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划清个性化阅读与自由化阅读的界限

2008-09-10曾祥芹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7期
关键词:自由化共性论语

曾祥芹

“个性化正解”与“自由化误读”是阅读阐释中经常碰到的是非之争,二者难解难分,又必解必分。读者追求的“个性化正解”往往是在“共性化通解”的基础上,不断克服“自由化误读”的过程中获得的。

阅读是缘文会友的社交行为,阅读个性自然要在社会化阅读的共性涵养中形成。个性化阅读的自主性、体验性、差异性所带来的阅读自由性,容易与“自由化阅读”混淆不清。有人把“自由化”解释为“从不自由向自由转化,从不够自由向更自由转化”,以此辩解“自由化阅读”的合理性。其实,“转化”说没有区分“自由性”与“自由化”。“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以为自由无时无处不在,必将走向极端。阅读主体的自由意志一旦超越阅读对象和阅读时空的客观限制,就变成绝对自由,这种阅读的自由主义正是我们要谨防和反对的。阅读个体是自由的,又是不自由的。阅读自由总是受到阅读主客观条件的种种制约,诸如读物内涵、读者素养、阅读情境、目标、策略、方法等等。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如学生读者的阅读创造。就受到文本作者、教材编者、教师读者、专家学者、同学读者的引导和影响。阅读个性自由的相对性和阅读教学对话的社交性迫使我们必须划清个性化阅读和自由化阅读的界限。

阅读的个性自由指读者对阅读必然规律的认识和对阅读活动的科学改造。阅读的自由化表现在个性发挥总是违背阅读的科学规律,离本胡说,无法五天。就阅读心态说,个性化阅读要求读者在“解文、知人、论世、察己”的四重视界神游时,不唯书,不唯标,不唯师,不唯名,只唯己,享有张扬个性的高度自由;自由化阅读却惯于天马行空的臆断,不入文而曲解,不知人而妄谈,不论世而谬说,不察已而乱议。就阅读方略说,个性化阅读要求反复地“走进文本、走出文本”,辩证地“整篇感悟、断章取义”,全面地兼顾“理智启迪、情感体验”,充分地汇兑“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守常施变地进行“适体阅读、跨体阅读”。而自由化阅读常常在没有走进文本时就随意拓展:往往在理解上断章取义,不能整篇感悟;习惯单凭个人的情感去体验,轻视科学的理性认知;总是忽略共性的间接经验整合。单靠一己的直接经验去汇兑文义;漠视文章和文学的体裁特征,肆意做阴差阳错的“悖体阅读”。就阅读效应说,个性化阅读的结果是求得正解、增解、异解、圣解,自由化阅读的结果是造成误读、曲解、胡吹、歪批。

针对阅读教学界“只讲或多谈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不讲或少谈文章作品的多元解读”这个积弊。考虑大学专家引领的经典阅读社会风气对中学师生经典阅读的深刻影响,本文单以经典文章《论语》的多元解读为例,专门探讨个性化阅读和自由化阅读的区别。既然个性化阅读的根本标志是“见仁见智”,其基本原则是“多元有界”(这个“界”就是文本语境,就是文本的客观意义),那么《论语》的个性化阅读可以表述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孔子,一千个孔子还是本自《论语》的孔子。”《论语》阅读的几千年历史上,一代代学者所“心得”的孔子形象有多种“变脸”,如春秋的“布衣孔子”“贵族孔子”,汉唐的“今文学孔子”“古文学孔子”“汉学孔子”,宋元明清的“道德孔子”“理学孔子”“宋学孔子”,还有“素王孔子”“文宜王孔子”“大成至圣文宜王孔子”“至圣先师孔子”:更有近、现、当代的“反动孔子”“摩登孔子”“革命孔子”“快乐孔子”“丧家狗孔子”……呈现出“乱世批孔、治世尊孔”的规律性态势。然而,(论语)思想有精华和糟粕之分,一千个(论语)读者心造的一千个“孔子”形象,也必有真孔子和假孔子之分。正解的真孔子是个性化阅读的结晶,误读的假孔于是自由化阅读的产物。

