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最年轻的物理学教授:我来自中国湖南
2008-11-14谢云辉
谢云辉
喂养蚂蚁 培养粗心儿子心细如发的观察力
1986年春天,6岁的陈勇随父亲从青海西宁举家迁回家乡湖南省岳阳市。父亲陈兴华在岳阳市党校担任政研室主任,母亲李享元在党校办公室工作,陈勇也转学到了岳阳市青年路小学上学。为了让儿子尽快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夫妇俩给他一个极度开放自由的空间。在学习之余,让他没有任何拘束地玩耍。
这年冬天,李享元下班回家,看见儿子在卧室的床头绑了根竹棍,上面倒吊着一瓶矿泉水,下面插着一根细塑料软管,水正匀速地注入床上的大熊猫布娃娃体内。李享元快步走进卧室,连声问儿子道:“孩子,你在干啥?”陈勇眼睛盯着矿泉水瓶,一脸认真地回答说:“我正在给熊猫宝宝打吊针呢!”李享元随手提起湿淋淋的布娃娃,发现床上的棉被也湿了一大团。她气得举起巴掌,但就在她的巴掌快落到儿子身上时,她突然想到淘气是孩子的天性,也是聪颖的流露。于是,她将落下的手转而顺势摸了摸儿子的背,努力克制着自己,和颜悦色地对儿子说:“熊猫宝宝又没有生病,为什么要给它打吊针啊?”没想到,陈勇开心地说:“我就是想看看水是怎么打入熊猫宝宝体内的。”儿子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李享元。她这时才意识到,幸亏刚才这一巴掌没打下去,不然扼杀了孩子的快乐,也扼杀了儿子对未知事物的观察思考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李享元在儿子上小学后,一次参加家长会,班主任老师李慧向她反映,儿子做题做得很快,每次考试总是第一个交卷,成绩也好,就是有点粗心,这次期中考试中有一道数学题由于速度快把答案54误写成了45,结果白白丢了10分。从学校回来后,李享元并没有批评儿子,她觉得儿子做题快,说明他思维速度快,将来学习速度也会快,这是个好事,只要培养他的细心观察力就问题不大了。但如何培养儿子这方面的能力呢?她一时没找到适合的方法。
几天后的一个下午,李享元下班刚到家,同院子的邻居马太恂就找上门来,说陈勇带着几个小朋友把草坪里的草翻得到处都是。李享元下楼找到儿子,问他为什么带人翻草坪。不承想,陈勇却十分兴奋地说:“我们在草丛里捉蚂蚁玩。”李享元感到一阵恶心,但见蚂蚁对儿子竟然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她突然一想,蚂蚁这么小,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不是正好能培养儿子细心的观察力吗?
想到这一点,李享元马上转怒为喜,她找到一个透明的塑料瓶子,交给儿子说:“既然你这么喜欢捉蚂蚁玩,那就捉一些蚂蚁来喂养,这样你就可以天天跟蚂蚁玩了。”为了不让蚂蚁饿死,她嘱咐儿子每天记得抓一把米喂给蚂蚁吃。对蚂蚁着迷的陈勇,做完作业后就“黏”上了蚂蚁,盯着看它们找食、吃食和睡觉,有时还自顾自地和蚂蚁说话。
喂养、观察蚂蚁,培养了陈勇心细如发的观察力,他的学习成绩也跃升为全年级第一。接下来,他在半年时间内就学完了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的所有课程,并且试着参加小学毕业考试。没想到,这一考他竟考出了岳阳市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这一年7月,8岁的陈勇被湖南省重点中学岳阳市一中录取为初一新生,成为该校建校86年来年龄最小的中学生。
助人为乐 “书呆子”成了阳光少年大学生
进入初中后,陈勇在一中举行的大小考试和各种竞赛活动中,每次都以优异成绩创造着神话。然而,就在陈勇的学习成绩迈上巅峰的同时,他的性格也发生着让人担忧的变化。平时,他除了埋头学习外,从不愿主动和别人多说一句话。在同学们的眼里,他成了一个十足的“书呆子”。而此时忙于工作的李享元并没有注意到儿子的变化,直到班主任杨亮明找到她说:“你儿子聪明,学东西奇快,学习成绩在全年级也出类拔萃,但美中不足的是有些清高,还不太爱帮助同学。”儿子缺乏爱心和清高让李享元心中感到很不安。
为了培养儿子的爱心,李享元在周末和儿子一起整理家中不要的衣服、鞋子,然后晚上带着这些东西来到街上,轻轻地放在露宿者的身边,并告诉儿子说:“人活着不能只顾自己,多献点爱心,你才会活得开心。”不仅如此,她还有意带着儿子参加一些慈善活动,带他一起在社区做义工,到敬老院照顾孤寡老人。
李享元所做的一切,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陈勇,他变得有了爱心,学会了帮助人。一天,陈勇放学回家,当他走到东风广场时,见马路对面有一位老爷爷突然摔倒在地,并发出痛苦的呻吟声。当同学们惊慌得不知所措时,陈勇镇定自若地跑过去招呼同学一起将老爷爷搀扶起来。当得知老爷爷是风湿性关节炎发作时,陈勇连忙跑到附近的药店,买来两张风湿膏药,撕开后敷到老爷爷的疼痛部位,并为老爷爷轻轻按摩,以缓解疼痛。当天晚上,这位老爷爷一路打听来到了党校生活区,登门向李享元夫妇表示感谢。对儿子的行为,李享元感到特别欣慰。送走老爷爷后,李享元拍着儿子的肩膀,用赞许的目光望着他说:“儿子,好样的。妈妈为你骄傲!”
