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教学设计

2008-12-18张界春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08年11期

[教学设想]

《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这篇课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五册第一单元的一篇哲学论文,这篇文章在表达手法上又具有散文特质。它以生动的比喻、典型的事例、辩证的分析,赞美了庄子思想的博大精深。要深刻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高效有序地读解文艺性学术论文,就必须引导学生质疑思辩,综合运用阅读相关能力,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质疑思辩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一种“读思结合”的创造性阅读,它对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升华其阅读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通读全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

2.准确筛选文中的关键词、中心句,并结合社会生活实例,体悟语句的深刻内涵,进行创造性读解。

3.联系本单元探讨人生哲理的大主题,辩证认识庄子的精神境界,领悟作者解读庄子精神境界的意图。

[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质疑思辩中提高读解哲学论文的综合能力。

要把上述目标落到实处,充分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在自主探索中,主动获取知识,本课教学拟采用“自读交流——研读深化——比较鉴赏”的教法,提高读解哲学论文的整体驾驭能力。

现代文阅读是高考的重点和难点,初入高三的学生在读解现代文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整体意识和精读态度,对文章的主旨、内在思路及语言的内涵、情味缺乏融会贯通的领悟。因此,言不及旨,浮于表象,以偏概全等就成了读解中普遍存在的误区。

[教学过程]

任何美好的设想都必须以科学有序的教学过程为载体,就本课教学而言,我认为:紧扣文本,又要超越文本,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质疑思辩的欲望,使他们在愉悦中深切体验本文的理趣和情趣。

一、问题引领,启发思考

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充分的预习。在课前将布置下列思考题,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方式进行准备。而我则研读的基础上,分析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做好应答准备。

1.庄子辞楚周相位不就,是他清高孤傲,是他拒绝权势的诱惑不和统治者合作呢,还是他自私利己的思想在作祟呢?

2.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这一判断?

3.屈原认为“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而庄子却愿“曳尾于涂中”,你应该如何评价这两个伟人呢?

4.文章中说:“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是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心灵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全靠了这棵树去守护着我们。”那么,庄子为什么不去唤醒那些昏睡的人呢?他是个坚强者还是脆弱者?

二、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导入新课

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同时,人类的精神家园也难免受到各方面的冲击。社会的物欲横流,人格的扭曲,道德的沦丧…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哲学大师庄子的思想智慧和人格的光芒,穿透时空在我们的心中闪耀,追求精神上的自由,让生命从世俗的网中挣脱出来,不为智累,不为情牵,不为名利搅扰,找回失落的精神,重建我们的精神家园!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庄子的精神世界,领略他那与众不同的超脱与大智慧。

2.追踪文脉,领悟作者的主要观点及论证思路

(1)指导学生通览全文,从整体上切分为三个部分,即:读庄子的特殊感受——赞庄子的清洁精神——析庄子的哲学困境。

(2)精读课文,提取各部分的中心句、关键词,把握文意。如第一部分可归纳为三个要点:一是《庄子》作品的意象和意蕴,二是阅读的感受,三是庄子的才智。关键词句分别是“美得让我们无所适从”“手足失措”“天才仙子”“幻化无方、意出尘外、鬼话连篇、奇怪迭出”“朝暾夕月,落崖惊风”等,第二部分“庄子钓于濮水”的故事,作者分析后概括为“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

(3)领悟各部分的内在联系。庄子的美让人无所适从,作者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这种阅读感受是如何生发出来的呢?文章第二部分论证了庄子的清洁精神,回答了开篇由衷赞叹的缘由。那么庄子的这种清洁精神又是如何形成的呢?第三部分就用庄子的心灵和庄子所面临的世界为我们揭开了谜底。三个部分意脉贯通,浑然一体。

三、研读深化,质疑思辩

1.出示学生预习中的焦点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要正确引导,不急于对一些问题下结论。

2.研读2—8段探究下列问题:

(1)庄子拿乌龟的选择来打比方,说明他鄙弃的是什么?追求的是什么?

(2)作者所说的“清洁的精神”的含义是什么?

(3)“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你对这句话如何解读?月亮比喻什么?

探究这三道题要求学生在解读关键词句时,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体悟词句的内涵,从而把握作者的观点。比如,第2题,先找到“清洁的精神”在原文位置,文章第7段第2行“这是由超凡绝俗的大智慧中生长出来的清洁的精神,又由这种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大智慧”指《秋水》故事中庄子“曳尾于涂中”的选择,说明庄子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由“清洁的精神滋养出拒绝诱惑的惊人内力”,可以提炼“拒绝诱惑”也是清洁精神的含义。第3题句子富有文采,内含哲理,学生必须用心揣摩,“当我们大都在黑夜里昧昧昏睡时”,指前面句子“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人们大都趋炎附势,人云亦云。“月亮”结合前句应指“心灵”,后句的树就是指庄子及类似庄子的人。这句话是说因为有庄子等人超凡绝俗的清洁精神,不屈服权势、坚守独立的文化品格,这种清洁的精神才没有彻底失落。

四、比较鉴赏融会贯通

1.提出问题:在作者看来,庄子的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围绕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庄子精神世界的实质。为深化理解,有必要把本单元四篇文章的主题进行比较,引导学生走进精神的家园。本单元四篇课文的共同主题是探索人生哲理,把它们的主题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主题链,有助于学生融会贯通。

(1)与《人生的境界》、《孔孟》比较。

《人生的境界》一文,冯友兰先生从人们觉解程度的高低,把人生的境界分为自然、功利、道德和天地四个层次,作者在文中说“中国的圣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国的哲学也是既入世而入出世的”。黄仁宇先生的《孔孟》一文,从入世的视角解析了孔孟的人生观,但我国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为什么不想入世,只想出世呢?庄子又是用什么方式表示自己与世道的对立呢?庄子与孔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呢?

(2)与庄子《逍遥游》、《庖丁解牛》比较。

从哲学思想、人生态度的角度,体会庄子一以贯之的追求思想自由、个性自由的精神。通过以上比较,学生便能从中国传统哲学中领悟文化内涵,丰富心灵世界,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抵御世俗的玷污,保留人性的纯真与洁净。

2.发散思考:这篇文章是鲍鹏山先生对《庄子》的解读心得,但它仅仅是解读《庄子》的心得吗?提示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作者解读庄子的用意所在。

分组研讨后,总结指出:

文中没有片言只字言及现实生活,但作者写作本文显然不是无端地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深有感触。现实生活中权钱交易、物欲横流、人格扭曲、道德沦丧等社会现象无疑是感触点,本文的标题含蓄而警策地启示我们:应该怎样关注当今人文精神失落的严重问题?应该怎样从庄子等哲学大师的思想宝库觅得精神资源,来将我们遭到破坏的“精神家园”重新构建?这一发散思考必将启示学生:解读课文不仅用眼,还要用心;不仅从字面上学习,还要到生活中摄取;不仅要吸收,还要有创造。

[布置作业]

这篇文章是鲍鹏山先生对《庄子》的解读心得,是一家之言。同学们,希望你们课外再去读《读本》上的两篇文章以及其资料,拥有自己对《庄子》的理解。

★作者简介:张界春,河南省辉县教育局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