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尴尬中反思语文教学
2008-11-21陈维佳
【摘要】在教学中,面临困境、遭遇尴尬是常有的事,其实这并不可怕,只要勇于并善于转变教学观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重视人文关怀,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教学相长,摆脱困境、尴尬完全是可能的。
【关键词】语文教学 困境 人文关怀 教学相长
曾经有一段时间,教了多年高中语文的自己感觉不会教课了,很是困惑,也非常苦恼。特别是本学年遭遇的一些尴尬,更促使我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
尴尬篇
【两束鲜花】
2006年12月,接近年终,我所任教的高二(3)班似乎特别活跃,在课堂上,他们更愿意做的事情不再是听讲,而是小声“交流”,偷偷看课外书,对此,我自认可以理解,辞旧迎新嘛,况且(3)班本来就活跃,我还很欣赏(3)班的一些学生,一直以来我们相处得也极为融洽,不听讲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他们会很快调整过来的。可是,我发现这次我错了。我备课那么认真,讲课那么投入,学生的表现居然近于麻木,还有那位省级竞赛一等奖获得者竟看课外书入迷了!一节课就这样过去,离下课还有一两分钟,我忍无可忍,泪水夺眶而出,说了一些气话后,回到了办公室。后来,在班主任和班干部的一番工作之后,全班排着队向我致歉,于是我得到了2006年第一束鲜花——这令我说不出滋味的鲜花。12月31日,我得到了第二束鲜花——高二(1)班送的,是祝我生日快乐的——这令我激动又惴惴的鲜花。
【两篇作文】
一、在进行立意训练时,我从一本文摘上看到一则寓言故事,觉得不错,适合进行审题立意训练。故事是这样的:“一天,两只狮子赛跑,越跑越远,离开了森林;越跑越远,迷失方向,来到了辽阔的草原。它们努力地想辨清方向,但东奔西跑了一整天也找不到来时的路,再也回不去它们熟悉的森林。饿了,慌了。两只狮子一向在森林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从来不晓得挨饿的滋味究竟如何。放眼过去,辽阔的草原上空无一物,见不到任何小动物的踪影。‘你可以变成羊。天空忽然传来一个声音。其中一只狮子心念一动,果然变成了绵羊,立刻饥不择食地吃草去。原先有点抗拒和无奈,不过吃着吃着,它也逐渐习惯了。为了温饱,有些无奈是可以习惯的。另一只狮子尽管已精疲力竭,却并不甘心。‘我是万兽之王,不能吃草啊!它望了望远方,‘可能草原的尽头还有另一片森林。说完头也不回地奔向天边。草原似乎没有尽头,天空不时还传来同样的声音:‘你可以变成羊……你可以变成羊……固执的狮子越跑越慢,沉重的脚步没有停过。从白天跑到黑夜,终于倒下,再也站不起来。月亮升起来了,星星在夜空中眨眼。草原上不知从何处冒出来许许多多的绵羊,大家沉默、知足地低头吃着草。青草不好吃,总好过饿死啊。那座倒下的身影,在月光下越发显得伟岸、悲壮。换作是你,你会选择吃草,还是继续奔跑?”我要求学生阅读故事,自主立意,自选文体,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写完后互批,收上来后我再批阅,重点看立意。经过与其他教师研讨,确立最佳立意为:选择继续奔跑,因为人不能仅仅为了生存而活着,活着要有尊严,还要有为民族大义、国家命运勇于献身的精神。二类立意为选择变作绵羊,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适者生存。实际写作中选择这两类立意的几乎各占一半,也在意料之中。但是,在立意为适者生存的作文中,有一篇居然以汪精卫为例,认为他的选择是明智的,同学批语亦对该文章大加赞赏,认为其眼光不俗,有个性,事例恰当。这让我们当教师的倍感意外,我们万万没有想到,高二的学生会对汪精卫怀有这样的认识。这难道不是教育的悲哀吗?
