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员心理疲劳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及心理控制源的关系

2008-10-29崔浩澜张连成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9期
关键词:自尊

崔浩澜 张连成

摘要:为了探讨运动员心理疲劳、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及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关系。通过对193名运动员进行心理疲劳、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的测查。结果表明,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另外成就感降低与内控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机遇、有势力的他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心理疲劳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心理控制源和自尊的基础上对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做出了新的增值贡献,可靠地解释了训练比赛满意感总方差的另21.4 %;自尊对心理疲劳的3 个维度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心理控制源中,内控性对成就感降低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机遇对运动员的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关键词:心理疲劳;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心理控制源

中图分类号:G804.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9-1237-03

Relationship between Athletes' Burnout and Career Satisfaction, Self-Esteem and Source of Mental Control

CUI Hao-lan1, ZHANG Lian-cheng2

(1.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453007, Henan China;

2. Graduate School,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hlete burnout and their career satisfaction, self-esteem, source of mental control in sport. Questionnaires about athletes' burnout, their career satisfaction, self-esteem, source of mental control are made among 193 athlet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thletes' burnout is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ir career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 but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hance and powerful others. there is significantly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reduced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and internal control; Hierarchical regression analyses indicated that athletes' burnout increases by 21.4 % explained variance to career satisfaction and it adds new explained variance to career satisfaction beyond demographic variables, source of mental control and self-esteem; self-esteem i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prediction of burnout; internal control can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predict reduced sense of accomplishment, chance is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prediction of emotion/physical exhaustion and sport devaluation.

Key words: burnout; career satisfaction; self-esteem; source of mental control

在竞技体育飞速发展的今天,体育运动的强度越来越大,运动员想要取得比赛的胜利,不仅要长期承受大运动量、高负荷的训练,而且还要面对高应激压力,这就导致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产生生理疲劳的同时伴随着心理疲劳的产生。但是人们对心理疲劳的重视程度和探索深度还远远不够,虽然近20年来运动中心理疲劳研究文献不断增多,但是实证研究还是非常少[1],缺乏对运动心理疲劳的系统深入的探讨。在我国,已有学者对运动员心理疲劳问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张力为,林岭,赵福兰,2007;林岭,2006)[2-3],但是就目前来看已有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运动实践的需要。

在其他行业(主要是助人行业,例如教师、警察、医护人员等)中已有研究发现心理疲劳与自尊、心理控制点存在显著相关,自尊与心理控制点可以有效预测心理疲劳的不同维度[4]。但是在运动领域相关的研究确不多,因此本研究采用定量的方式探讨运动员心理疲劳与其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及心理控制源的关系。

1研究方法

1.1被试从河南和浙江两省省队,以及北京国安青年足球俱乐部,国家健美操队,北京体育大学柔道队共选取包括乒乓球、羽毛球、散打、射击、拳击、跳水、排球、体操、足球、健美操和柔道在内的运动员,共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22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93份。被试中男运动员112人,女运动员81人。年龄为(17.01±3.52)岁,训练年限为(6.45±3.86)a。

1.2量具

1.2.1运动员心理疲劳采用 Raedeke和 Smith在2001年研制的《运动员疲劳问卷》,共 15个题目,分为情绪/体力耗竭、成就感降低和运动负评价3个维度,要求被试在从没有到总是5个等级上评价自己,各维度分值越高说明疲劳程度越高[5]。本研究中成就感降低分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为 0.640,情绪/体力耗竭分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为 0.787,运动负评价分量表内部一致性克隆巴赫α系数为 0.668。

1.2.2训练比赛满意感量表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的测量采用张力为、梁展鹏在2002年编制的《训练比赛满意感量表》进行测量。该量表为单维度量表,含6个条目,为7级李科特量表,选项从1=完全不同意,过渡到7=完全同意。分数越高,满意度越高[6]。本研究中训练比赛满意感内部一致性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17。

1.2.3自尊量表该量表由 Rosenberg于1965年编制,包括 10个条目,用于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等的总体评价[7]。本研究自尊量表所获数据的克隆巴赫α系数为0.767。