《于丹(论语)心得》:自由化阅读的标本

2006年底,由中华书局出版的仅6万多字的《于丹(论语)心得》,讲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人生之道”七个题目,造出了“于丹式的孔教”,发行达200多万册;强势媒体炒作成“传统文化现代热”“儒学经典传播热”。这个畸形的“经典文章阅读热”,实际是把“误读、曲解、胡吹”冒充为“个性化阅读”的“自由化阅读热”。它像流行的“阅读非典”一样,不但毒化了社会的阅读风气,而且污染了学校的阅读课改,数不清的“粉丝”“鱼丸”们正起劲地喝着这“心灵鸡汤”,吸了“精神鸦片”而懵懂不自知。对此,我写了一篇长文《文章误读的“问病泉”》,从该书误读经典的一百多处硬伤中归纳出20种阅读病灶:语音读错,谬传千里;语法认错,望文生义;肤浅阐释,精义粗解;错序阐释,篡改原意;缺漏阐释,残害本义;片面阐释,广义狭解;不足阐释,一知半解;宽泛阐释,大而无当;因循阐释,以讹传讹;割裂阐释,断章取义;违情阐释,以今往古;脱魂阐释,言不及义;矮化阐释,削足适履;过度阐释,强词夺理;混淆阐释,张冠李戴;歪曲阐释,偷梁换柱;凭空阐释,无中生有;违境迁移,胡连八扯;无界拓展,离本乱弹;悖体阅读,阴差阳错。限于篇幅,仅举一例: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篇第十三》)本章句讲“君子调和而不混同。小人混同而不调和。”对照“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篇第一》)可知孔子主张等级礼制下的调和,反对取消等级的混同。于丹却解释说:“许多人在一起。大家的观点肯定会不完全一样。当各自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一个真君子是会认真倾听的,他能够理解和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同时又能够坚持自己的观点。这样既保证了整体的和谐。又保留了不同的声音。我们今天说要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把每一个人的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大家讨论一件事情的时候,领导的话还没说完,马上就会有人跳出来说,对对对,领导说得真好,什么高屋建瓴、深谋远虑之类的溢美之词说了一大箩筐;可是到会后他转脸就会对别人说,哎,这个领导说的都是什么啊?我一点都不同意他的意见!”(《于丹(论语)心得》第61页)这里,“和而不同”被偷换为不同观点的和平共处;“同而不和”被曲解为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所谓“尊重每一个人观点的合理性”,貌似最大限度地吸纳群众的智慧。实则掩盖了不同观点中的不合理性,取消了与错误观点的必要斗争,“和谐”异化为不讲原则的一团和气。其实,孔子在这里专讲为政者对民意的态度:君子的“和”是仁义共识的兼容,其“不同”是对非主流意识的包容,但不是对偏激民意的迎合;小人的“同”是唯利是图的苟同。其“不和”是不仁不义的格斗,但不是阳奉阴违的虚伪。于丹将格言世俗化,硬把孔子打扮成“和谐社会”的倡导者,所谓“不同的声音和谐地融融入到大的集体的声音中”,已经失去了君子的“和”的本义。暴露出小人的“同”的原形。像这样歪曲“和而不同”、以假乱真、矮化孔子形象,

就是自由化误读。于丹把《论语》看做“一眼温暖的‘问病泉”,这不能不说是个性化阅读。但她却狡辩说:“我喜欢的解读方式不是我注六经。而是六经注我。我只是在讲一己心得,我不认为自己是在解读《论语》,我是在讲《于丹(论语)心得》,而不是《于丹解读(论语)》。”(李悦、李放《批判于丹》第150页,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7.5)这里一语泄露了自由化阅读的天机——“你心中有眼中就有”的唯心主义阅读观。她摆出“凡一心之得皆为个性化阅读”的迷魂阵,殊不知“一心之得有正误、高下之分”。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个性化阅读的典型

2007年初,山西人民出版社推出了另一本解读《论语》的畅销书。它与于丹圣化了的名褒实贬的“快乐孔子”不同,而是非圣化的贬中藏褒的“丧家狗孔子”。典籍上虽存在“有丧事人家的狗”和“无家可归的狗”的区分,然李零是用“丧家狗”来比喻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恰是那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韧性奋斗精神,引起了一代代壮志未酬的知识分子的共鸣;而一味崇圣的新儒家自然不容忍“丧家狗”的蔑称必进行猛烈反击。该书确实有偏激、过头的自由化误读成分,但是其主导倾向,我以为是个性化阅读的典型。从阅读心态看,李零是“拿《论语》当做思想史来读”,用“一个知识分子的心,理解另一个知识分子的心,从儒林外史读儒林内史”。选取政治、道德、儒教角度去读《论语》是切合文本内涵的,但带着政治化、道德化、宗教化的成见去读《论语》就蜕变为自由化阅读了。李零吸取历史上“尊孔批孔来回翻烙饼”的教训,以“平视”的眼光,怀抱“去政治化、去道德化、去宗教化”的心平气和态度,这种适应文体、以心契心的客观态度是正确的。从阅读方法看,李零既按原书顺序,逐字逐句逐章进行通读;参合旧注(程树德《论语集释》等十种),互文见义进行细读;又打乱原文顺序,以人物为线索,当孔子传记进行纵读;还以概念为线索,按主题摘录进行横读。这种“原形阅读”与“超原形阅读”互相结合、纵横交错的读法是可取的。其个性发挥建筑在共性涵养的基础上,其价值取向力避人造假孔子,尽心恢复真孔子。从阅读效果看,李零读《论语》后如此概括自己的总印象:“孔子不是圣,只是人,一个出身卑贱,却以古代贵族(真君子)为立身标准的人;一个好古敏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递古代文化,教人阅读经典的人;一个有道德学问,却无权无势,敢于批评当世权贵的人;一个四处游说,替统治者操心,拼命劝他们改邪归正的人;一个古道热肠,梦想恢复周公之治,安定天下百姓的人。他很栖皇,也很无奈,唇焦舌燥,颠沛流离,像条无家可归的流浪狗。这才是真相。”(《读书》2007年第3期)应该说,“丧家狗”这个独特感悟,既有《论语》原文本的依据(“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又有《史记·孔子世家》等互文本的依据(“累累若丧家之狗”);既符合孔子本人的原意(“然哉!然哉!”)。又灌注读者的人生体验(文革遭遇);既有《论语》历史意义的基本复原,更有《论语》现实意义的淋漓发挥,而且凸显了“三古”(考古、古文字、古文献)学者的阅读优势。尽管书中有“歪批”的毛病,但瑕不掩瑜,总体上看,这是一部打破迷信、自有见地、独树一帜的个性化阅读专著。他依据《论语》及其相关文献给我们评述了一位相对真实的可敬的孔子形象。