二、在进行结构训练时,我给学生印发了一些高考优秀作文作例子,告诉学生这样的结构形式容易得高分,并要求学生模仿。大部分学生都规规矩矩地按要求作文,一些学生虽质疑却仍按要求做,有一名同学却在作文后附了一大段话,下面摘引主要的几句:“我不会为了取悦任何人而写作,我真的不希望三年的高中作文生活泯灭了我写非应试作文的能力。现在的我面临的也许就是一个穷小姐嫁给自己喜欢的穷男朋友还是一个百万富翁的问题。”这无疑是对我进行的训练的否定。
反思篇
【关于两束鲜花】
前面我说第一束鲜花是令我说不出滋味的鲜花,第二束鲜花是令我激动又惴惴的鲜花。为什么呢?因为事后我认真思考了原因,学生不认真听讲,固然有他们的不对,但是任课教师就没责任吗?面对这种情况怎样的处理方式更妥当?两束鲜花,两重寓意,我要感谢我的学生,是你们促我反思,促我成长。我深深地认识到自己要做一名学生认可的好老师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法
由于受到传统习惯势力的影响,不少人把教师理解为“传授”的一方,把学生理解为“接受”的另一方,语文课堂教学中,满足于教师简单向学生单向的“灌输”。整个教学活动,就是作为传授一方的教师向作为接受一方的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单向灌输。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教师精心备课,生怕挂一漏万,课堂上辛辛苦苦地“讲授”,把自己备课的结果直接告诉给学生,恨不得让学生变成书记员甚至复印机。在这种课堂上,学生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教师用自己的思维过程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学生丧失了自己的探索机会和探索过程。其结果是用一种声音代替了众多的声音,众多的学生变成学舌的“鹦鹉”,势必走向“创造”的反面。教师很辛苦,却得不到学生的认可,我就曾经听学生称这样的语文教师为“复印机”、“传声筒”。在这种情形下,学生何谈学语文的兴趣,教师何谈魅力,恐怕连师道尊严都将不保了。
综观语文界,各种教学法名目繁多,其中一些如昙花一现,一些则生命力顽强,我们可资借鉴的也不少。可是实际教学中教学模式僵化、课型单一的情况却仍存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有许多教师,其中不乏已教学多年的教师,甚至一些初上讲台的年轻教师,或以教学的经验代替教学的方法,或以经验不足为借口求省事求稳妥。最可悲的是,教师的“习惯”养成了学生的“习惯”,与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相适应的便是僵化的学习方法,真个是老师在上面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地听。不少教师是重点篇目“讲”,自读篇目也“讲”,基础知识“讲”,课后习题“讲”,单元测试“讲”,期中“讲”期末“讲”,课堂讲课下也讲……总之,用教师的“讲”涵盖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全部。不“讲”不放心,“讲”少了不放心,只有“讲”全了才放心。在“讲”的基础上加之以“练”,陷入了反复讲、反复练的怪圈。在短期内或某一阶段里,这种方法有巨大的迷惑性。它迷惑了看中成绩的家长、领导、学生甚至教师自己,以为此方法果然“灵验”,但从是否利于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来看,无疑是很有害的。同时,这种机械重复的手段,占用了学生大量时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在我校引进“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后,通过教学实践和“一课三讨论”活动,师生确实尝到了甜头。
二、发挥创造性,张扬教师个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个性是艺术的生命,有了它,才能充满生机,富有魅力。比起其他学科来,语文教学中教师的参与意识更强烈、更投入,我们语文教师不妨个性张扬一些,这种个性表现在研读教材教学上,是一种思想认识倾向;表现于课堂教学,是一种心意情感的宣泄;表现于运用教学方法手段,它具有创造的特征;表现于确定目标、设计环节、安排结构、控制节奏,它具有审美的价值;表现于言语、神情、举止,它具有愉悦的品味。语文教学的个性,是一种特色、一种风格,是教师人格的外化。只有在张扬教师个性的同时,教师的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学生才能真正得益。
英国科学家霍伊尔就指出:“今日不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国家,则明日将为沦为落后的国家而羞愧。”江泽民在谈到有关教育问题时也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集中表现在对教材的创造性使用和教法的灵活选择上。目前高中教材都以单元形式编排,目的在于从多侧面进行比较。对优秀的作品,可以选点突破,突出“个性”美。如教《故都的秋》可以突出它的意境美,《道士塔》突出其语言美,《泪珠和珍珠》突出其情趣美,《记念刘和珍君》突出其思想美。讲鲁迅,突出他敏捷的洞察力、犀利的语言、淋漓尽致的雄辩和含蓄尖锐的讽刺;讲徐志摩,突出他的热烈和深情以及精美的语言、悄然的呼唤;讲郁达夫,突出他的沉郁忧伤……
三、经常反思,扬善去恶
上学期本人作了一次校内公开课,讲莫泊桑的《项链》,在上第二节课时,原定分组讨论:“路瓦栽夫人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还是社会的悲剧?”但是试讲发现这堂语文课与社会政治课几乎没什么两样。脱离文本的语文教学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架空式的分析只能使学生厌烦。于是,结合文本阅读,让学生去提出问题并试着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学生自己搜集的资料去回答解决,这样,学生提出了几十个问题,归纳起来大概分为主题、情节、人物、写作技巧等四大类,在教师点拨和同学们合作探究下,这些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不满意或者未尽兴的一直延伸到课下,一些同学为之争论不休,并在随笔中阐述。《项链》作为世界各国的基本教材,都已快300年了。这么好的一篇小说,如果只是匆匆忙忙地在语文课上读一遍,按照教师预设的问题讨论讨论,就会脱离文本,看似热热闹闹,实则空空洞洞。反思本课教学,我认识到学生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远远超过教师的想象,回归文本、回归学生主体才是语文教学之本。
从迷惘中抬起头发现,教学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其中呼声最大、反响最强烈的就是语文教学。联系自身,我想,语文教学的确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必须进行切合实际的改革,已成了社会的共识。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时常想起这两束鲜花,我仍将惴惴,但不是心虚气弱,而是要时时自励自警。
【关于两篇作文】
