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

2008-10-29白晋湘张小林李玉文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8年9期
关键词:文化适应和而不同民族传统体育

白晋湘 张小林 李玉文

摘要:全球化与现代性昭示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适应的真正根源,其中伴随现代性而来的生产生活方式和西方体育文化强势扩展,文化认同与适应特别是基于少数民族弱势体育文化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适应存在四种主要模式:整合;同化;分离;边缘化。整合态度是文化适应中最佳的一种文化认同态度,有利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适应。“和而不同”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适应的选择。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经历一个从排他性冲突到认同性选择再到包容性并存的历史过程,也即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过程。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文化适应;和而不同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8)09-1153-05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of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BAI Jin瞲iang, Zhang Xiao瞝in, LI Yu瞱en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Hunan China)

Abstract:The globalization and the modernity have made clear the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culture approval and the adaptation true root, the production life style and the Western sports culture strong trend which in which concomitance modernity comes expand, the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culture approval and the adaptation is specially based on the national minority weak trend sports culture bitter experience to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The national tradition sports culture adaptation has four kind of main patterns: Conformity; Assimilation; Separation; Peripherization. The conformity manner is the culture adapts the best one cultural approval manner, is advantageous in our country nationality tradition sports cultural adaptation. “Be friendly but not at the expense of principles" is our country nationality tradition sports culture approval and the adaptation choice. The Chinese nation tradition sports culture will experience one to conflict from exclusiveness to the approval sexual selection again to the comprehensive coexisting historical process, also will be the cultural approval and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process.

Key words: globalization;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culture; cultural identification; cultural adaptation; harmonious and different

全球化正不断扩充人类文化交往的时空界限,为各国文化发展展现一个新的地平线,使各国文化有可能跳出原有的较为狭窄的文化视野,确立一个更为开阔的认识自我和认识世界的文化视角。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既是全球化过程中的必然现象需要我们以更加审慎的态度认真对待,又是我们不得不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本己文化与异己文化的复杂局面,解决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发展的根本出路。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造就了中国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发展史。在这漫长而又充满智慧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人们的创造性,以及体育运动所包含的哲学内涵、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当今世界民族文化的生存、发展处于各种文化交流、碰撞和融汇的开放状态下, 经济全球化使各民族文化体系自身的有序性被打乱,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转换和现代体育文化的冲击,致使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发生危机。尤其是随着奥林匹克文化在全球的快速发展和在世界主导地位的确立,我们需要为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从行为、心理、精神等方面重新予以定位,并为之确立一个新的价值尺度和标准。或者说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新重视与审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尤其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互动中认识不同体育文化的差异与互补,正确处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统性和时代性、民族性和国际性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强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和适应能力,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发展。

