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前后 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原因
2008-12-29王欣孙康
中国市场 2008年26期
摘要:“八大前后”毛泽东向全党提出了“以苏为鉴”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从而开启了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程。本文从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实践和基本国情、照搬苏联模式暴露出的弊端、苏共二十大的影响以及国际形势四个方面,分析了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原因。
关键词:“八大”前后;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一、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实践和基本国情,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现实依据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用了三年的时间把国民经济恢复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水平。1953年,毛泽东不失时机地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即“一化三改”。与此同时,中央已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旨在具体落实总路线中的工业化目标。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高潮使原来估计为三个五年计划或者更长一些时间才能完成的“三大改造”任务,在1956年超前实现了。从此,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始。这就要求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共领导人,必须回答在中国这样的国度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样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紧迫的现实问题。毛泽东形象地把当时我国的基本国情概括为“一穷二白”①尽管苏联经验对于中共来说有着重要的参鉴作用,然而苏联与中国在基本国情方面有相似的一面,但也有着众多的不同之处,况且之前的照抄照搬已经暴露出种种弊端。这一切都提出了应该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再次相结合,以独立的姿态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
二、照抄的苏联模式已在中国暴露出许多弊端,引发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考
建国初期,我们对如何搞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知之甚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主要来源就是马列主义的经典论著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以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为特征的苏联模式被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唯一正宗,这种观念长期束缚着世界各国共产党人包括中国共产党人的头脑。
走苏联的建设道路对当时我国仍处于落后农业国的情况下,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重点建设项目,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曾起到不小的积极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苏联建设模式的弊端便开始逐渐暴露出来。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由于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中央财政收入占总收入的80%,支出占总支出的75%,地方支配的财力只占25%;基本建设上,中央项目占79%,地方项目仅占21%;劳动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也由中央集中管理,地方和企业无决策权。这些都使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难以发挥。在产业结构上,“一五”计划规定重、轻工业投资比例为8:1,重工业投资过大,轻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这些矛盾,如何突破苏联经济建设模式,闯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自然而然地成了毛泽东思考的主要问题。毛泽东后来在他的讲话中也对照抄别人的东西感到不满意,他说:“由于我们没有管理全国经济的经验,所以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不能不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②
针对这种情况,1955年底毛泽东就开始考虑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怎么进行的问题。据薄一波回忆,“在我的记忆里,毛主席是在1955年底就提出了‘以苏为鉴’的问题。”③这表明毛泽东已经酝酿着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习别国经验,走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想法。
三、苏共二十大的召开,为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契机
1956年2月14日至25日,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以下简称苏共二十大)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召开。在报告中,赫鲁晓夫尖锐地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鼓励和欣赏个人崇拜,严重破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及在国际关系和国内事务等方面犯下的一系列严重错误。苏共二十大对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犯错误的揭露与批判,使人们破除了迷信,解放了思想,这种情况又给毛泽东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历史的契机。
获悉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后,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的一些观点虽有异议,对“秘密报告”有所保留,但总体来看,对苏共二十大持基本的肯定态度,还是认同“秘密报告”中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观点的,只是对赫鲁晓夫所采取的方式持有异议。苏共二十大之后,毛泽东多次召开书记处、政治局会议,专门讨论苏共二十大提出的问题。在1956年3月17日晚上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毛泽东谈到了他对赫鲁晓夫“秘密报告”的看法:“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一是揭了盖子,二是捅了篓子,全世界都震动。揭了盖子,表明斯大林及苏联的种种做法不是没有错误的,各国党可以根据各自的情况办事,不要迷信了。捅了篓子,搞突然袭击,不仅别国党没有思想准备,苏联党也没有思想准备。这么大的事情,这么重要的国际人物,不同各国党商量是不对的。”④毛泽东又于19日和24日连续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进一步讨论斯大林问题与中国的关系。通过讨论,毛泽东早在1955年底就萌发的“以苏为鉴”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更加明晰起来。
四、国际环境为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可能
50年代中期,国际形势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特点。首先,缓和成为国际关系发展的趋向。其次,为了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在外交上也作出两项重要努力。一是努力促成日内瓦会议的召开,谋求通过和平协商,进一步缓和亚洲的两个热点地区--朝鲜半岛和印度支那半岛的紧张局势;二是和印度、缅甸等国解决边界纠纷等历史遗留问题,实现睦邻友好。良好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也使毛泽东能够把注意力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上来,来思考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毛泽东在正确分析国内国际形势和总结自身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对苏联的经验教训“引以为戒”,避免他们走过的弯路。他说:“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⑤他还提出了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广泛地学习一切国家、民族的长处,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也应当采取这样的态度。”“马克思列宁主义,斯大林讲得对的那些方面,我们一定要继续努力学习。我们要学的是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⑥我们从苏共二十大得到的教益“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⑦这就向全党正式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任务,为全党全国人民在历史转折关头指明了继续前进的方向。
作者单位: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课部副主任
参考文献: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M].北京:中央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