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颇山寨的养牛场
2008-12-10任祎君
任祎君
景颇山寨的那个养牛场是黄大哥的。已有100多头欧洲水牛的养牛场可能在别人眼里不太大,但在景颇山寨却已算是小有规模了。说起养牛场,40多岁的黄大哥感慨颇多,激动的话语总是通过他那浓厚的景颇方言表达出来,黑里透红的脸时而伤感,时而兴奋,更多的则是喜悦。
黄大哥对于牛在家庭生活中的认识源于小时候的经历。小时候,家里穷,没有钱养牛,每年到了耕田种地的时节,自家半山坡的田地总是阿爸阿妈一前一后吃力地拉着笨重的犁耙犁出来的,望着阿爸阿妈被泥土溅满全身只看得见两眼的样子,小时的黄大哥做梦都想家里能有一条牛,能让自己骑在牛背上,也能让阿爸阿妈在田里劳作时轻松一些。
过了些年,家里有了少许的钱,为了安排好家里今后的生活,阿爸阿妈咬咬牙,又向村里其他人家借了些钱,东拼西凑终于买回了一头牛。这可把黄大哥高兴坏了,这头牛成了他们家的宝贝。每天,黄大哥都会牵着牛去山坡那块绿嫩嫩的草地上吃草,到村里那条清澈见底的山泉边喝水,并刷洗它身上的污秽。牛被他们家养得膘肥体壮,力大无穷,成为他们家的强劳动力,一家人也因为有了这头牛,日子过得轻松愉快多了。
没料想,那头牛还没来得及生小牛犊,就被公社的人牵走了。那天,阿爸阿妈外出不在家,黄大哥正在摸抚着自家已怀有身孕的牛,公社“割资本主义尾巴”工作组的人突然闯进家里把牛强行拉走了。望着空荡荡的牛圈,年幼的黄大哥眼里满是泪水。后来,由于阿妈身体不好,老是生病,家里一直没有机会再买牛。牛成了压在黄大哥和他家人心里的一块石头。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村里吹来了一股春风,说是国家有政策,要实行改革开放,不会再割“资本主义尾巴”了,让村民放心大胆发展生产。整个村子沸腾了,大家奔走相告。有劳动力的人家纷纷商议要干些什么,身强力壮的黄大哥也跃跃欲试,养牛的念头又冒了出来,可是没有钱,如何养?想来想去,黄大哥决定和村里的一些年轻人一起到远离家乡的省城去打工。几年以后,黄大哥揣着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回到村子,去附近的镇上买了两头小牛犊养了起来。虽然家里有了牛,但黄大哥心里还有想法,那就是想多养些牛,成立一个小的养牛场,可是由于资金短缺,到头来牛的数量还是很少,最多的时候也就十来头。
后来人民银行派工作组来到村子扶贫帮困,信用社也了解了黄大哥脱贫致富的强烈愿望,就决定利用小额贷款对他进行扶持,希望通过他带动村里的村民一起脱贫致富。想法早就有了,政策现在也有了,黄大哥于是甩开膀子大干起来,买来了市场上销量最好的欧洲水牛。在黄大哥的精心喂养下,养牛场的牛越来越多,望着每年翻番的牛群,黄大哥心里那叫个甜。有人问黄大哥:“贷款还完了吗?”他大笑:“早就还清了,还赚了不少咧!我真是高兴呀,就想每天站在山上吼山歌。”
我们去过黄大哥的养牛场,还去过他的新家,他的家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凄苦与清贫,崭新的砖瓦房、时尚的家具和时髦的服饰,都透出时代的气息。黄大哥告诉我们,国家的政策一天比一起好,村里的闲人也越来越少,环境好了,除了养牛,他还打算联合其他村民一起栽果树。我们惊喜地发现黄大哥家院里有一棵蓊郁葱茏的龙眼树,熟透的龙眼正一串串在枝头散发出诱人的清香,伸手摘下那挂满枝头的龙眼放在嘴里,甜甜的味道直透心脾。
30年的时光一晃而过,从黄大哥幼年时的想望,到初具规模的养牛场,现实仿佛总在不经意间向我们展示改革开放“一年一个新气象”的绚丽图案。历史已经跨越了封闭落后的非常岁月,勤劳的景颇人已走进了繁荣昌盛的黄金时代。现在的景颇山寨牛羊成群,仿佛在叩谢盛世的春风。(作者单位:人民银行云南德宏州中心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