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技术
2008-11-24任音
任 音
[摘要]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有着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音乐内涵,而其艺术魅力的展现依赖于演奏者高超的艺术造诣和精湛的演奏技术。本文将以艺术歌曲钢琴伴奏中的“主角”与“配角”作为切入点,论述艺术歌曲钢琴伴奏的演奏技术。
[关键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演奏技术;“主角”;“配角”
艺术歌曲是一种特殊的音乐体裁,它的特殊性在于把钢琴伴奏作为作品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不是普通意义上的“伴奏”,它有着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如何认识艺术歌曲中钢琴伴奏部分的艺术亮点,通过演奏者高超的艺术造诣以及精湛的演奏技术,深刻地诠释艺术歌曲的音乐内涵,是一位艺术歌曲钢琴伴奏者必备的功力。作为一名伴奏者要善于运用丰富的伴奏经验与演唱者默契配合,从而达到水乳交融、合二为一的境界,这是艺术家们(包括作曲家、歌唱家与钢琴演奏家)孜孜以求的理想和目标,也是体现作曲家意图,展现艺术歌曲魅力的根本所在。以下本人以青主先生所作的艺术歌曲《大江东去》为例,从钢琴伴奏的双重角色——“主角”与“配角”的视觉论述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技术。
一、“主角”与“配角”定位前的准备
可以说歌曲的钢琴伴奏部分都存在着“主角”与“配角”的双重身份。“主角”即前奏、间奏、后奏,以及歌曲伴奏过程中具有独立意义的演奏部分;“配角”即歌曲中起着背景渲染、意境塑造作用的陪衬部分。如何从读谱时就对“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这就需要演奏者对艺术作品进行深度的分析和研究,其中包括歌曲的创作背景、歌曲的结构与调性等方面的研究。
1、对《大江东去》创作背景的研究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歌词取自我国宋代豪放派诗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一生仕途坎坷,怀才不遇。《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作于元丰五年,当时的苏轼因被人诬告“作诗诽谤朝廷”而入狱,虽大难不死,却被贬官黄州如“囚犯”般生活长达四年之久。在这首诗中苏轼借地处黄州的赤壁怀古伤今,感叹人生的坎坷。诗词的情绪慷慨激昂、苍凉悲壮、气势磅礴、豪迈奔放,被誉为千古绝唱。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是我国艺术歌曲创作的早期之作,是我国老一辈音乐教育家、理论家青主先生(1893~1959原名廖尚果)的代表作。歌曲创作于1920年青主先生留学德国期间,此时青主先生正逢大革命失败,无数革命先烈惨遭杀害的历史时期。当时他的情感与苏轼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产生了强烈的共鸣,遂有感而发,谱写了这首艺术歌曲。
2、对《大江东去》结构与调性的分析
这首歌曲的结构布局基本依据了苏轼原诗上下两阙的格式,但是青主先生根据音乐情绪的需要略微作了调整,结构图式为:序歌(1-8小节)→间奏(9-14小节)→A(15-22小节)→B(23-35小节)→B1(36-42小节)→尾声(43-53小节)。
“序歌”只有8个小节,但是调性非常复杂。从e小调开始经过降B大调最后结束在g小调上。“A段”从e小调开始结束在B大调上,B大调是E大调的属调,这是在为作品进入“B段”作铺垫。“B”与“BB1”的调性均为E大调,“尾声”的调性又转回了e小调。
3、《大江东去》钢琴伴奏中“主角”与“配角”的划分
当对歌曲的分析透彻以后,才可以对钢琴伴奏中的各个演奏段落进行“主角”与“配角”的划分。在《大江东去》钢琴伴奏中担任“主角”的段落基本可以确定为:9-14小节,43-53小节;担任“配角”的段落基本可以确定为:1-8小节,15-22小节,23-42小节。
