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水系回复本性

2008-10-09冯永锋

自然之友通讯 2008年2期
关键词:河道污水河流

冯永锋

摘要:有人认为,2008年奥运会是北京环境改善的最大推动力;奥运会结束后,假如这一强大的动力源萎缩,北京会以什么样的表现来延续呢?本来,环境改善并不是为奥运而作,环境改善是为了让本地的居民过得更加的安适,让本地的环境日益复壮。依照这个原理,北京完全应当借着奥运会的破冰之功、融冰之力,持续改善环境的工作。但北京当前的环境改善策略,仍旧有大量需要修正之处。

2007年6月,在国家环保总局于安徽合肥召开的湖泊污染治理会议上,北京市环保局官员透露,北京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5%,其经验可向全国推广。

2006年,笔者开始徒步考察北京的各条河流,考察北京范围内的100来座大小水库。2007年3月17日开始,笔者与自然大学水学院“城市乐水行”学员一起,每周六都考察一段北京五环内的河流,检测北京的水质,对排污口进行定位,体验北京河流的命运变化。考察和调查得出了一些结论,北京仍旧应当从生态的角度,从水本性的角度去理解水,去感悟河流,只有这样,北京这个超大型城市才可能善待生命之源。

北京市内的水系仍在瘫痪

北京的水系过去是相对连通的,颐和园与圆明园,圆明园与北大,北大与清华,长河与六海,六海与亮马河、通惠河、护城河等,一直都互相连通,互相救助。水系只有连续才呈现出水之美,水只有活起来才能保持生命力。但现在,由于生态用水的减少,各个还称得上自然水面的地方,都采取自保的办法,用高闸厚板把自家水给封在领地之内。比如圆明园水系不再与北大水系连通,北大的未名湖只能依靠地下水补充,其他的小湖自2002年以来就任其干涸。2007年10月份开始从清河再生水厂调来再生水注入北大与圆明园之间的万泉河。当时的说法是每年能供给120万吨(每月10万吨),但也是“闭路循环”,水从“源头”放出后,到汇入清河处,再用管道泵回“源头”;据说有一部分水能够补充北大的水系,但其拥有的水量,实际上已经证明没有这种可能。天安门的菖蒲河也是如此,水从天安门东侧的厕所附近流出,到天妃闸时被提高几米后,再回到河道中。连国家植物园里的水都是如此,水从樱桃沟里慢慢流入湖中,再把湖中的水用水泵层层泵回樱桃沟。

这样互相间闭路循环、互不连通的做法,让北京水系丧失了原有的活力。北京的水系瘫痪,至今没有被疏通。

北京的污水处理水平仍旧需要提高

北京的污水处理率并不像水务局、环保局宣传上的那么高,处理出来的水质也不够理想,北京的治污力度仍旧需要加大。

北京过去的河道都是依靠雨水和泉水作为水源,现在,雨水少了,泉水干了,污水成了水源。北京据说已经修成了世界上最长的污水管道,超过3000公里,但仍旧没有办法把每个小区产生的污水都收集起来,运送到污水处理厂。在北京南护城河的东南角,仍旧有旁边的居民小区向河道排大粪;而东便门的那个污水口,仍旧每天把大量污水排入通惠河,成了通惠河的“水源”。

整个来说,北京的河道治理与北京的环路一样,从内部向外层层辐射,目前,治理的力度只贯通到三环以内;三环和四环之间,四环以外的河道,仍旧有大量的整治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污水尚未收集,这些污水与居民生活的垃圾一起,严重伤害着河流的生命。因此,北京仍旧需要加大治污能力,包括建设更多的污水处理厂,也包括原有污水处理厂的处理级别提升。

北京现在开始推广再生水,其实如果处理得当,污水处理厂出来的经过三级净化的水,最适合作为河道的源头水。

可惜的是,北京的再生水利用不够,对水危机的理解不够,解决之道不够高明。治理过的水大量排入河道,与没治理过的水混在一起,导致水仍旧无法为自然界服务。

水本身存在几种循环,一是最小的循环,也就是被城市“新陈代谢”之后,经过治理,再生利用。二是中循环,即下渗到地底,蒸发到空中,服务于局部水环境。三是参与全球水圈的大循环。假如北京能够全力治污,同时把治理过的污水回归自然,应当不至于那么缺水,因为水从来是不会消失的,只是被弄脏了之后,着急地驱赶到渤海去,以免丢人现眼。

