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追求完美反离完美更远等
2008-12-26
有一位茶师的儿子极爱清洁,屋里总是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天茶师让儿子打扫庭园,儿子像以往扫地一样干得认真、细致。但当儿子扫完时,茶师却说还不够干净,让他重做一次。于是儿子又扫了一个小时,然后说:“爸爸,已经无事可做了。石阶洗了三次,石灯笼擦了多遍,树木冲洒了水,地面上已找不到一枝一叶了。”
茶师走过来却说:“孩子,你这种扫法其实是一种洁癖,徒然费力却不合乎自然!”说着,茶师走到一棵树前用力摇动它,立时抖落一片金黄色的树叶。茶师说:“树叶随风不时而落,你何时能打扫干净?打扫庭园虽然要求清洁美,但也要符合自然之道啊!”
原来茶师让儿子打扫庭园是要点化他,启示他做事不可太过完美。人为规定过高的完美标准,不仅违背自然,而且会使我们离完美更远。
【启示】对于管理来说,自然之道就是要合乎人性、以人为本。不能出于单纯盈利要求而对员工苛求太过,那样做有违人性,必然会适得其反,古典科学管理的失败正在于此。因为人性本是让会性与生物性、心理因素与生理因素等方面的统一体,管理上的要求唯有顾及到员工在理性与情感、物质需要与精神追求、工作与生活等方面的平衡,才能有效激励员工向着既定目标可持续性地前进。
眼见未必为实
有一次,孔子与众弟子在陈、蔡的地方被围困,长达七天,吃饭成了问题,个个饥饿不堪。富裕弟子子贡见此情景,便突破重围,用身上带的钱财换了一些米回来,并由颜回负责煮饭。不久,子贡无意间经过煮饭的房间,竟然看见颜回在用勺子舀饭吃。子贡心感不平,就跑到老师那里,行礼之后问孔子说:“仁人廉士会不会因为穷困而改变气节?”孔子答道:“当然不会。”于是子贡就讲述了亲眼看见颜回偷饭吃的事实。然而,出乎子贡意料的是,孔子却说:“我对颜回是仁者一向是坚信不移,虽然你说的是亲眼所见,但我还是不会怀疑他,恐怕是另有隐情吧。你先别说了,我会问他的。”
随后,孔子将颜回叫来,对他说:“我前几天梦到了自己的祖先,想必是要护佑我们吧?你饭做好了之后,我准备拿它先祭祀祖先。”颜回摇头答道:“不行啊,老师!刚才我在煮饭时,屋顶有一小块黑土坠入饭中,我就用勺子将其舀起来,想把它倒掉又觉得可惜,于是便吃了它。吃过的饭是不能祭祀先祖的啊!”孔子听后说:“原来如此。要是换了我,也会吃了它的。”颜回退出后,孔子对几位在场的弟子说:“我对颜回的信任,是不用等到今天才来证实的。”周围的弟子无不信服至极。
[启示]亲眼所见未必必是事实的真相。做同样一件事,动机不同性质可能截然相反,而他人的动机常常不是我辈肉眼凡胎所能直接知晓的,若先入为主,就可能犯下以己之心夺他人之腹的主观主义错误。对于管理者来说,对于员工看似有问题的行为,应深入调查了解之后再做结论,不能仅凭表面现象就妄加评判其是非曲直。另一方面,无论是管理者还是员工,若所做之事非同常规、令人费解,应适时向人们解释清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非议。
距离适度温暖大家——豪猪团队的启示
寒冷的冬天又来了,非洲的一群豪猪又挤在一起,借彼此体温取暖过冬。但由于每个豪猪身上都长满尖利的刺,一旦过于凑近,尖利的刺就会扎到彼此的身体,因刺痛而分开;但离得稍微远些,又会觉得寒冷,于是彼此又往近凑……如此反复多次,豪猪们终于找到了彼此间恰如其分、不即不离的距离——在最低限度的刺痛下感受彼此的热气,从而确保大家都拥有足以抵御严寒的温暖。
[启示]从个人利益角度说,凡人也往往像豪猪一样具有令人忌讳,排他性的私人空间,太过亲近就可能被“刺伤”——引起反感或冲突,而过于疏远则会令人感到冷漠、不近人情。孔子曾指出小人“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可见,人际交往需要与人保持适度的距离,这个道理对管理也同样适用。管理者应善于恪守儒家所说的“中庸”之道,注意了解和把握与一般员工乃至个别员工之间和谐相处的度,既不要过近,也不要不及。
好为人师招反感
一只长胡子的老山羊在河边碰到一只大鸟在饮水,便上前对大鸟说:“你只顾在这里喝水,却完全不知道提高警惕,这样很危险。如果狐狸过来,就可能要了你的小命。”接着,老山羊又一本正经地讲了若干安不忘危、防范未然的道理,最后又叮嘱大鸟道:“孩子,你一定要记住我的话啊!”大鸟笑着表示接受。
老山羊走开后,大鸟就对身边的蚂蚁说:“哼!倚仗胡子长,冒充懂道理。去年,它的孩子小山羊还不是在这里让狼给吃了吗!”