二、“主角”段落的艺术处理
1、“前奏”的人物刻画
从乐谱上看此曲是没有前奏的,但考虑到听众的审美习惯和演出效果,通常演唱者在实际演唱时,会“约定俗成”地把第一乐句的钢琴伴奏部分当作前奏来演奏,这样既可以起到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的作用,同时也为演唱声部的进入带来了方便。前奏由五个柱式和弦构成,虽然只有五个和弦,却因为和弦功能的不同使得弹奏时的触键必须富有变化,使得音乐的色彩与音响有所改变。伴奏者在演奏前要酝酿好情绪,调整好呼吸,运用手臂的力量,缓慢的触键,怀着沉重而严肃的心情去弹奏这五个和弦:在第一、第二个和弦要演奏出正气凛然,豪情万丈的气质;第三个和弦因为还原F的出现使得情绪有所转变,演奏的力度要稍弱些,表达出一丝酸楚,一丝困惑。伴奏者要注意调整好各个手指的用力,在突出高音旋律线条以及低音区和声的根音声部进行的同时加强变化音的倾向性,强调和弦的色彩变化。在演奏第四个和弦时要注意由“升F”、“降E”构成的减七和弦,它的出现使得音响色彩再次发生变化,因此在演奏时要突出音响中的矛盾因素,强调它的刺激、尖锐性。在演奏第五个和弦时由于减七和弦的解决使得音响趋于平缓,演奏时要体现出平和与疑问悬而未决的感觉。总体来讲,伴奏者要在这短短的五个和弦给演唱者一个基本情绪和基调,在大气中带有一丝感伤和疑问。演奏的重点是在于第五个和弦,它是“主角”第一次“登台”的最后一次“亮相”,要有意识地渐弱,做好音乐上的过渡,把情绪转交给演唱者,同时也要把一些疑惑留给观众。
2、间奏的场景描绘
此曲的间奏写得精美绝伦,作曲家通过一个特定的从十六分音符→八分音符→四分音符的节奏序列的五次模进,用“蒙太奇”的手法,创造出咄咄逼人的音响。这为听众描绘出“赤壁之战”惊心动魄、激烈壮观的战争场面,同时又仿佛描绘出江涛拍岸,一浪高过一浪风急浪涌的画面。在这个间奏中出现了大量的快速变换的和弦与八度音程,伴奏者在弹奏这个间奏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运用前臂的力量,集中而又快速的触键方法,用结实的手指力度演奏出兵戎相见的“金属声”。(2)要注意弹奏和弦时的用力分布和声音上的层次安排,做到在众多音符中清楚地勾勒出旋律声部。(3)注意在弹奏八分音符和弦时节拍的时值要准确,弹奏四分音符和弦时音色要往上扬,情绪要饱满。(4)在节奏序列的第五次出现时,伴奏者的情绪和音量要随着旋律音型方向的转变做适当的调整。在此处音型的下行预示着战争场面的逐渐远去,潮水渐渐退去,情绪因此而变得平静。(5)在第13、第14小节要按照乐谱上作曲家所标的力度记号“p”来演奏,描绘出悠远、神秘的意境,为演唱者的进入做铺垫,从而完成“主角”的第二次亮相。
3、尾奏的意境创造
第43-53小节为歌曲的“尾奏”部分,虽然此时演唱声部还有零星的几个音符,但整体音乐形象的创造和意境的
渲染是由钢琴伴奏部分完成的。因此把“尾奏”也归于“主角”一类。“尾奏”有着极其深刻的寓意,作曲家在钢琴伴奏部分的左手声部的低音区设计了一个低沉、单调的固定节奏,这个固定节奏型有两层含义:(1)是在模仿长江上艄公摇橹时发出的声音。当这个单调的节奏连续不断地重复时,它为听众描绘了这样一个场景:开阔的江面上,一叶孤舟正慢慢离我们远去……(2)是描写一种精神,不断重复的单调的节奏型使人联想到苏轼顽强的精神和达观的人生态度。伴奏者要用柔软放松的手臂,极其放松而有控制的指尖,柔和而富有弹性的触键演奏出这个节奏内在的律动与性格。右手声部在每小节第四拍的后半拍出现的“三连音”节奏是作曲家一个独具匠心的设计:它逼真地模仿了摇橹时浆与木板摩擦发出的声音——“吱嘎吱,”、“吱嘎吱一”。这种“小声音”的连续出现,容易使人进入梦境,产生幻想,对应歌词“人生如梦”,堪称绝妙!钢琴伴奏在弹奏右手声部的三连音时,要用放松的手指,灵敏的指尖,蜻蜓点水般地弹奏出极为淳朴的音色,即可收到很好的效果。就在听众以为音乐会在这种意境中慢慢消失直到结束时,作曲家出人意料地在最后三小节调转笔锋,改变音量和织体,给最后一句歌唱词“一樽还酹江月”配以强音。此时钢琴伴奏要密切注意演唱者的情绪与气息,及时而准确地转换情绪、音色和触键,弹奏出坚定、豪迈、感慨万千又充满自信的结束句。
三、“配角”段落的艺术处理
1、序歌的戏剧性渲染