1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

所谓文化认同,是指个体对于所属文化以及文化群体内化并产生归属感,从而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文化认同包括社会价值规范认同、宗教信仰认同、风俗习惯认同、艺术认同等,体育文化认同属于文化认同的组成部分。文化与认同常常结合起来形成特定的文化认同,成为个人或集体界定自我、区别他者,加强彼此的同一感以凝聚成拥有共同文化内涵的群体的标志。文化认同是维系社会群体、团体或组织的一种天然纽带, 是民族认同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同时也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基石[1]。作为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是在各民族共同的语言、民族传统、风俗习惯、价值观、宗教信仰、伦理道德、地理环境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是指对人们之间或个人同群体之间通过传统体育活动来对民族文化共同性的一种确认。文化认同是形成“自我”的过程,自我是个体心理结构深层的构造,也是探寻一种文化时所能进入的最核心部分。从这一意义讲,可以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心理机制,这种心理机制包括文化比较、文化类属、文化辨识和文化定位四个基本过程。从个人层面上,文化认同影响着个人的身份认同和自我认同,引导着人们热爱和忠实于民族传统文化,从而保存和扩大民族传统文化,并最终将其纳入个人的价值观这一深层次心理结构之中[2]。而对文化适应的研究最初属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范畴,早在20世纪30年代,人类学家林顿和赫斯克维兹就曾经指出,文化适应是这样一些现象,即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或个体相互之间持续的直接接触,结果接触双方原来的文化都发生了变化[3]。从理论上讲,这种文化模式的变化是双向的,也就是说接触双方的文化模式都要发生变化。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双方接触过程中更多的变化往往发生在弱势文化的一方。到上个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Graves又提出了心理文化适应的概念,强调不同文化接触所导致的心理和行为变化[4]。人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适应生态环境而创造出来的,它是各民族为适应其生存的生态环境而做出调适的产物,因而带有很强的适应性特征。用贝特茨(Daniel G.Bates)的话说,也就是机体或机体种群对他们的环境做出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成功的生态或行为调适的过程[5],这一过程也就是文化适应。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适应是指两种具有不同文化背景与内涵的群体在连续接触的过程中所导致的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态度与模式的变化与选择。其中包含了一种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或转移到另一种与其当初生活的文化不同的异质文化中以后,个体基于对两种文化的认知和感情依附而做出的一种有意识、有倾向的行为选择和行为调整。ノ幕认同和文化适应是文化冲突的产物。我国具有五千年深厚民族文化,孕育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但随着现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维系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发展的文化背景, 生存形态和生存环境逐渐消蚀。尤其是在多民族地区,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适应问题常常在民族成员或弱势群体成员身上表现更为突出。尤其是面对包括奥林匹克文化等在内的强大主流文化的冲击,造就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多样性和变动性态势。一个民族或一个群体如若没有文化上的认同,必将处于一处无根的漂浮状态, 人们的思想无法形成一种统一的认识,而这种文化认同的重新塑造过程就是文化适应问题。“认同”与“适应”是一对辨证统一的矛盾, 认同不是全面的认同, 适应不是消极的适应。 应当把它们有机地统一起来, 既能保持民族主体性和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 又能广泛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代发展。

2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的根源

与我们已经告别的世纪相比,21世纪我们生存的世界将会面临更少特殊性和更少地方色彩。在过去赋予人类以民俗或民族差异的节日、服装、风俗、典礼、仪式和信仰,正在日益消逝或限制在少数人群中,而大多数社会抛却了诸多传统习俗,转而采纳其他更加适应我们时代现实的东西,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或将要经历这一过程。全球化背景下,现代化使许多传统的生活形式消失了。但与此同时,它也创造了许多机遇,为作为整体的社会向前发展构筑了重要基石。反对全球化、支持文化认同的主张,反映了一种没有历史基础的、静止的文化概念[6]。ッ褡宕统体育文化认同作为一种现象,早就存在着,如我们的武术文化的推广和进奥运的努力,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文化列入国家或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等。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作为一个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则是伴随着现代性及其引发的现代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冲击而出现的。在前现代社会中,社会结构的封闭性,人们活动的单一化、交往范围的固定化,决定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是理所当然和不言而喻的。现代性成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适应的核心,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以社会化大生产为标志的现代社会,改变了传统社会原有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都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封闭到开放、从稳定到剧变,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目不暇接的改革开放和变化,打乱了传统社会原有的认同模式和认同格局,引发了真正意义上的认同危机。而作为西方传统体育文化的代表,古希腊奥林匹克文化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和欣欣向荣,就在于能够不断地与现在社会与文化融合,从而在开放中获得现代认同与适应。现代性在促使社会转型的同时,还直接引发了明显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危机,这种文化危机集中表现在:首先,现代性是对传统的新生,也包含了对传统的否定,这在一定意义上造成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断裂,这种断裂包含了区域断裂和代际断裂。在湘西苗寨的考察中发现,除了苗鼓等个别旅游活动外,苗族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项目都出现了断裂危险。越是落后封闭村寨,越是保存较好;越是年轻人,其记忆和生活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越是迅速缺失与替代。在现代性建构的过程中,总要对传统和传统文化有所批判、有所否定。而这种否定又必然影响到人们对民族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认同,促使人们建立新的文化认同;其次,伴随现代性而来的强势娱乐文化扩张和西方体育文化霸权,造成了文化秩序破坏和文化生态的失衡。当前西方强势体育文化对全球体育主流话语的垄断、对弱势体育文化的挤压以及之间的不平等关系,其他弱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么弱化,要么趋向按照现代竞技体育文化改造而成为现代体育的异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特别是基于少数民族弱势体育文化的认同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文化认同与适应问题的提出,是对现代强势体育文化的抗争,也是对弱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权的维护,是对体育文化多样性的呼唤。在此意义上,全球化与现代性昭示了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适应的真正根源。

