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拿正骨治疗胸椎源性畏寒证的临床观察

2008-09-02马高亮黄竹妹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08年7期
关键词:正骨棘突胸椎

马高亮 黄竹妹

关键词畏寒证,胸椎源性推拿治疗正骨胸椎

脊柱相关疾病是一门新兴边缘学科,是现代医学领域中从脊柱力学角度出发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科学。我们在临床推拿正骨治疗胸椎病的过程中,观察到一些患者当颈腰背痛的症状消失或减轻后,其畏寒证也随之缓解或治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观察患者37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32例,男女比约为1/6.4;年龄19~67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2月~42年,平均约为1.9年。全部病例除以背痛、颈肩臂痛、胸肋痛、颈肩活动受限、翻身不便,或心慌胸闷以及胸椎病等典型症状为主诉就珍外,都反复强调自己有怕冷、怕吹电扇、畏空调的冷气、冬装上身早、夏秋也要穿长衣盖厚被子,手脚冰凉甚至盛夏不敢纳凉、下冷水等畏寒证的相关表现。

本组病例均有较长时间的胸背痛或者是颈肩腰腿痛的病史,而且多数都有长时间处于半卧位姿势体位下看电视、阅读的不良习惯外,还有长途乘车、感受风寒湿邪经历,在劳动、锻炼时受到损伤或某一不在意的动作时而发生损伤。

体检可查被动伸颈试验阳性11例,但反应均比较弱;胸椎棘突偏歪、后突,同时患椎棘突旁伴有明显压痛的主要节段有一定差别,上胸段(T1~T5)7例(18.92%),中胸段(T6~T9)29例(78.38%),下胸段(T12~T12)例(2.70%)。患突旁下同平面夹脊穴、背部俞穴压痛最为明显的次序是,T817例(45.95%),T212例(32.43%),T54例(10.81%),T43例(8.11%),T31例(2.70%)。棘上韧带条索状物,肩背部肌肉痉挛变硬等。

全部病例临床均围绕患者主诉,认真询问病史,仔细体检,部分病例进行了心电图及X线摄片、CT、MRI检查,排除颈椎病、棘突炎、肩周炎、肋软骨炎、胸膜炎、带状疱疹以及胸椎肿瘤、结核、压缩性骨折、高热前兆的畏寒表现等疾病。

2推拿治疗

2.1一般手法推、拿、揉、按、摩、擦、滚、拨、理、摇、拔伸等;取穴:夹脊穴、背部俞穴和阿是穴。辨证取穴加减:合谷、内关、神门、曲池、肩髃、肩井、天宗、肩贞、照海、涌泉、承山、委中、承扶、环跳等。以舒筋活络,解痉镇痛,为复位手法的顺利进行打好基础。

2.2胸椎复位法俯卧按突、侧卧斜扳、坐势旋转、坐势膝顶、俯卧双掌按肋复位法闽等,按病情随症选用。

以上一般手法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根据患椎所在平面与移位情况选择适宜的复位手法,一法不行,再换一法。最短治疗1个疗程,最长半年。本组病例病程均较长,复位法施用前应充分放松肌肉,松解粘连,活动诸小关节,不能过早的勉强复位。如一次复位不成功,复诊治疗前应重新仔细触诊,明确诊断与移位方向,方可择法而用。不可急于求成,切忌盲目与暴力。

3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优:胸背痛与畏寒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棘突拨正或相对拨正,背部压痛不明显;良:胸背痛与畏寒症状减轻,功能改善,棘突拨正或部分拨正,背部压痛缓解;差:胸背痛与畏寒症状体征略有减轻或时有时无,或同前,功能改善不明显,棘突部分拨正或同前。

4结果

根据患者治疗后的自我感觉,体检情况和随访所示综合评定疗效,结果优:12例(32.43%),良:17例(45.95%),差:8例(21.62%。)。优良率为78.38%。

