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性事件报道与DV影像

2008-09-27

大舞台 2008年2期
关键词:突发性

秦 雯

一、DV在突发性事件中作为媒体报道方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出版于2008年6月2日的《中国电视报》第22期,第A24版面上,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篇报道:“镜头背后的故事”——访中央电视台赴四川地震灾区的摄像。版面上呈现的人物一共四位,分别为周琨、刘沙、郭民和杨小刚。他们的共同点是都配有摄像设备,但是不同点是前两位同志,周琨和刘沙手中拿着的是DV摄像机。另外2008年5月18日中央台一套播送了一段DV录像,这段DV录像是一个外国游客用DV在四川汶川地震时,现场拍摄的片段,在“第一时间”栏目播出,取得奇效。

对于很多突发性的新闻事件,由于记者无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新闻场景可能会稍纵即逝。这种发生在人们意料之外的突发性的事件,也往往让人措手不及。但是,随着DV摄像机在人们手中的广泛使用,在遇到这类特殊事件时,如果身边正好有一台DV摄像机,需要反应敏锐地把眼前的突发事件拍摄下来,正如在汶川的外国游客所做的一样。因为我们所拍摄到的东西,是第一时间的见证,也是这个事件最重要的原始影音资料,这些画面与声音是绝对不可能重现的。近年来,主流媒体也正在大批量的引入和应用DV这种拍摄设备与手法,培训有关人员,扩大新闻源,提高对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意识,使从业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抓拍到突发事件,进行现场报道。DV不再另类,不再民间,不再彷徨。在大众传播领域中,DV专业队伍和DV民间影像的通力合作在电视媒体的突发性事件报道中,发挥了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二、认识DV的特性与DV在突发性事件中的作用

1、对突发性事件的认识

想要认识DV的真正作用,就要先认识什么是突发性事件。突发性事件因其不可预知性,意料之外突然发生,猝不及防,会在不同程度上打乱社会的正常秩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和震撼,引起一定的轰动效应,能够迅速成为区域或全社会、甚至是全世界关注的热点、焦点,包括政治变动、天灾人祸等事件,是所有的新闻报道内容中最易吸引受众关注、新闻价值最为凸显的类别。因此,各类媒体历来重视突发事件的报道,对这类事件的报道也是对新闻媒体的快速反应能力、准确判断能力、创新策划能力、整体协调能力等综合实力的检验。

因此有如下的征聘广告:

《广东报道》栏目举办DV新闻报道征集活动:

活动宗旨:请您发挥在第一现场的优势,发现身边的新闻,并拿起DV拍摄下来。成为《广东报道》的“第三只眼睛”,给节目带来老百姓自己最鲜活、最真实的声音。拍摄内容:社会现象、突发事件。[1]

由此可以看出抓拍突发事件是DV摄影的一个重要功能。

2、从DV的起源与自身特点看DV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作用

DV,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数字影像技术,即Digital Video。1997年,第一款DV格式的便携摄像机在日本问世,它在诞生初期仅仅是为了在拍摄家庭录影的时候获得更高的影像质量。但是由于DV设备外形小巧、操作简单、价格便宜而成像质量较好,特别是它采用统一的数字影像格式,可以进行多代复制,而且与现有电视专业格式相兼容。这种“质量专业化、价格平民化”的DV数字影像产品一经诞生,便获得迅速发展,在短短几年之内就使影像制作从昔日贵族般的特权变成了大众百姓的日常手段。[2]简单方便的操作和低廉的价格使DV在诞生之初便在社会上迅速风靡起来。与传统的模拟制作方式相比,DV的最大不同是制作流程数字化,具有影像质量高、操作简便、编辑效率高等优点。

传统的电视设备例如BETA-CAM和现在我们所用的DVCPRO、DVW系列,有如下不近人意的地方:粗大笨重、电池待机时间短,对光线环境的要求比较高,对拍摄对象干预也比较多,机器设备比较昂贵,还需要经过训练的专业摄像师操作;因此这种传统的拍摄方式很难对大量的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现场拍摄报道。然而这些传统电视设备的短处正好是DV的长项,与广播级电视设备相比,它价格非常便宜,操作十分简单,而信号格式又能为专业设备所兼容,图象质量虽然差一点,但是完全能为观众所接受;特别是几家大的电视设备公司开发的专业DV摄像机,其图像质量已经能与传统的BETA-CAM相媲美,而价格还不到它的一个零头,操作起来也十分灵巧。随着新闻报道的深入开展,面对接连不断的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的DV影像不仅被民间获取更被主流媒体采用,甚至主流媒体自身也更多的配备DV设备,例如在中央电视台的各个栏目组我们都可以看到DV的身影,而且在不断的升级换代。[2]