3 一体化与文化多元主义悖论: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压力和冲突

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冲突日渐显现,并呈现出两股强劲的势头:一是以西方现代化模式为参照的一体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渗透与扩充;二是以反西方或反现代化为标榜的民族主义的复活。人们在这两种泾渭分明的发展对比中,一方面看到了全球论将成为人类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另一方面也看到了文化多元发展的传统正在受到挑战。文化多元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面对的是新的一体化的冲击。因此,我们面临如何在面对现代社会经济、科技、物质财富等一体化的趋向中,保持文化的个性与多元发展,如何保护和发展弱势文化等问题。在对这些问题的论争与解决过程中,出现并逐渐形成了多元文化主义。ゴ游幕发展的规律深人洞察民族传统体育在现代化进程中的转型发展,能清晰地认识到,它面临的是与农耕文化生存背景迥异的文化认同危机。这种危机来源于自近代以来外来文化尤其是现代体育文化对本土文化具有的一种“ 解构”的冲击。这种“ 解构”有两种结果一是自身文化的失传,或强行剖断而解体乃至消失;二是这种“ 解构”并非是简单的被否定,而是会改变原有的存在形式,寻求适应生存的新形式[7]。我国诸多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起源于劳作、娱乐、宗教与军事等,负载着对民族生活价值观的解释,都反映出该民族在具体历史发展中对自己生存意义的阐释,对生存状态的追求。在这种文化观念里,也必然涉及自然与人、灵魂与肉体、物质与精神之间关系的思考。一旦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自然与物质环境发生变化,就会涉及对先前观念模式的重新构建。而且在当前全球化的整体背景下,多元文化并存的状态会越来越多地在越来越小的时空中展开。现代化、城市化所带来的不仅是自然与物质环境,还包括与其如影随形的精神文化、各种价值观念的渗透。民族传统体育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既要考虑对外部环境的适应,也要考虑如何在适应中发展自己。其中发展自己的前提是如何更好地保存自己,如何维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当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种独立性,是指开放中的独立,而非自我封闭中的独立。于是,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和与外部文化的并存性就成了必须同时考虑的重要因素[8]。ト球化、现代性、文化认同与适应是一个密切相关的问题逻辑链。无论是“ 文明冲突论”还是“历史终结论”,都是基于这种认同危机而提出[9]。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一位专家在《“文化自觉”与中国文化价值体系的重构》一文中提到文化范畴的“生物入侵”,认为与自然界一个物种入侵一个新空间、侵占本地其他生物生存空间相似,“文化入侵”也会造成当地文化生态的失衡局面,可能使当地文化失去生存资源和空间,进而失去自身完整性。这也是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中的棘手问题。サ币桓雒褡逵胨族接触时,民族文化自然产生一种自觉的排他性,而异己文化通过政治或经济等其他力量可以消解民族文化自觉性,实现对民族文化在心理层面上的渗透,达到促使民族文化对异己文化形成新的文化认同,最终完成由文化认同到新一轮的文化自觉的历程。从理论上讲,文化模式的变化是双向的,也即接触的两个群体的文化模式都要发生变化。但是就实际情况而言,文化适应是一种文化要求,即要求个体去适应新的文化模式。 因此,在外在接触的过程中更多的变化往往发生在弱势群体也即自身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边。ブ谢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属东方文化系统,它守内、崇实、尚礼,强调自娱、修性、养身,所以它便在总体上缺乏西方体育运动所具有的那种强烈地显示和竞赛的意识。而现代体育运动形式是随着西学东渐进入中国,它基本是西方文化的产物,故又特别强调在冲撞中、在竞争中显现人的功力和技能。必然导致因尺度的设置偏重于可关照的外形和难度,而掩盖或取代人们对其内在情趣、精神的体验和理解。ヒ园铝制タ宋幕为代表的现代竞技体育文化是体育全球化的产物,也是推动体育进一步全球化的动力,它逐步扩展到全世界的过程,代表西方体育文化主流。奥林匹克运动作为一种具体的文化形态与西方主流文化息息相关,体现的是西方文化所具有的竞争精神,勇于冒险的性格,崇尚精英至上、骑士精神[10]。奥林匹克是当今体育思想、组织制度、内容形式之集大成者,欧美中心主义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其强势的背后致使其他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存空间的弱化。如我国的武术走着向外扩张的“东学西渐”之路,追求全球化、奥林匹克化。被动的适应日益强劲的西方体育文化,使武术做出了削足适履的改革[11]。以致出现“竞技武术成为中国武术的代名词”,“竞技武术是武术的悲哀”等呼声。结果造成传统武术的传人在逐渐的减少,拳种数量不断的萎缩,传统武术的人群也在减少。包括跆拳道、柔道等无不如此,使其他非西方民族体育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大大削弱,乃至失去其自身的文化特质。ゾ」芄际奥委会曾指出“奥林匹克运动所推崇的绝不是一种标准的现代化和文化的单一化,更非欧洲化或西化,未来的奥林匹克运动必须是多文化的跨文化”[12],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反映的更多的是西方的价值观与逻辑。因此奥林匹克文化是当今依赖于科技的、物理属性的强势体育文化,它突出的是在国际体育中倡导西方单一的竞技体育文化模式,容易排斥其他的体育文化类型。奥林匹克运动在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同时,极大地忽视了各国民族体育的发展,忽视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奥林匹克文化强势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拒绝其他文化的广泛参与,也强烈冲击着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