我在长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深感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语文教师有责任既帮助学生作文,又帮助学生做人。我们决不能让高二学生对汪精卫的错误认识之类悲哀重现。
我国传统教学历来重视语文阅读和写作中的思想道德教育问题,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培养人才的健康人格。《礼记·大学》开篇就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古人的理想教育步骤就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韩愈主张“文以载道”,都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人格教育功能。
现代社会鼓励创新,倡导张扬个性,当前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基本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主”、“以实用为主”,强调终极关怀。新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改变知识传授过重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掌握必要的学习方法,了解一定的基础知识,形成基本的学习技能,并且在主动探索和建构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它比任何时候都更关注人本身的发展,注重张扬个性,体现人文关怀。这既是对祖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中主体意识缺失的一种深沉思考和内省,又是对现实世界科学精神的呼唤。
现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在教学过程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培养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说认为人格是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遗传的本能,自我是服从社会规定的理智,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人格的最高层。人格的动力学就在于三部分的相互作用。人格依赖三种力量的平衡;一旦失衡,就可能引起心理失常。
语言文字的表达过程从本质上说是思维过程,是心理活动过程。作文反映写作者的个性特征。作文教学具有人格教育功能,应该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培养健康的独立的完美人格。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人格,才能正确引导学生在作文过程中张扬个性,促生出优秀的个性作文,进而培养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我发现在课堂作文中,学生很难写出一篇充满个性的好文章来,学生个性、灵气遭到扼杀以致匮乏。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常见这样一些现象:一些学生拿到题目后,苦思冥想,抓耳挠腮,写文章如同挤牙膏,挤出的则是酸文假情,不见真情实感;另一些学生则无论教师出什么题目,都能不假思索,一挥而就地“写出”一篇作文,同样虚情假意。经常听到教师批评学生,“你的文章要表达什么”、“你怎么写得这么灰暗”、“情绪怎么这样低落”、“怎么没个章法”等等,这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作文中只见章法、匠气和文体之巧,却不见心灵之妙。我国著名美学家宗白华说:“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映射,是无所谓美的。”有匠气的作文自然就缺乏灵气,缺乏灵气也就没有艺术,没有艺术也就没有了美。这样的作文现状比比皆是,我们语文老师难辞其咎。为什么这样说?
我们很多语文教师难道不是仍习惯将各种文体抽象概括为各种基本套路,按起承转合等基本技巧亦步亦趋,严格操练,甚至名之曰议论文“八股作文法”、记叙文“一线串珠法”等,学生写作时不容许丝毫的旁逸斜出,认为只要练熟几种基本的格式,作文自可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吗?
我们很多语文教师难道不是高考考什么就练什么,阅卷老师喜欢什么就写什么,采用以考代练,以背代写,以不变应万变的作文训练方式吗?
诚如前面“尴尬篇”中所列学生的说词:“我不会为了取悦任何人而写作,我真的不希望三年的高中作文生活泯灭了我写非应试作文的能力。现在的我面临的也许就是一个穷小姐嫁给自己喜欢的穷男朋友还是一个百万富翁的问题。”学生之所以反感作文训练,讨厌写作文,并不是讨厌写作,主要还是教师过分强调功利性(虽然现在不少学生也很功利),忽视人文精神。
但在当前,青年的个性终究是压、打不下的。其实,当语文老师的都知道,不少学生在平时的周记或随笔中表现出的创造性是很强的,其中也不乏灰色,但是在对这些文章的批阅中,大多数教师却是很宽容的,可以说很多学生之所以还对写作有一些兴趣,与随笔等类自由创作的保持不无关系。
结合自己的教学和他人的经验,我认为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方面要做到:(1)充分激发主动性。(2)努力培养真诚性。要让学生养成“说真话,写真实,写自己”的作文意识。这既有利于写出真实之文,也有利于培养真诚之人。“求真”是一切教育之所以能有成效的基础。(3)放手鼓励个性化。在作文教学中要鼓励学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要写出自己的个性,对有个性的说真话的文章要大力扶持,使学生的个性在作文中得到富有活力的引导和培育。(4)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有一次写话题作文“眼界与高度”,我让学生分组批改,首先是自评然后是互评,经过充分讨论,师生对话,甚至是激烈的争论,同学们对话题的理解深刻了,对事例等的运用清楚了,被评为下等文的同学心悦诚服地又写了一篇。由此可见,学生是蕴藏自改作文能力的,关键是我们教师要去积极发掘,去指导、去引路。(5)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特别是同龄同班之榜样;教师写下水文既可以品味学生作文甘苦,长期坚持更可以提高自身素养,进而更好地指导学生作文。
结束语
“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面临困境,遭遇尴尬并不可怕,只要勇于善于转变教学观念,对高中语文教学现状有个清醒的认识,重视人文关怀,真正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做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做到教学相长,那么从根本上摆脱教学面临的困境,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作者简介:陈维佳,河南师大附中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