽视个性的以“书”为本的教育理念没有看到学生在发展过程中个体存在的差异性及独特性。在目前的一些教育观念上,偏重以教材为中心,过分注重教材课本中的逻辑结构,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关注教法,严重阻碍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消极被动。进而言之,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很大程度上偏向于以课本为中心,也就是以知识为中心。以“知识”为中心,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最终导致了教材与社会实践相脱节现象的发生。“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在科学技术飞猛发展,人的教育从一次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背景下,已经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4)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重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的现象很普遍。目前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重点大都落在政治上,对于当前大学生道德方面的重视度相对明显不够。造成这种现象的理由是“政治教育是国家的意识形态教育,而且具有理论的特点,而道德教育既不属于国家意识形态且缺乏理论的支持。” 另外,在如何对大学生加强道德规范教育也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方式方法不当的道德教育很容易导致道德说教及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之前,都基本经历了数十载的道德教育,如果雷同于中小学,无疑会降低教育的吸引力,影响教育的效果。加上在整个大的重政治教育轻道德教育的背景下,从教师到学生对于大学期间道德品质修炼的不重视,使得在学方式上采用硬性灌输式,在授课内容上仅停留在道德告知的感性层面上,而没有重视道德的理性思考,不能寓情于理,从而很容易导致道德说教的现象发生,阻碍学生对于自我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
(5)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存在的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现象阻碍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目前的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开设若干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采用的是一种灌输式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而从接触理论知识到掌握理解最终形成为自己行为习惯的一部分,其中需要经历许多复杂的环节。“在这种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作为这些转化的推动力和‘催化剂’,又需要一定的人生经验为辅托。” 因此,当学生在接收到一种理论时,首先会自觉不自觉的在心里与他已获知的实践经验来进行对比,如与自身经验相仿或一致,则很容易将这种理论纳为自我知识之中,反之则很难接受甚至出现排斥心理。因此,经验作为一种感性的认识对于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
二、解决方案
(1)转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灌输的方式方法,重视活动教学及无意识教育在灌输教育中的应用。任何一种意识都不可能在头脑中凭空产生,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采取以理论灌输教育为主的教学方式是很有必要的。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灌输教育在今天之所以越来越多的被认为是一种“假大空”,是由于在长期的灌输教学中忽略了其方式方法的研究。不讲究方式方法,不分对象、条件、场合、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老生常谈,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要转变这种硬性灌输的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两点来入手:首先,要注意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变化特点、关注热点及兴趣爱好,努力做到把主导内容的方向性与大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从而克服教学内容的单一化、简单化,缺乏层次性和针对性的弊端。其次,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现有的灌输教学以课堂为中心,虽然适应了传授大量知识的需要,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从哲学上看,活动是人的根本存在形式”,“教育科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研究人的发展的科学,学校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的实践部分,是师生关系的核心,没有教育活动的开展,就不可能产生教育影响,也就无所谓学生的发展”,列昂节夫也曾在研究人的意识、智力和活动的关系时指出:“个性在任何方面不是先于人的活动而存在的,个性也和人的意识一样,产生于活动。”足见活动对于学生接受教学内容的促进作用。因此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活动教学的关系,发挥好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及主体地位功能。
(2)扭转被动、狭窄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局面,从多方面营造良好教学环境氛围,拓宽教育教学平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任何个体的成长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一个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氛围可以充分发挥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根据环境因素的性质存在形态及涉及的范围大小的不同,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为物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及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这里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主要从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和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来进行探讨。“所谓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环绕于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周围并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精神要素的总和。” 精神环境要素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源泉,从目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看,影响精神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导因素主要是各种媒介体,而大学生接触面最大是即是网络。如前所述,网络的普及开辟了人们生活的新空间,但它的开放性、自由性、流通性等特点及其对于大学生的影响程度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主动权掌握上转为了被动地位,教育的重点也从主动的防御转为了被动的“治”、“堵”,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氛围的治理上,首要的是转变教育的被动局面,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建设好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教育网页网站,提高学生们的网络道德的认识水平,完善网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网络覆盖面,建设一批有影响的站点,而且还可与网下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平台,变被动局面为主动。