4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的阶段与态度模式

ジ鎏宓奈幕适应是异质文化对个体的一种文化要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在对文化适应进行了系统研究之后,提出了文化适应的五阶段模式假说[13]。根据该模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与适应大致也可以大致区分为5个阶段。1) 接触阶段:初步接触了解外来现代文化与体育健身娱乐文化,并对这种异文化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异文化的许多方面对他们来说都是新奇的;2) 不统一阶段:个体开始觉察到异文化与母体文化的差异,并且易于体验到来自异文化的压力,感到混乱与困惑;3) 否定阶段:个体开始否定文化差异,对异文化开始产生疑问和否定性行为;4) 自律阶段:个体开始承认文化差异,他们原先怀有的心理防御态度在这一阶段也开始解除,个体已经能比较自然地应付新异的环境;5) 独立阶段:个体对文化差异的认识进一步确立,能够采取实现自我价值的行为。当然在现实当中,中间的某些环节可能会弱化或者直接跨越,如在湖北恩施土家族的考察中发现,当地民族群众接收现代健身操等现代体育文化较快,并且与土家摆手舞等传统项目较好地共存。从文化维度情况和接触参与情况两个维度出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适应最终将出现四种模式[14]。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适应可能存在四种主流模式:1) 整合: 期望采用和融入新的现代体育文化,但是不放弃自己原有的传统方式与价值观。2) 同化: 个体绝大多数的放弃自己原有的文化,完全融入现代主流体育文化。3) 分离: 限制自己与新文化发展紧密的关系,拒绝接收现代体育文化内容与方式。4) 边缘化: 个体既不能认同主流文化也不能完全认同本民族文化,处于边缘地带。ゲ煌民族尤其是少数民族在文化适应过程中将会发展出自己不同的文化认同态度模式, 而不同态度模式与他们在新的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适应有不同的联系。国外对民族文化适应的研究表明,民族传统文化适应与其文化认同态度有直接的联系,即同化与整合的态度将与适应成正相关,而分离态度与社会适应成负相关。另外国外Berry[14]等研究认为,整合态度是跨文化适应中最佳的一种文化认同态度, 有利于民族的文化适应; 而分离态度却不利于这种文化适应。整合态度反应了一种保留自己传统文化认同和接受新的文化价值观的平衡, 这些观点对于社会适应可能是一条普遍的规律。该研究表明,积极接触现代主流体育文化, 这将可能会促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同主流文化建立紧密的关系,使自身更好地融入主流文化社会中去。奥林匹克文化的长盛不衰并能够轮流在世界不同文化背景国家举办就是与其积极开放的文化适应态度密切相联系的。同样中国的少林武术在世界各地的广泛传播发展也是与其整合态度模式高度相关,而当前不少处于分离与边缘化中的部分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该引起高度关注,并在科学健康的理念指导下有区别地进行引导与推动。