不应该把河道作为泄洪道

拦截污水并对其进行工程化治理,让治理过的污水注入河道,只是复壮河流生命的一小部分。北京过去一是怕污水下渗,二是怕雨水形成祸害,因此,城市里的河道都被硬化衬砌、拉直截平。河流的底部与两岸都被水泥和石块进行了衬砌之后,河流丧失了其生命的尊严,河流成了排水沟,水成了“景观水”。河流的自然生态系统被毁灭殆尽,“河流伦理”被践踏无遗。

官厅水库修成之前,由于持续几百年的对永定河两岸的生态破坏,导致永定河一出了军都山就在北京的平原上肆意奔流,导致北京饱受永定河的泛滥之苦。1954年官厅水库修成后,拦住了雨季时的大量来水,河流对北京的伤害已经由“涝灾”,变成了“旱灾”。几十年来,永定河上游修了267座水库,层层拦截之下,导致官厅水库的入库水严重衰减。2008年1月份,官厅水库蓄水量不足1亿立方,这样的水量,已经绝对不可能对北京构成洪涝威胁。

而北京市内的河流,随着雨水利用进程的加快,防洪的思想已经可以减弱,更重要的是要把心思转化到如何让河流流动起来,让河流恢复自然状态,恢复生命力上。比如有没有可能把污水处理厂的中水,调到永定河三家店水库的大坝之下,让干涸了几十年的永定河下游恢复河流的本色?恢复湿地的功能?

北京据说最近开始理解了水,开始有意识地复归河流生态。这从亮马河的整治中可以看出些端倪。在亮马河的东直门至珀宫酒店段,“河道仿生”确实做得比较招人喜欢,虽然仍旧可以看到硬化的痕迹,但隐藏得已经非常巧妙。可是,当河流继续向东,过了横跨其上的珀宫酒店之后,会发现,河流的命运陡然变化,污水仍旧在灌入这个河道,而尤其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岸边砌上的“鱼巢石”,据说可以让鱼在里面产卵,而这些石头高高地砌在离水面至少有一米的地方,除非发大水,否则鱼绝对不可能跃到这上面“产卵”。

减缓北京的“夺水能力”

近几十年来,北京的“夺水战”发生得非常激烈,过去是农业给工业让水,生态给农业让水。现在,是整个华北都在向“城市生活让水”。北京强大的生活用水需要直接危害着河北,威胁着整个华北,威胁着长江。

在河北赤城的云州水库,三年来一直给北京让水。云州水库周边的农民本来能种水稻,可几年前,水务部门在不作任何通知的情况下,改变放水时间。春夏农作物需水时节不放水,改在秋天农闲时放水,以让救急的水顺利到达白河堡水库,再到达密云水库。只有这样的舍身救急,密云水库的存水量才有可能保证在十亿立方米警戒线之内。而同样具有42亿立方左右库容的官厅水库,2007年底的库容量不足1亿立方米。平谷王都庄一带的战备水源,已经供给北京城市生活用水好几年了。

北京除了节水、利用再生水之外,首先要做的是,控制城市规模。南水北调中线从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调水。一个水专家说:“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一千公里之内,北京找不到合适的水源。”因此,控制人口规模是节水的前提。

恢复坑塘,与雨水对话

一个叫刘振祥的出租车司机几年来一直在卖力地思考北京的水危机问题,最后他写成了20000字的论文,叫《解密华北地区及中国干旱之根本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这个方法他又称为“天上雨水救中国”。这篇论文推翻了外国人提出多年的沼泽、湿地是大地之肾的说法,提出了高山才是大地之肾;确立了水库大坝按“自然水流模式”的构想。提出了将我国北方的广大农村大地旧有池塘恢复利用,将公路两侧的排水沟利用好,降雨时形成网状水系,把水输送到池塘,以供太阳蒸发和浅表层地下水的补充,天旱时可救庄稼一命。还可以低价流转给林业绿化部门。每次降雨1毫米,每平方公里可收水10吨。“如果政府能按我所倡导的方法去做,城镇街道公路两侧的绿化用水百分之四十将用天上收集的雨水解决,城市除尘降温洒水也可以到这些池塘取水”。刘振祥觉得,华北干旱的直接原因,就是雨水越来越少。他看到资料上说,原先华北平原年降雨量有的地区可达700~800毫米,而从1997年至2005年,北京年均降雨量只有466毫米。他想知道,那233毫米的雨水究竟哪里去了。

终于,在2003年的一天,他明白了:“我突然想到:地下没有水是因为天上不下雨;反过来,天上不下雨又是因为地下没有水,不能提供足够的、供蒸发用的水面和水量。这是个互为因果的关系。正如古语所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高原地区的水都向东流下去,地面上存不住水,雨自然也就少了。”基于这一认识,刘振祥对大小水库的负作用也做了解读:“水库把水闸死,下游河道缺水,整个流域水面、水量减少,供蒸发的水量不足,影响局部气候,致使雨水减少,旱情加剧。”

