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乡情献乡亲
2008-11-24宫文强王小明
宫文强 王小明
“拉大锯,扯大锯,姥姥门前唱大戏……”这首流传许久的童谣,让人对过年看戏多了几分情趣与兴奋,虽说如今年味的文化餐桌上少不了春节晚会、贺岁影片等,但看大戏依然是人们过年过节的一道盛宴。2007年农历猪年伊始,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青年团又忙碌地奔波于燕赵城乡,拉开了送戏下乡的序幕,在垒起的广场舞台、在搭建的场院大蓬,激烈的锣鼓丝弦伴着高亢的梆子腔,在浓重的脸谱和装束的大戏里,台上演员精彩地演绎着没完没了的喜怒悲欢,台下观众入神地感受着没完没了的过瘾和叫好声,自然地形成了一幅和谐的美图。
青年团往年正月演出大多安排在农历初五左右,而今年却在大年初二就放弃了和家人团聚的时光,离开温暖的家,踏着寒气,扛起行李,携带着《宝莲灯》、《蝴蝶杯》、《白蛇传》、《南北合》、《卧虎令》、《春草闯堂》等多部大戏,先后来到我省涿州的马踏营、西瞳,栾城,武安杨邑、保定安新等地,在这个大年的正月里。为城乡人民送去了欢乐祥和,得到了乡亲父老的喜爱和热情欢迎,每到一地,家乡戏都为那里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气氛。正月初二,演职员从省城风尘仆仆赶到马踏营村时,热情的父老乡亲便端上了香气扑鼻的过年饺子;正月十五,剧团来到安新北冯村,连日的雨雪把搭建起来的舞台压倒了,晚上的演出只好取消了,当地的百姓便与演职员们一起闹元宵,特意从城里买来了可口的汤圆、饺子,鞭炮等,演职员在他乡也感受到了家的氛围,夜晚,大家兴奋地放着鞭炮,绚丽的礼花腾空而起,与挂在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为元宵佳节凭添了几许浪漫,几许快乐的意味,使这一美好时刻永远珍藏在人们心中。
在演出地,演职员有的住在了老乡家里,有的住在放寒假的小学课桌上,也有的就住在四面透风的后台箱子上,行程中被雨雪打湿的行李时常要用炉火烤、熨斗烫,才能铺盖;连天的演出,有时要演两场甚至三场,妆在没完没了的扮;戏在没完没了的演;曲在没完没了的奏;腔在没完没了的唱,吃饭没了准,睡觉没了点,有时晚场演完后要连夜赶往下一个台口,往复在没完没了的车轮转动的公路上,几次从石家庄来回穿梭,却与家门擦肩而过;由于路途颠簸,演出疲劳,加之正月这场少有的雨雪,天气温差太大,很多演职员感冒、咳嗽、发烧、哑嗓,治疗后仍坚持演出,有的演职员患病偶有不能工作,演职员不论份内份外,相互替补,呈现出互助友爱的情景;武戏演员时常要带着伤痛在冰冷的土台子上翻爬滚打,把最完美的艺术呈现给了观众。
正月十三晚上邯郸武安杨邑上演着大型神话戏《宝莲灯》,天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观众却没有离开,演员们全情投入,演的精彩,观众全神贯注,看的尽兴;正月十四下了一天的雨夹雪,演出结束后连夜在雨雪中卸台装车,让人感动的是武戏小伙子们,站在装箱的一辆辆大卡车上,穿着单薄的衣服,手搬肩扛,雨雪浸透了衣服,而脸上却冒着汗水,寒风凛凛,远远望去,雨幕中飘洒着雪花,夜色映照着辛劳的身影,好一派感慨和壮美的情景,此刻被雨雪打湿的表针告诉人们已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凌晨两点。
青年团正月里的演出还没有结束,接下来还要到正定十里铺、石家庄郊区康庄、大郭村、小西仗以及保定唐县等地演出,这个大年就要过去了,演职员们辛苦的演出又会迎接新的大年走来,送戏下乡也会延续,河北梆子艺术家们良好的技艺和敬业精神,同河北乡村的百姓结下了情谊,这种没完没了的演出凝聚的情结,无形的与河北梆子的命运系在了一起。
值的一说的是在武安杨邑演出,细心的人会注意到,仅河北梆子这个演出团在06年的大年正月演出就来到过;98年来过;八十年代的青年实验团来过;再早的老二团也到过,怎么就这么爱看河北梆子呢?我从老百姓的言谈话语中似乎找到了一点答案,“过年就爱看咱这梆子戏……”“过年听不到这梆子腔,就好象缺少点啥……”在这没完没了的大年里,百姓看到的梆子是咱河北的家乡戏,因为它凝聚着燕赵大地的气概,唱出了燕赵人的激情和豪迈,这方土地滋生的文化,这方山水孕育的艺术,必然得到这方人的爱戴,这些有着耳熟能详的戏情戏理,有着传统通俗的、亘古通今的人格、思想与精神,戏中一个个起伏跌宕的历史情景与感天动地的传奇魅力,会激荡起对燕赵文化情感的深入与崇敬。痴心不改,非要再来看一番这台戏;秉性难移,非要再来听一遍这口腔;方罢甘休!也许听了乡亲们这些话,看到这般情景,才感受到了戏曲与河北梆子的魅力,也许正是因为有了这“没完没了”的大年大戏,也就成全了“不见不散”的乡音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