DV的应用扩大了电视新闻的来源,拓展了报道的空间。目前,DV产品在成像技术、水平解析度、像素、变焦倍数以及液晶显示屏等各方面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操作的自动化程度也相当高,而DV的小巧在实际操作中则给拍摄和拍摄者更多的方便,特别是在许多特殊的场合,例如:我们在开篇中提到的中央电视台海外中心的摄像周琨在四川进行飞机航拍时,手中就拿着DV;另外在四川抗震救灾的挖掘现场,在救援废墟中的幸存者时,DV显露出传统设备无法比拟的优势。并且由于DV的大量普及,许多在以往看来不可能拍摄到的新闻现场变成了可能。[2]

3、DV的发展与我国媒体突发性事件报道

A、搭建平台

DV的影像创作,一开始是发源于民间、停留在个人艺术创作的阶段,处于一种分散、随意的状态。没有一个正规的播出平台,所以很多DV创作者也只能拿着自己的DV作品在酒吧、咖啡厅、画廊里播放或送往境外参评参展,其中也有一些DV片的题材晦涩,内容消极,格调灰暗,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所以每每谈到DV,人们往往会把它同另类、非主流联系在一起,总认为DV的作品只能在地下活动。作为传统媒体的电视媒体开始转变传媒理念,意识到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强势,通过与新媒体的强强合作,主动接纳受众的参与;[3]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开始主动自觉地从民间征集报道线索和DV影像素材,从而也使民间DV影像找到了更好的发表平台和话语空间,同时电视媒体也从中获益,达到双赢的目的。于是一些主流媒体专门为社会上的DV爱好者和创作者开设了DV栏目和DV节目,以此来激励他们的创作热情。所以说在中国大规模的发展DV离不开主流媒体的介入和扶持。八年前北京电视台开设的《家园》栏目,三年前上海电视台开设的《新生代》栏目和香港凤凰卫视开设的《DV新世代》栏目和一年前江西电视台开设的《多彩DV》栏目以及中央电视台开设的《DV回放》等都为社会上的广大DV创作者和DV爱好者提供了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3]主流媒体的介入绝不仅只是提供了一个播出的平台,更是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作品的导向到影像风格和节目的整体包装上都进行全方位地把握和掌控。

B、人员培养

由于近几年来,DV的广泛普及和DV创作群体的逐渐扩大,中国的DV创作进入了一个良好而且快速的成长期。各大影视学院和高校中,许多影视专业的大学生和DV独立制作人的加盟,使中国的DV创作又出现了一个高峰。与纯粹的民间DV不同,因为这个创作群体基本上都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素养,能最大程度地发挥DV的特点,并且他们有能力将自己的个性化表达与DV作品的思想深度结合起来。因此主流媒体中拥有了大批的懂得DV拍摄方法与拍摄理念的专业人材,大大增强了主流媒体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时的应急反映能力。

同时对任何媒体来说,它的专业记者毕竟是数量有限的,都是无法与庞大的民间影像作者群相比拟的,而且这些来自突发事件现场的民间影像,无疑拥有比媒体记者更具原生态的、更为多元的视角,也更为细腻深入、生动活泼,具有其不可替代性,是电视媒体潜力巨大的信息之源,为主流媒体的播出报道起到了互补的作用。大量发展受众中的DV记者,让自己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四面八方,也是今天主流媒体的策略之一。据资料统计,江苏台“城市频道”已发展了1000多名公民记者,这些编外记者两年中已播发了7000余条新闻稿件,他们的影像记录保障了社会各个角落发生的突发性新闻事件都能在第一时间见诸电视屏幕。

C、DV报道的参与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新闻从业人员的最终目标就是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法国的贝尔纳·瓦耶纳说过,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了全部新闻,但是通过每个人所掌握的分散的、不完整的片段,却可以最终合成一个协调的整体。[4]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主流媒体与非主流媒体也就是大众的参与,形成合力,汇总来自突发性事件亲历者、目击者各种视角的影视资料,民众所提供的大量的事件的真实细节和局部真实,通过媒体的整合,最大可能地组成总体真实,还原与事实真相,从而使整个突发性事件更加立体鲜活展示在受众面前。另外,通过来自众多渠道的信息还可以相互印证,避免由于信息的模糊或者不对称而极易造成假新闻或者新闻失实;在最大程度上保证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增强和保持媒体公信力和权威性也是媒体自始至终追求的目标。