令人没想到的是,这次不经意的善举,也让陈勇与这位陈姓老爷爷成了忘年交。早年在岳阳机务段干过翻译的陈爷爷把自己丰富的英语知识悉数教给小陈勇,让陈勇的英语成绩突飞猛进。
这件事也启发了李享元:表面上看,孩子帮助别人似乎占用了宝贵的学习和休息时间,甚至还有经济上的投入,但这种行为却能让孩子获得用金钱难以衡量的收获。通过帮助别人,能认识社会,学会与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交往,在奉献和回馈社会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和他人对他的认同与回报。这无疑会让孩子受益终生。难怪,儿童心理专家研究显示:帮助别人一次产生的正面心理效应,抵得上孩子长大后看8次心理医生。
初三下学期,陈勇报名参加了全国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一个周末的下午,陈勇放学回家,李享元发现儿子眉头紧锁,情绪有点低落,便问儿子怎么回事。原来,一向数学挺棒的儿子这天遇到了他难以解答的数学难题,无论他怎么尝试,都找不到解答的方法。他的自信心一下子被击垮了。李享元心里暗暗着急。
星期天上午,李享元提议与儿子一对一进行一场“作文竞赛”,题目是《记一件最有趣的事情》,时间为一个小时,奖品为一支钢笔。儿子从小在毕业于北京大学的父亲辅导下,作文历来出色,所以他积极响应。比赛一开始,母子俩伏在桌子上写起来。1个小时后,陈兴华就毫不客气地收卷子。接下来,三个人一起阅卷评卷,最后由陈兴华打分,一锤定音。陈勇写的是小时候捉蚂蚁的故事,有细节有场面,开头和结尾也颇有特色,陈兴华给出高分90分,而李享元因没来得及写完,有头无尾只拿到了65分。陈勇高兴得跳起来,陈兴华也呵呵乐不可支。
这场作文比赛的获胜让陈勇将不快抛在了脑后,重拾信心参加集训,并最终在全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了一等奖。那一年,他才11岁。接下来,陈勇在高中一年便轻轻松松学完了高中三年的全部课程,参加毕业会考,九门功课考试成绩全都是A,名列全校理科第一。1992年,12岁的陈勇被全国名校西安交通大学免试录取。
适宜引导 深情母爱造就创新天才
陈勇刚去西安交大那段时间,李享元夫妇十分忐忑,儿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让他独自离家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里去,他能适应吗?会不会处理和老师及同学之间的关系?太多的担心悬在他们心里。
为了让儿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李享元夫妇每天都给陈勇打一个电话,询问当天的学习生活情况,了解他的思想动向。果然,一个月后,陈勇就向李享元抱怨说:“上体育课太痛苦了,一节体育课下来,本来好好的腿就像泡过酸辣粉似的,又酸又辣又痛……妈妈,我不想在西安上大学了,我要回岳阳!”
李享元慌了,她知道光是电话说,并不能解决儿子的问题。第二天,她请假专程赶到西安,一打听,才知道体育老师是一位刚大学毕业的年轻男老师,他把陈勇当成正常成年大学生看待,并严格按本科生的体育标准要求少年陈勇。由于陈勇在生理体能上吃不消,他已经患上了体育课轻度恐惧症。李享元赶忙找到学校领导,请求考虑到陈勇未成年的实际情况,让儿子在体育课要求上循序渐进。得到校领导的同意后,李享元鼓励儿子平时多加强体育锻炼,争取早日达到标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