从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来看,“所谓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在范围较小的空间内对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及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产生影响的环境因素的总和。”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加强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重点即是加强校园思想政治教育氛围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利用以德治校的教育方式,可以利用学生的爱校爱院情怀在建设方针、校训院训上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及精髓,将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内化高校政治教育内容;二是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不能只面向学生,还应涉及到各个层次各个方面,不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部门要做,学校其他部门也要做,从而形成校园多方面的强大合力,共同营造出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三是学校要从根本上意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各项工作都要有意识的结合思政工作一齐展开,重视政治课堂教学的效果性,对优秀授课模式进行评比表彰,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术创新活动等。
(3)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建立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培养模式。“以人为本”的说法古已有之,“‘以人为本’就是追求对人本身的关怀,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关怀人和发展新人;就是追求对人的自然性、社会性、物质性和精神性的关爱,满足人的理性及情感需求,促进人的肉体和心灵的阶段性、持续性均衡并协调发展。”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是实施教育的主体,因此,“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即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注重学生的差异,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及特点,进而对其因材施教,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不仅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过程,而且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形成具有乐观向上,体现强烈主体意识的积极心态。只有让学生有了一种良好的心态,走出被动消极的状态,才能够积极主动的接收理论教育的灌输。其次,在坚持以“能力”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上,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和创造性比知识更为重要。”这是因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
(4)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抓好政治教育的同时,注重道德素养的建设,培养出全面发展的新一代人。正如前所述,高校对于思想道德建设普遍相对不重视,以及纯理论硬性死板的道德说教引起了学生的反感,教学效果一直一来不甚理想。因此,在对于如何解决上述思想道德教育中存在的弊端上,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着手:首先,明确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应放在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勿庸置疑,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沉淀了许多具有特殊魅力和风格的宝贵道德遗产,值得我们去认真继承和大力弘扬。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影响势必会波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当然也包括了道德领域。新的时代在推动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道德理想、道德信念及价值观念,把道德建设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单以传统的中华美德作为经久不变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学蓝本已跟不上时代前进的脉搏,因此,应在道德教育的理念及内容上随时把握住时代的变化及趋势,在传统道德要求的基础上不断透析出新的道德价值观念及与之匹配的正确行为取向,使道德教育不仅是以一种世界观存在于人们的心里,更是以方法论的形式较好的指导人们日常相贴切的实践活动。其次,在教学形式上改变原有的单纯理论讲解灌输法,代之以师生交流法,教师与学生同为教育者或受教育者,互相交流自身的道德体会,不仅在相互学习、探讨中共同提高,而且也改变了师生之间教育地位的落差,避免了道德说教的现象发生。另外,“教育者言行一致的人格施教,也是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所要求的,”“只有人格教育才是道德教育的本身。”
(5)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实践教育和理论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使教育者的理论知识在实际运用中得到理解和升华。苏联教育学家马卡连科曾指出,在人们的知识、信念和行为之间有一个必须用参加一定种类活动的经验来填补的“网眼”。对于目前的高校大学生来说,这个“网眼”指的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是连接学校和社会的桥梁,是大学生由学校走向社会的一个重要过渡、体验环节。接受理论知识和识记理论知识不是一回事,识记理论仅仅是一种记忆和背诵,而接受理论知识是对一定理论知识的选择和认同。因此,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将自己在学校、书本中所学的知识在现实中得到亲身的体会,才能真正为大学生所消化和吸收。此外,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因此,我认为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做好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工作。首先,科适当成立调研小组,安排学生到各个地区去参观、考察,这样加深对现有国情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促进大学生从内心真正拥护支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其次,组织临毕业大学生进行相关实习,从而完善其知识结构,增强其应用能力的锻炼,克服所存在的脱离实际、眼高手低的弱点,使他们把崇高的理想报复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很好的结合起来。第三,克服一味对于理论的“假大空”宣传,通过开展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从而使学生在不自觉的参与过程中受到思想上的熏陶和感染,达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例如,可以鼓励学生建立一些思想先进的、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社团组织,本着自主自办的原则动员广大学生参与其中,为响应党、国家及学校的有关号召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从中自觉地树立和培养起自身的主人翁意识,提升自我的思想政治水平。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龚志宏.润物细无声——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无意识教育研究[M] .河南:河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