1.2.4心理控制源量表问卷采用Levenson于1981年编制的《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及机遇(IPC)量表》,该量表是自评量表,共24个条目,含内控性(internal control)、有势力的他人 (powerful others)、机遇(chance)3个分量表,内控性测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驾驭他们自己的生活,有势力的他人涉及了被试是否相信他人能够控制自己生活中的事件,机遇量表测定一个人对机遇可以影响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事情结果的相信程度[8]。本研究中内控性(I)分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为0.602,有势力的他人(P)分量表 克隆巴赫α系数为 0.708,机遇(C)分量表克隆巴赫α系数为0.680。

2结果

2.1运动员心理疲劳各维度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心理控制源各维度的相关本研究检验了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的相关,结果见表1 。由表1可知,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另外运动员的成就感降低与内控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机遇、有势力的他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2.2运动员训练比赛满意感的分层回归本研究采用分层回归方法,考察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心理控制源和自尊这三类预测指标之后,心理疲劳是否对预测运动员的训练比赛满意感具有增值贡献。为此,需要将各类变量分层输入回归方程,计算两层之间玆2产生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的F检验值,考察输入新的一类预测指标到回归方程之后,R2是否有可靠的提高[9]。具体操作步骤为,第一步,首先输入人口统计学变量,包括年龄和训练年限;第二步,输入心理控制源;第三步,输入自尊;最后,第四步,输入心理疲劳。表2给出了对训练比赛满意感进行预测的回归分析结果。该结果表明,第一步,人口统计学变量未能对训练比赛满意感做出可靠的预测;第二步,心理控制源各变量可靠地解释了训练比赛满意感总方差的11.4%;第三步,自尊可靠地解释了训练比赛满意感总方差的另5.1%;第四步,心理疲劳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心理控制源和自尊的基础上对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做出了新的贡献,可靠地解释了训练比赛满意感总方差的另21.4%(表2)。

2.3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多元回归分析本研究采用Enter法进行标准多元回归分析,以运动员心理疲劳的3个维度为因变量,考察运动员的自尊、心理控制源以及人口统计学特征对它们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自尊对心理疲劳的3个维度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心理控制源中,内控性对成就感降低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机遇对运动员的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人口统计学变量中,训练年限对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

3分析与讨论

3.1运动员心理控制源、自尊以及心理疲劳与训练比赛满意感本研究中,心理控制源在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基础上能够对训练比赛满意感的预测做出新的增值贡献。说明不同的心理控制源可以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内控性分高的人们在很大程度上相信自己能够驾驭他们自己的生活,因此训练比赛满意感较高。有势力的他人、机遇得分较高的人,更多的相信外在的力量对自己生活的影响,因此训练比赛满意感低。

在通过长期的努力,心理学家发现,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收入、教育程度、社会经济地位等) 、自尊、社会支持、人格特质、应付能力、适应能力等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感的最佳指标之一[10]。本研究发现自尊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和心理控制源的基础上仍然能够对训练比赛满意感的预测做出新的增值贡献。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说明自尊是训练比赛满意感的预测指标之一。

运动员心理疲劳各维度与训练比赛满意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分层回归表明运动员心理疲劳对训练比赛满意感的预测仍然能够起到增值贡献。说明运动员心理疲劳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和比赛。这与其他的相关领域研究基本一致。众多研究都表明,高情绪衰竭、高去人性化与低工作满意感有关,高个人成就感与高工作满意感有关[11-13], Koustelios和Tsigilis(2005)[14]对心理疲劳和工作满意感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存在显著的多元负相关。运动员心理疲劳发生以后导致了训练比赛动机下降、训练兴趣的丧失、有的还会出现躯体症状和行为症状影响了训练比赛的满意感。林岭(2006)[3]在最近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心理疲劳最明显的症状为厌倦训练,运动员有时、经常或总是出现此症状的百分比为84%。这表明要想提高其训练比赛满意感,不能不首先解决运动员的心理疲劳问题。

3.2心理控制源与运动员心理疲劳心理控制源 (locus of control) 来自Rotter 的社会学习理论,表明个体对事件结果与自身行为之间关系的看法。控制源有两种倾向,即内控(internal control)与外控(external control) 。内控者倾向于把自己成功或失败归于个人的能力、人格和努力等,而外控者则将之归于运气、命运和有权力的他人等。控制源的个体差异预示着不同的行为表现,已有研究表明,控制源与社会适应及心身症状等都存在较密切的关系[15-16]。还有研究发现,外控型的人更容易产生心理疲劳[17]