由此可以看到我国媒体在遇到突发性事件报道时,已经形成一种新型的来自与民间影像与专业播报的合力,共同打造出一个崭新的媒体播出平台。这是一种新闻传播观念的变革,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上书写了重要的一个篇章,是一个可喜的进步。

三、DV拍摄在突发性事件——抗拯救灾中的运用

2008年中国经历了两次大的自然灾害。2008年初是我国南方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成为牵涉亿万国人生活和心思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2008年5月四川地区的特大地震不仅成为举国关注的焦点,更牵动了世界人民的心。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倾全力进行报道。尤其是在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过程中,受到各界人世的赞许。及时、快速、广泛、全面、真实、动情的新闻报道,不仅给全国和世界关心中国人民的人们带去了最新、最快的信息,而且提供了大量的与救援相关的各类信息,在抗震救灾的整体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处我要提到的是DV,这一拍摄方式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在地震初期,由于地震带来的巨大灾害,阻断了交通救援的道路,更使人们无法了解到看到地震当时的真实情景。但是由于DV的存在,在交通恢复后,受众能够通过DV影像了解到地震当时的真实景象。更有大批的专业记者和民间DV人士,在抗震救灾中用手中的DV纪录下了一幕幕感人的真实情景。

在这次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中,各个主流媒体的从业人员通过DV的拍摄给新闻播报带来了更加真实的现场感。主持人手持DV,讲述正在发生的幸存者的救援过程,真实,生动,现场感强,牵动了亿万中国人的心。在现场报道中遇到突发性事件——北川有可能决堤时,主持人手持DV讲述当时发生的事件,在奔跑中,主持人急促的呼吸,晃动的画面,都给观众以身临其境的真实感,让所有人为之揪心。这就是新闻工作者一直追求的新闻的真实,贴近。也是DV拍摄的最大优势。

在对2008年初的冰冻灾害报道与2008年5月的四川地震报道中,我们看到了DV影像所起的作用。主流媒体不仅动用自身的大量的专业人员以DV设备在突发性事件中进行全面,快速的报道。更值得提出的是中央电视台与星播客联合推出了“迎战暴风雪”、“我给家人拜年了”视频征集专题活动,和在抗震救灾中推出的“紧急救援,我们播送爱”的视频征集活动。用您的心,您的眼,告诉我们您的故事。伸出你的手、攥住我的手,凝聚中国力量。记录最惊心动魄的感人瞬间,呈现最真实动人的人间真情。号召大家拿起手中的摄像机记录大雪中、大灾中震撼的瞬间、具有新闻价值的场景。一个凝聚人心的、一个崭新的新闻播报平台呈现在我们面前,她及时、高效的给受众带来最新最快的信息。

四、把握DV在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方向

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我们已经找到一些成功的经验与运做的方式,但这不代表我们在前进的路上一帆风顺。由于DV的拍摄从量化角度讲,民间的数量占优势,但是普通民众缺乏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修养,他们送交的影像不仅从影像技术质量上,更重要的是从播出后社会效果上都有待检验,尤其是很多重大突发性事件敏感性强、社会影响深远。这就需要媒体把好关,媒体应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法制意识,在国家现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对其进行选择,追求时效性和轰动效应是不可取的。

客观全面、及时准确地报道突发性事件,有利于社会稳定和人心安定。突破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充分利用DV影像,不管它来自于民间还是专业新闻报道人员,它都是电视媒体的巨大资源库;如何利用好DV影像,提高突发性事件报道的时效性、增强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于我们的探索和发现。

注释:

[1]新浪网.2005-3-24 http://gd.news.sina.com.cn (2008,6,6)

[2]张溶.2004,“DV:为民生新闻加速”(http://www.cnhubei.com/200412/

ca633683.htm)(2008,6,8)

[3]王明远.2005 《DV时代》.2005年第2期

[4](法)贝尔纳.瓦耶纳著.《当代新闻学》[M].丁雪英、连燕堂译,新华出版社,1986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

猜你喜欢

突发性
突发性耳聋伴耳鸣患者提供个性化护理的方法与效果分析
人性化护理在治疗突发性耳聋中的应用及效果
可处理突发性疾病的智能外套
论监狱内模块化镇暴体系的构建
飞机火灾事故原因及其特点研究
浅谈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的应急监测
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预案的编制探讨
突发性水污染应急处理方法探讨
短文本流突发性话题发现:BBTM改进算法
高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