在刘振祥的论文里,解决华北干旱问题的方案有三条:一是封山育林,涵养水源;二是水库适当给下游放水,增补地下水;三是“水囤积”,即在华北平原农村广大土地上,因地制宜地造出一些湿地、沼泽、池塘,增加区域水体面积,以供旱时灌溉,平时蒸发增雨,同时补充地下水。

这几条建议其实说的是一个中心意思,就是尽可能让地面多留住一些水。刘振祥的直觉是,降雨量和地面水体有着密切的关系。“几十年前,北京的近郊比如安贞桥一带、三里屯往东都是大水塘、芦苇荡,那时候天气就没现在这么旱。而现在,华北平原的大小湿地越来越少,降水量也就越来越少。”写了论文的刘振祥开始到处传播他的理论。从2006年以来,在北京几家环保组织及媒体的大力协助下,刘师傅成了名人,北京市主管水的副市长给他的论文作了批示,北京市环保局把他的论文称之为“金点子”,他因之获得了去参选“奥运火炬手”资格,一路过关斩将。

他的集雨理论呼应了时代的节奏。受干旱之苦,北京这两年也觉醒了,努力收集雨水,奥运工程与许多大街的地面都在铺透水砖;一些独立的小区在收集雨水洗车、浇花、喷洒;一些农村也被要求建设“集雨工程”,强化坑塘的作用。然而,城市集雨工程最需要做的一个“技术改造”并没有人去研究。城市是一个穿着“防水装”的地方,楼宇屋顶、沥青路面、水泥路面,都通过下水管把水往下水道赶,最后赶到平直的河道中迅速排走,如果降雨量大,瞬间流量经常造成洪涝。

改造下水管的走向,引导这些雨水走向城市里干枯的“小眼睛”和“大眼睛”,走向“毛细血管”和“动脉血管”是非常必要的。

复壮天然植被

圆明园过去是能够“造水”的,由于自然生态条件较好,雨水下来之后,会被植被吸附,慢慢地释放和下渗;而2003年之后,圆明园大力替换了它原有的“荒凉”,种上了需要大量浇水来维护的草坪,种上了“互不相识的物种”,导致生态之间互相协助的可能性降低,导致生态系统与风雨系统的协作能力下降,由正反馈向负反馈方向恶化。

北京的园林工人在秋天总是把落叶清除,在开春时还要再清除一遍,导致所有的“绿化带”土地都是裸露的、通透的,需要大量的水来保持土地上所种植花草树木的活性,而如果让枯草、落叶就地留蓄,不仅减少了“垃圾”,增大了土壤的有机肥力,而且能够吸附和缓释大量的雨水。

经过几十年高强度的绿化,北京的周边已经出现“种树过度”的现象。一方面是北京四周已经没有太多需要种树以恢复生态的地方,二是即使有这样的地方,通过人工干预的种植方式也比不上封山抚育的自发方式。笔者参加过多次郊区植树活动,发现大量的种树基地其实都在砍伐本地生长良好的生态幼林,然后再挖坑种植柏树和松树这样的“常绿树”,结果不但没有产生应有的生态效益,相反,却让许多地方成了人工纯林,生态能力和生物多样性严重损伤。因此,这样的“生态改良”结果,并没有让北京的水源复兴。

密云水库周围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存在需要改善之处。密云水库周边的农村能源替代一直进行不畅,农民仍旧大量砍伐树木作为薪材。由于是重要水源地,因此密云水库有明确的禁伐令。但有意思的是,禁伐令只是禁止木材需求者砍伐人工种植的树木,而默许人们砍伐那些野生的“杂木”,这就导致密云的森林有成为“空林”的危险,表面上树高林厚,但高大的乔木——比如杨树林的下面,杂草的灌木、幼树都被砍走当柴烧了。因此,这样的森林也不可能有多好的水土保持能力,天上降下来的雨水,迅速顺着河流走了,而没有迟迟疑疑地留下来,拐弯抹角地停蓄在地表上。

要解决北京的水问题,需要洗水,更需要造水,如果说治污是洗水的话,那么恢复生态的“产水”能力,是造水的重要出路。可惜的是,北京虽然森林覆盖率在一年年提升,北京的人均占有绿地面积在一年年扩大,但这些“绿地”的造水能力,并没有随之提升。

猜你喜欢

河道污水河流
弯道之妙
河流的走向
污水罐坍塌
撮粮之术(下)
河流
河道里的垃圾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中河道的治理与对策分析
二氧化氯消毒在城北污水厂中应用
黑皮游戏大迷宫
当河流遇见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