本研究中,相关分析运动员的成就感降低与内控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机遇、有势力的他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发现心理控制源中,内控性对成就感降低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机遇对运动员的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表明越是相信机遇、相信运气影响自己生活经历的越容易产生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这是因为,外控性强的人更难于应付紧张的生活环境;而内控性强的人较积极追求有价值的目标,幸福感也较高。由此,我们建议,要对运动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归因训练,促进其由外控向内控转变。

3.3自尊与运动员心理疲劳自尊是人格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研究发现,运动员的心理疲劳与自尊存在显著负相关,运动员的自尊水平对其心理疲劳的3 个维度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这可能是因为自尊水平高者对自己的评价更为积极,更为乐观,能够保持积极情绪,合理应对压力,而低自尊对自己的评价很消极,容易出现抑郁、恐惧、害羞、孤独等情绪,进而容易产生心理疲劳。也就是说,运动员的高自尊可能有助于缓解其心理疲劳。

3.4训练年限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影响多元回归分析表明,训练年限对运动员的情绪体力耗竭和运动负评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运动员的训练年限越长,其情绪体力耗竭以及对运动的消极评价越严重。因此需要我们对那些训练时间比较长的运动员给于特殊的支持和鼓励。

4结论

1) 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训练比赛满意感、自尊均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另外成就感降低与内控性存在显著负相关,运动员心理疲劳的各个维度与机遇、有势力的他人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2) 心理疲劳各变量在人口统计学变量、心理控制源和自尊的基础上对预测训练比赛满意感做出了新的增值贡献。这提示,对运动员心理疲劳的积极干预是提高其训练比赛满意感的重要途径。

3) 自尊对心理疲劳的3 个维度都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内控性对成就感降低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机遇对运动员的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训练年限对情绪体力耗竭、运动负评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这提示我们对那些训练时间比较长的运动员给于特殊的关怀。

参考文献:

[1] Goodger K, Gorely T, Lavallee D, Harwood C. Burnout in Sport: A Systematic Review[J].The Sport Psychologist, 2007,21:127-151.

[2] 张力为,林岭,赵福兰.运动性心理疲劳:性质、成因、诊断及控制[J].体育科学,2006,26(11):49-56,74.

[3] 林岭.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概念模型、多维评定、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4] 徐富明,朱从书,黄文锋.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工作压力、自尊和控制点的关系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25(1):74-77.

[5] Raedeke T D, Smith A L. 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an athlete burnout measure[J]. Journal of Sport & Exercise Psychology,2001,23,281-306.

[6] 张力为,毛志雄.体育科学常用心理量表评定手册[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99-100.

[7]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8-320.

[8]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32-334.

[9] Cohen J, Cohen P. Applied multiple regression/correlation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M] ( 2nd ed. ) . Hillsdale , NJ : Erlbaum , 1983.

[10] Diener E. Subjective well - being[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4,95:542-575.

[11] Lee R T, Ashforth B E. A Meta-Analytic Examination Of The Correlates Of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Job Burnout[J].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6,81:122-123.

[12] Posig M, Kickul J. Extending Our Understanding of Burnout : Test of an Integrated Model in Nonservice Occupations[J].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Health Psychology, 2003,8(1):3-19.

[13] Maslach C, Leiter M P.The truth about burnout[M].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1997.

[14] Koustelios A, Tsigilis 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urnout and job satisfaction amo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 multivariate approach[J].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2005,11(2):189-203.

[15] 车丽萍.大学生成就动机、性格特征、控制源与自信关系的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3,9(2):26-30.

[16] 全东明,刘珍妮,李刚.海洛因依赖者心理控制源[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1,10(3):217-218.

[17] Vandenberghe R, Huberman A D. Understanding and preventing teacher burnout : A source book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practice[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Cambridge ,U K,1999:1661.

[18] Friedman I A, Farber B A. Professional self - concept as a predictor of teacher burnout[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92,86(1):28-35.

[19] Villa A, Calvete E.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s' self -concept evaluation scale and its relation to burnout[J].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2001,27:239-255.

[20] Maslach C, Schaufeli W B, Leiter M P. Job burnout[J].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397-422.

猜你喜欢

自尊
如何培养孩子的自尊
大学生自尊与归因方式的相关研究
大学生自我效能感、自尊、领悟社会支持以及压力性生活事件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自尊与人际关系相关关系的研究综述
巧用心理技术启迪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