5典型病例

钟某,女,58岁,2001年7月29日初诊。主诉:特别怕冷3年,胸背痛4个月。病史:近4年前家中建房搬运材料背部多次受伤,当时肩背疼痛,心慌胸闷。烦躁不安,感觉较其它冬天怕冷:早早的穿上了全部冬装还是冷得不行,到了春夏也不敢减少衣裤,怕风远离电扇,不敢纳凉,到超市采购时因怕冷而匆匆离开,3年来经省内外多方治疗。畏寒症状改善不显著。1989年秋曾因眩晕在某院住院2个月未愈,后转我院推拿治愈。查:疲倦音低,手足冰凉,T4、T5棘突左偏,T8棘突右偏后突;左侧第4、5夹脊穴压痛(++),右侧第8夹脊穴压痛(+++);被动伸颈试验(-)。在他院作胸椎X片、CT等影像学检查除有胸椎退行性改变外,未见明显异常。诊为胸椎源性畏寒证。治疗:先施一般手法,2次后选用俯卧双掌按突复位法、俯卧双掌按肋复位法和坐式膝顶复位法,再用轻柔的结束手法。治疗2个疗程胸背痛基本消失,背部压痛明显减轻,畏寒现象基本消除,能够换上夏装衣裙,随访至今疗效巩固,未曾复发。

5讨论

脊柱相关疾病是在中医脏腑相关、表里相关和气血经络相关的理论基础上,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积累总结,运用现代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生物力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等多学科进行研究的一类疾病,是从脊柱力学观点出发研究脊柱与疾病关系的一门科学。我们在临床推拿正骨治疗胸椎病的过程中,观察了37例肩背胸痛同时伴有畏寒症状的患者,一些患者当颈腰背痛的症状消失或减轻后,其畏冷症状也随之缓解或治愈,其疗效达优良者29例(78.38%)。因此,我们认为畏寒证与胸椎病有某种联系,而推拿正骨能在矫正胸椎小关节紊乱后颈腰胸背痛减轻或消失的同时,也能够治愈与脊柱紊乱有密切关系的畏寒证。

推拿正骨治疗畏寒证的机理目前尚未清楚,可能与胸椎小关节发生紊乱后,胸椎椎体两侧交感神经节受到刺激,通过内脏神经影响肝脏的功能,尤其是胆盐分泌和再利用减少,而胆盐减少可能会影响维生素E在回肠中的吸收。维生素E吸收的减少,容易造成肢体末端的血管收缩,血运减少,热量产出不够,从而出现畏寒证。另外,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四肢、躯千的血管壁肌肉收缩,也会影响血液运输,汗腺分泌增多,竖毛肌收缩,出现畏寒证。我们发现,患椎棘突旁伴有明显压痛的主要阶段有一定差别,上胸段(T1~T5)7例,占18.92%;中胸段(T6~T9)29例,占78.38%;下胸段(T10~T12)1例,占2.70%。患突旁下同平面夹脊穴、背部俞穴压痛最为明显的次序是T3l7例,占45.95%;T712例,占32.43%;T34例,占10.81%;T43例,占8.11%;T31例,占2.70%。提示T8上下平面小关节出现紊乱的患者发生畏寒证的比例较高,关于其具体机理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的深入观察和研究。

自主神经系统在结构上分为头部、胸腰部和骶部,胸腰部的传出纤维由脊髓的胸腰节发生,称为交感神经系统,头骶部的传出纤维称为副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几乎分布于全身各部;副交感神经分布则比较局限,一般认为在皮肤、汗腺、竖毛肌、肌肉血管和肾上腺髓质等部位无副交感神经分布。自主神经纤维支配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在正常情况下交感神经的功能与副交感神经相拮抗,处于相对平衡且有节律性的内脏活动,以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在环境发生急剧变化时,则促使机体发生一系列的内脏应激活动。当脊柱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椎旁组织充血肿胀、粘连造成压迫或牵扯等病理变化,损害交感神经时,则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相应器官和组织病变的症状。

猜你喜欢

正骨棘突胸椎
竞相模仿“青绿腰” 当心损伤腰椎
正骨没那么神
图说
中医针灸联合正骨推拿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消除疲劳拔罐法
讲述正骨人的故事
使用X线站立侧位片鉴别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分析
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治疗42例胸腰椎骨折的临床观察
经关节突入路减压固定治疗多节段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效果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