[启示]儒家文化主张在管理上“正人必先正己”、“修己才能安人”,这个故事说明了这一道理。要做人师自己必须要有能令人信服的资历,若自己做得还不好却要教训他人,不仅难以令人信服,还可能招致反感和敌视、对管理者来说,要确保自己的话语有足够的权威性和说服力,就一定要在言行上以身作则,做出表率。
义当所为,不计恩怨
一天,苏格拉底在过河时不小心落入水中,在水中挣扎求救。一个在河边的钓鱼者看见了,却假装没看见扭头就走。幸好苏格拉底的学生们及时赶到,才把他救了上来。没过多久,这河里又出了情况,一个渔夫在钓鱼时不小心掉进了河里。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们正好路过,赶紧把那个人救上岸。上岸之后大家发现,原来这个落水者就是上次那个见死不救的渔夫。学生们后悔莫及地说:早知道是他就不去救了。苏格拉底摇摇头说:“不然。这就是我们和渔夫做人的差别所在!”
[启示]苏格拉底的言行,实际上体现了孔子所说的黄金道德法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也是人本管理的基本原则。在职场中难免有少数问题员工,凡事不能吃亏,总是喜欢捡便宜,如果觉得个人利益受损,往往会大吵大闹、骂爹骂娘:对领导或他人如果看不顺眼,喜欢在背后说三道四,甚至无中生有地造谣生事、挑拨离间。对于这美人,管理者应像对待其他人一样平等相待,良言相劝,以直心、爱心感化、若劝化无效也不必勉强,但决不能起憎恶心,以怨报怨,那样将使矛盾激化,当如老子所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对规则不可不敬畏
有一个寺院,尽管规定了若干不可违背的清规戒律,并三天两头地宣说,但总有些僧人不以为然,屡次犯戒。一天上午,刚刚做完早课,僧侣们正要走出禅房时,寺院方丈扬手碰落了供台上的一个大瓷瓶,落地摔了个粉碎。众僧人一下子愣在那里,不知方丈是无心所致,还是有意为之。
方丈守心法师见众僧人都在以探询的眼光看着自己,便语气凝重地说:“一抔泥土,不知经历了多少工序,经过了多长时间的煅烧,才超脱成为一个珍贵的瓷瓶,为我们摆上了神圣的供桌,成为一件高贵圣洁的法器,如果保存好了,千百年都不会损坏,可以万世流传。可是,在我扬手之间它就坠落于地,一文不值了。同理,一位僧人,尤其是出家多年、敛德修行的僧人,积功累德并非易事,如果不重视慎独自律,不珍惜自己长期修行的善根,一旦破戒,善根被毁,就与这个瓷瓶无异!”
僧人们都默默无语,有些人忽然有所顿悟,合掌跪地,深表忏悔。
[启示]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企业来说,规章制度可谓是确保企业一切活动合理运行的基石,故应在管理中始终不渝地捍卫规章制度的神圣性,权威性,对于各种违规行为严惩不贷。放纵违规行为,规则制度就会变得形同虚设,事故的发生终难避免。因此,当重视培养员工对规章制度的敬畏之心,令员工知晓违规行为的严重危害,从起心动念处就注意防范和克制可能产生的违规意识,要如《诗经》所说: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本栏编辑郑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