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古典诗歌中的音乐曲调名及其双关义的运用

2008-12-18唐三才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1期
关键词:曲调寓意情感

【摘要】在高考古诗词的鉴赏中,常会遇到一些乐曲的名称,这些乐曲不但有其特定的含义、情感和寓意,而且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了解这些音乐曲调的含义和特征,有助于理解诗歌深层次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曲调 寓意 情感

在高考古诗词的鉴赏中,常会遇到一些乐曲名称,而这些乐曲又往往有特定的含义、情感或寓意,对全诗的整体意象或情感表达有直接的作用。因此,了解一些音乐曲调,并理解这些音乐曲调的含义,尤其是它们的双关义,对于理解诗歌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就高考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曲调进行简要解说,以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

一、《杨柳曲》

汉乐府古曲,“杨柳(留)枝”,有时也作《折杨柳》《怨杨柳》《杨柳》,主要写军旅生活,从梁、陈到唐代,多为伤别(送别)之词,以抒写离别之苦或思乡之情,以怀念征人为多。

如王之涣《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戍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转,引入《杨柳》曲调,以勾起征夫的离愁。此句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折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含蓄着无限的乡思离情。

二、《关山月》

乐府曲调(乐府旧题),也称《关山》。《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多写征戍离别之情,写边塞士兵久戍不归和家人互伤离别之情。

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的内容一言以蔽之:“旧别情”。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句中“关山”除了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诗人借此表达了征戍者离家思归的别情。

三、《梅花落》

简称《梅花》《落梅》,笛曲名(曲调名),曲调悲凉,常表达怀乡的主题,多为游子(含“征人”)思乡情。诗中运用时多作双关,既指梅花飘落,又指梅花落曲调。

如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是李白乾元元年(758)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本诗写游黄鹤楼听笛,抒发了诗人的迁谪之感和去国之情。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诗人由《梅花落》的笛声想象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由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由乐声联想到音乐形象的表现手法,即诗论家所说的“通感”。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通感交织,描绘出与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苍凉景色,从而有力地烘托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四、《凉州》

也称《梁州》,原是凉州民歌,唐玄宗时的西凉都督郭知远进献给朝廷。当时的演出遭到许多人反对,说能引起“悖动之事”“播迁之祸”。杜牧《河湟》:“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惟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诗人抓住那些富贵闲人陶醉于原从河湟传来的轻歌曼舞这样一个细节,将唐末统治者的醉生梦死之态揭露得淋漓尽致。

凉州曲,唐玄宗天宝年间乐曲,多表现边塞题材。如卢挚《[双调]蟾宫曲·扬州汪右丞席上即事》:“江城歌吹风流,雨过平山,月满西楼。几许年华,三生醉梦,六月凉秋。按锦瑟佳人劝酒,卷朱帘齐按凉州。客去还留,云树萧萧,河汉悠悠。”锦瑟声中,佳人频频劝酒,朱帘漫卷歌女又齐声演唱那著名的歌曲——“凉州”。曲终筵散,写出相逢不久又要分别而内心惆怅的游客之思。

五、《玉树后庭花》

又称《后庭花》、《后庭遗曲》,为绮靡亡国之音。相传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反映宫廷淫靡生活的乐曲,后人视为亡国的靡靡之音,诗中多用来讽刺统治者沉湎声色、纸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寄托吊古伤今的感慨。

如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夜泊秦淮,诗人听到隔江传来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表面上,诗人似乎是在斥责“商女”无知,但是诗人的矛头所向,却是那些身负天下安危,但醉生梦死的权势显达。在距陈朝覆灭已有两个半世纪之遥的晚唐衰世,竟又有人不以国事为怀,用亡国之音,麻醉自己,令人陡生历史悲剧又将重演的预感。“不知”实为“商女”开脱之词,唱者无心,而听者有意。“犹唱”二字上溯历史,说明沉缅酒色的挥霍者古已有之;下照现实,揭示了当今的达官贵人像陈后主一样,如此下去,也将亡国;如不改弦更张,将要重蹈覆辙,不堪设想。“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面对统治者不以国事为怀,反以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的现状,诗人用婉曲的笔调表达了对国事的隐忧,抒发了诗人的振聋发聩的警示。

六、《梁甫吟》

梁甫吟,乐府曲调名,也作《梁父吟》。古辞相传为诸葛亮所作。《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云:“亮好为《梁父吟》,自比管、乐,时人未之许”。古代用作葬歌的一支民间曲调,音调悲切凄苦。诸葛亮躬耕归隐时曾以本曲吟咏“二桃杀三士”故事,通过对死者的伤悼,谴责谗言害贤的阴谋。如刘克庄《汉宫春》:“遥知垂弧甲第,置酒华堂。且吟梁甫,谁管他冶子田强。”作者借诸葛亮好吟《梁甫吟》故事,以示躬耕归隐之志,并寓有忧谗惧祸之意。

七、《行路难》

古曲名,多言世路艰难及离别伤悲之情。

如李益《从军北征》:“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接下来只用“横笛遍吹《行路难》”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据《乐府解题》说,它的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表现了在“天山雪后海风寒”的恶劣环境中将士们行军的艰苦。诗的后两句“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是这一片笛声在军中引起的共感。“碛里”、“月中”说明这支远征军不仅在雪后的天山下、刺骨的寒风里,而且在荒漠上、月夜中,这就使人加倍感到环境的荒凉、气氛的悲怆。“三十万”和“一时回首”的描写,运用夸张手法,充分显示这片笛声的哀怨和广大征人的心情,使这支远征队伍在大漠上行军的壮观得到最好的艺术再现,从而获致王国维所说的“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

八、《何满子》

唐代歌唱家何满临刑时制成的歌,他被玄宗皇帝赐死前作歌以赎死,终不得免。所作之歌声音凄惨,催人泪下。白居易作《何满子》诗一首:“世传满子是人名,临就刑时曲始成。一曲四调歌八叠,从头便是断肠声。”这首歌后来就起名《何满子》,广为传唱。如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表达了宫女被无情的皇贵制度夺去幸福和自由的悲哀怨情。

★作者简介:唐三才,广东省龙川第一中学教师。

猜你喜欢

曲调寓意情感
心情如曲调般平衡缤纷
情感
撞色雅痞,撞色乐章
台上
模仿老鹰的乌鸦
中国雕刻图案寓意(连载)
中国雕刻图案寓意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