5“和而不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和文化适应选择

全球化并不意味着同一化与同质化, 而是通过对多元文化的认同从而达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其化解之道可借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而不同”思想。只有承认文化差异,保持本民族特色,与异质文化“和而不同”,和谐共处,才是全球化趋势下民族文化所应采纳的理性选择[1]。“和而不同”原则是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中不可或缺的基本原则。可以说它也是宇宙间一个永恒的哲学命题和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原理[1]。在全球化发展中,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从而达到统一、和谐,使事物得到发展。“和而不同”作为儒家文化传统的核心理念, 表现了该传统的宽容精神和包容胸怀。著名学者费孝也认为“和而不同”是世界文化多元趋势的必走之路,并在此基础上把对待世界不同文化的态度归纳为“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 天下大同”。这些提法无疑对于人们在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形势下,既不违背世界发展潮流,又能保持民族特色, 使大众保持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让中华民族文化绵延赓续有着重要积极意义。ゲ煌民族的体育文化在结构上表现不一,但在本质上都是一种身体的文化,是一种作为主体的自我对作为客体的自身进行的修炼,以增强体质为本,恰恰由于这种同质异构特性,使体育文化的交融成为可能[15]。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以奥林匹克为代表的现代西方体育文化,具有“和”的前提与基础。或者说,奥林匹克文化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都具有“和”的结合点。从西方文化来看,古希腊哲学家早就关注对立中的和谐。如赫拉克利特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从对立中产生和谐;另一位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则认为,宇宙中一切都存在和谐,这一源远流长的西方传统滋润了古代奥林匹克文化的灵魂,也滋养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16]。《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主义的宗旨是使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人文奥运是以人为本的奥运,它追求人的本质力量的自由实现,人的全面和谐发展,2008年北京奥运会通过“人文奥运”理念将“和谐”精神发挥到极致。 同样,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都追求天人合一,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重在健身、养生,从而达到内外和谐。在某些具体体育文化项目中,如现代高尔夫运动与足球与我国古代的“捶丸”与“蹴鞠”本身就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联系。ァ昂投不同”中的“不同”则主要体现为以下方面:首先,两者的起源的社会背景不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根基于中国五千年农业文化。而奥林匹克文化与古希腊农耕渔业混合的民族经济结构和以航海贸易为主的经济生存方式密切相关。地中海岛屿的互不连续,海峡的阻隔,生产生活中人与大海的搏斗,构建了古希腊民族人与自然分立的哲学观。从而孕育了对抗性极强的奥林匹克竞技文化。其次,两者所体现的人文精神不同。中华民族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注重个人修养,形成以追求“健”和“寿”为目的的民族内向性格。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华民族体育文化重节奏、韵律、神韵、内涵、和谐美,重朦胧、抽象、含蓄美,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重阳刚的力量、速度之美,重外在美、形体美、对抗美。奥运会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将给中国传统价值赋予新的内涵,奥林匹克运动是建立在人本价值基础上的社会运动,其包含的如公平、友谊、尊重、诚实等价值内涵,这些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现代发展都是非常有意的。サ蔽颐窃谠匏贪铝制タ嗽硕对人类的卓越贡献,为现代奥运的空前繁荣赞叹不已的时候,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奥林匹克运动鼎盛的外衣下也潜藏着严重的隐忧。西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性、惊险性、公开性、健美性、趣味性方向发展,并使体育形成体系,注重人的全面发展,而忽视了人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容易产生残忍与暴力。同时也产生了过度商业化和是兴奋剂等问题。深受儒、道、佛文化浸润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其文化底蕴丰厚而独具特色,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中表现出来的公正、诚实、仁爱、友善等诸多文化特质是奥林匹克运动完善和发展所需要的[17]。ヒ虼耍“和而不同”一方面可以缓解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单一现象,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向文化多样性的方向发展,增添奥林匹克运动文化多样性的色彩;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奥林匹克这一大舞台展示与传播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建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信中构建文化认同与适应。奥林匹克运动有助于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全球化对于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来讲,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文化的全球化加快了世界体育的相互交流,给世界各民族体育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了机会和发展空间[17]。在这样的背景下,北京奥运会将是充分展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色和内涵,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走向世界的最有利时机和最好手段。如由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北京市人民政府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共同主办的“相约北京—2008”奥运文化活动中,就包含了《紫禁城内外竞技游戏展》、《中国古代体育运动项目表演》、《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探秘》电视专题片等大型活动,必将加强与推动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自觉与认同。ケ灸岬峡颂卦凇段幕模式》中也曾指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为模式, 一种使该民族不同于其它民族的模式。” 因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应努力“创造出一种建立在自己文化的价值基础上,又密切回应时代要求,能够成为我国群众乃至世界范围内所愿意接受、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又反映和吸收整个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东方体育文化体系。既融会古今又比照东西,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形成既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又不反对异质文化,真正做作和而不同。比如奥林匹克文化重竞技与对抗,而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则大可不必走如此道路,而是应该作为社会大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群众喜闻乐见、喜闻乐做,以其深刻的民族特色和鲜活的时代精神,独特的体育魅力在社会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着特有的作用。