中学生的《论语》阅读要有共性化涵养、个性化追求、自由化防范

从李零、于丹两个《论语》阅读的正反典型中,我们看到经典阅读的复杂性:一位学者或一本书里,往往个性化阅读和自由化阅读兼而有之,仅仅主次不同而已。专家读者都难免完全摆脱“胡吹”“歪批”阅读恶习的浸染。学生读者更需要在不断克服,“误读”的过程中去求得对经典文本的“正解”。据一线教师反映,目前中学生的《论语》学习,总情况是共性化阅读居多,个性化阅读很少,受自由化阅读流感不轻。成天忙于应试练习的学生常常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苦平”的反感,他们对专家读者的《论语》“讲义”和“心得”或无暇参阅,或受其影响。但每个中学生都必须通过《论语》的选读和通读接受共性化通解的基本训练、个性化异解的初步训练和自由化误读的矫正训练。

例如,《先进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经典文章《论语》中最长的(315字)文学华章,是孔子诱导弟子“各言其志”的一场个性飞扬的对话,最适合进行个性化阅读训练。“夫子喟然叹日:‘吾与点也!”这个核心句的涵义究竟何在?历来众说纷纭。大体分两类:一说志在出世,向往超脱的逍遥自在的生活,有《泰伯》篇的“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互证;二说志在人世,追求大道通行的太平盛世,有《公冶长》篇的“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互证。朱熹的解释比较权威:“即其所居之位,乐其日用之常,初无舍己为人之意。而其胸次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孔子与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四书集注》)此说切合孔子晚年的心境,正中“礼乐治国”的下怀,为教科书所采纳,遂成共性化通解。而于丹在其“心得”之六“理想之道”中却割裂朱熹之注,只顾“初意”而舍“胸次”的真意。乱批前三子的社会职业目标层次低,贬斥曾点“没有什么舍己为人的大理想”,硬说“一个人内心的感受永远比他外在的业绩更加重要”;“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个淡定的起点,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断言“浴沂、舞雩、咏归”的民众快乐生活“跟庄子所说的独与天地精神共往来是如出一辙的”,这就淡化了孔学积极人世的一面,把曾点描绘的“大同世界”矮化为道家隐士般的个人修身,根本否定了济世安邦的最高理想。她还说“君子不器”就是“君子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比职业主义更高一层的理想主义”。其实,职业主义关注专业技术,更关注职业精神,与理想主义扯不上高低关系,如此技、道分离,与《论语》无关,成为天马行空的自由化臆解。李零在其《丧家狗——我读(论语)》第26、27、28节中,突破了朱熹的厚此薄彼说,矫正了于丹的技、道分离说,认为孔子只嘲笑子路的不谦让,不否定前三子的志向,而是肯定四子之志无论治大国、小国,或当小官、平民,皆在“为国以礼”,而且各擅其长,互相补充:子路抓军政,冉有抓经济,讲的是硬道理,公西华抓礼仪,讲的是软道理,前三人的社会职业是实现理想的奋斗过程,他们的治国最后要落实到个人幸福上,曾点描述的“浴、舞、咏”的民众快乐生活正是前三位为“强、富、礼”奋斗的结果。曾点讲的享受和平、富裕、文明的生活,都建筑在前三位理想之上,否则逍遥不起来。(李零的话并非引文,转述中有所整理)如此融会贯通,整体感悟,避免了共性化的一元解读,矫正了自由化的割裂阐释,是典型的个性化异解。

总之,我们要坚持“多元有界”的个性化阅读,摈弃“多元无界”的自由化阅读,中学阅读教学绝不能培养像“粉丝”“鱼丸”那样的盲目跟风的低俗、低能的读者。西方歌德说得好:“在限制中才显出能手,只有法则能给我们自由。”个性化阅读提倡有纪律的自由,就是要我们进入“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阅读境界。

猜你喜欢

自由化共性论语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基于LTE网络自优化方法研究
当代俄罗斯媒体语言的显著特点及其成因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喜爱音乐的物理大师
欧美对华纺织品设限一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