歌曲的1-8小节为序歌,八小节的音乐由两个乐句组成,这两个乐句因为歌词内容的不同而有着截然不同的音乐形象,并且饱含着极大的戏剧张力。第一个乐句的歌词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四小节音乐的戏剧性表现:(1)从音量上可以发现是一个从f~pp的大幅度的渐弱。(2)在音乐的情绪上从开始时的宽广、大气、豪迈的情绪经过一个小节后转变为惋惜、伤感,在第四小节定格在无可奈何的境地。(3)演奏技术上,伴奏者要在第一个小节运全身之气力,用指尖靠后的“指肚”部位把力量揉进钢琴,奏出饱满、浑厚的音色,给演唱者以历史背景的渲染和人物性格的塑造。随后在第二小节音量要突弱,突出一个神秘的、孤独的低音“E”,使得音乐突然变得充满疑惑。第三、第四小节随着旋律的急速下行,原先的豪情壮志已被消耗、锐减,变为遗憾、缅怀和感伤的情愫,此时伴奏者要用手指轻抚琴键,下键缓慢,凝重中略带几分迟疑,表现出作者对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自身怀才不遇的伤感。第二个乐句的歌词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它与前一句在音量、情绪和旋律线条布局上做了很大的反差,因此演奏技术也随之改变。(1)从音量上看,由pp~f是一个起伏很大的渐强。(2)音乐情绪上从神秘、悠远、朦胧、思索的情绪慢慢变成清晰的、肯定的、赞扬的情绪。(3)在演奏技术上伴奏者在演奏这个乐句的前两个小节时要注意左手四分音符跳音的触键,把它弹成顿音,并做一个小幅度的根音下行的逆行渐强,这个渐强在这句的第三小节到达f的音量。伴奏者要用结实的手指弹奏出坚定、果敢的效果。
2、对“A段”休止符的解析
第15~22小节为“A段”。在“A段”中出现了大量的休止符,这些休止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简单的停顿,而是有着特殊意义的“特种符号”。“A段”钢琴伴奏部分的休止符有三重意义:(1)特殊的音响符号:第15-17小节,作曲家在左手声部固定的八分音符休止符的使用,是为了制造一种特殊的音响效果,如此低音区的五度双音的短促的重复出现,仿佛在模仿琵琶发出的声音。伴奏者要支撑好手掌,运用手腕的力量,用手指集中地触键,配合踏板的使用,模仿出琵琶的音色。由此而营造出一个神秘、遥远、模糊的背景,为演唱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意境。(2)语气的需要:右手声部在第16小节第二拍的八分音符休止符和第18小节第四拍的四分音符休止符的为语气符号,在这两处的休止符不代表停顿,相反地要做到“音断气不断”,钢琴伴奏可以用手指离键,手腕横向带动的方法,弹奏出藕断丝连的韵味。(3)情绪转换的符号:第20小节第三拍的八分音符休止符和第21小节第三拍的八分休止符为情绪转换符号,伴奏者要在第20小节的八分音符休止符做一个情绪的转换,结束前面变弱的情感和音量,转为慷慨激昂的情绪和上扬、渐强的音量。第21小节的八分音符休止符进一步转换为豪迈奔放、英勇无畏的情绪,在演唱者的高音上给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3、对“B段”三连音节奏的处理
第23-35小节为“B段”。“B段”的钢琴伴奏部分由4/4和12/8的复合节奏组成,钢琴伴奏在弹奏这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左手三连音节奏的“大琶音”可以理解为是宽阔江面上流动着的江水,伴奏者要用放松的手臂,柔软的手腕带动敏感的手指弹奏出通透的音色;同时伴随着音符的起伏做音量上的变化,弹奏出波浪起伏的效果。(2)三连音的律动节奏与右手声部以及演唱声部的律动存在着细微的差异,因此有3对2、3对4的节奏出现,伴奏者要注意倾听,寻找两种节奏间的弹性和契合点,从而与演唱者达到“步调一致”的和谐境界。
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钢琴伴奏部分包含了多种钢琴伴奏技术,演奏者要用心体会,仔细揣摩,方能感受其中深邃的音乐内涵和与之相匹配的演奏技术。伴奏者在与不同的演唱者合作的过程中,需要互相倾听,不断切磋,不断调整,这样便能达到“合二为一”的境界,从而完美无缺地展现艺术歌曲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