5 结束语

ッ褡宕统体育文化认同与适应的核心是利用自身文明的成就创造新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而不是简单的“回顾”和“回归”。其必须在“和而不同”的思维中不断寻找一种中国和世界、传统和现代之间的平衡, 这种平衡并不是类似于“中体西用”这样的折衷性方案, 关键是创造出一种建立在自己文化的价值基础上,又密切回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能够成为新时期群众所乐意接受、有感召力和凝聚力,同时又反映和吸收现代体育文化精髓的新体系。从而不断通过“综合创新”与世界优秀体育文化相融相长,形成一种新的富有时代特征与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须在精神文化、制度规范、物质文化和社区建设上采取相应的措施,通过学校体育教育等多种方式加强自身文化认知与文化自觉,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与适应空间。当然,文化认同与适应具有有空间性、时间性的,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化适应模式。因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适应也会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发生相应的变迁,并避免民族主义和同化现象,甚至产生“过度适应”的现象。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将经历一个从排他性冲突到认同性选择再到包容性并存的历史过程,从中凸现的正是民族文化的两大特性:文化认同与文化适应。

参考文献:

[1] 王代莉.全球化与民族文化认同刍议[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22(6):33-36.

[2] 张跃,舒丽丽.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怒江峡谷丙中洛地区民族宗教文化关系的变迁[J].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007,(5):69-87.

[3] 万明钢.文化视野中的人类行为[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233.

[4] Graves T D. Psychological Acculturation in aTri-ethnic Community[J]. South-westen Journal of Anthropology,1967,23:337-350.

[5] [英]雷蒙德·弗斯著、费孝通译:人文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9.

[6] 马里奥·瓦尔戈斯·略萨.全球化、民族主义与文化认同[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2,22(4):28-30.

[7] 汪海涛.民族文化认同与民族传统体育转型发展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11):15-17.

[8] 白建灵.回族村落城市化过程中的文化适应和反思[J].西北民族研究,2008,32(2):111-116.

[9] 赵剑英,干松春:现代性与近世以来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及重构[J].学术月刊,2005,(1)

[10] 田恩庆.试论体育全球化浪潮下的体育文化认同[J].贵州体育科技.2006,25(3):4-7.

[11] 龚茂富.近代中国武术文化变迁的文化人类学审视[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4(4):35-39.

[12] 孔繁敏.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31.

[13] Solgado de snyder,N,Lopez.C.M.And Padilla,A.M.Ethnic identity and cultural awareness among the offspring ofMexican interethnic marriage[J].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982:19.

[14] Naomi Ellemers,cathy Van Dyck,steve Hinkle and Annelieke Jacobs.Intergroup differentiation in social context:identity needs versus audience constratints[J].Social psychology Quartely,2000,63(1).

[15] 李春君.体育文化的全球化与民族化[J].今日科苑,2008,26(2):272.

[16] 金元浦.和谐奥运:世界不同文明的融会[N].中国教育报,2008-07-16.

[17] 中国民族宗教网信息中心.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Z].

猜你喜欢

文化适应和而不同民族传统体育
“和而不同”的美好婚姻
中华文化中的全球治理之道
文化适应视角下的中介语倾向性探讨
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度调查研究
吉林省区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与跳跃投掷类游戏
从文化不连续性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
时代发展下的词汇意义流变
媒介使用与文化适应之相关性研究
谈判要追求“和而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