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华韩资,撤离背后是升级

2008-08-28刘伟伟

南风窗 2008年15期
关键词:撤资青岛韩国

刘伟伟

在华韩资“撤离”差不多已持续10年,2008年不过是达到了一个小高潮。用工成本上升和外资企业税率的调整,是韩资新一波撤离的主要原因。

“现在中国的经济环境和以前不一样,韩国企业也要适应这种变化……部分韩国企业遇到危机,这就要更加突出前进。”李明博明末访华期间,在山东青岛这样给受到韩企“半夜逃遁”现象困扰的韩国侨民和企业家打气。李明博还拜托中共山东省委书记姜异康说:“目前仍有不少韩资中小企业遇到困境,希望山东省继续给予支持和关注。”

李明博这种向前看的态度,除了响应中方要求规范韩资非法撤离的呼吁,也是在引导在华韩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或技术密集型升级。就如权威人士所说,韩资当初是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来山东的,现在企业环境变化很快,不适应者必然会被迫转移,而三星、现代、SK和LG等韩国大企业集团进军中国能源、金融等重要领域却正逢其时。

近期的相关新闻也证实了这一趋势。SK能源5月末入股中石化武汉乙烯项目,这是SK能源首次在华涉足乙烯这样的大型炼化业务。进入6月,先有韩国第二大银行友利银行首家完全按照本土化模式经营的网点在深圳福田区开业,再有首尔保证保险北京代表处高调成立,另外韩亚银行也在与吉林银行洽购股权,月底还有3家韩资动漫企业落户烟台。可见,相对于制造业,在华投资商业服务、流通业和文化产业等服务业的前景更被韩国企业看好。换句话说,韩资该撤的撤,该留的留,新进入的将更有大展拳脚的空间。

青岛:韩资撤离“重灾区”

在距离韩国最近的中国省份之·山东,4.6万家在华韩资企业的1/3创建于此。韩国对山东的投资项目数,从1990年的12项增长到2004年的2885项;同期投资金额由1000万美元增长到35.9亿美元。截至目前,山东累计批准韩国投资项目超过2万个,实际投资累计234亿美元,占山东利用外资的40%,占韩国对华投资总额的50%。

韩国前20位大企业集团中,投资山东的有15家,包括韩国电力、三星、LG、现代、SK、GS、韩进、乐天、POSCO、锦湖、希杰、斗山、晓星、大宇等。在山东投资的韩企集中在青岛、威海、烟台等沿海城市,重点是电子、纺织、玩具、制鞋等加工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且以独资为主,平均规模为145万美元(2002年数字),低于山东省外商投资企业平均水平169.2万美元,远远低于195.2万美元的全国平均水平。

青岛是韩资撤离的“重灾区”。据统计,2000年到2007年,有8344家韩国企业在青岛投资,其中206家非法撤离。2003年,首次出现2l家韩资企业撤离,此后逐年增加,2006年有43家,2007年一下子上升到87家。韩资撤离,涉及企业员工2.6万人,拖欠工资1.6亿元,拖欠银行贷款近7亿元。最不光彩的撤离,属于那些“人间蒸发”的韩方管理人员:2007年10月,青岛光近鞋业有限公司韩籍老板称要外出借钱发工资,此后就消失了。同年9月,青岛佛克斯餐具有限公司韩方管理人员,在拖欠126名员工两个月工资后消失。2006年底,青岛两家韩国皮革企业的韩方管理人员,积欠贷款及工资后消失。

早在2008年1月,韩国产业资源部就已分别向青岛、上海和广州派遣调查团,就韩资非法撤离事件进行现场调查。与此同时,中韩官方所有的磋商渠道也都投入运作,力图减缓韩资撤离的速度,降低其负面影响。如青岛市政府就成立了相关课题组,并筹划建立网上清算中心,帮助韩国在华企业轻便、简捷地办完撤离前的手续。据悉,胡锦涛于奥运会结束后访韩期间,将与李明博讨论新设“经济领域韩中高层战略对话”等问题。

在华韩资已过“蜜月期”

韩国对华投资始于1985年,20世纪80年代一直处于试探阶段;1992年中韩建交后,韩国投资占中国实际利用外资的比重一直处于上升水平,2004年达到峰值的10.31%;此后不断下降,2008年1~5月,这一比重下降到3.64%。

在华韩资的“蜜月期”应该是在1990年代前期。1996年4月1日起,中国废除了对外商对华投资进口原材料的免税优惠政策,从而增加了韩资企业的负担。据2003年的一项调查,韩资企业使用的原材料中,高达38.5%进口自韩国,这还是在免税优惠政策被废除多年后的数据,可想而知在1990年代前期,韩企从自本国进口原材料和在华销售产品两方面赚取了多少利润。

并非巧合的是,1996年中国进口新政策出台后,韩企撤资现象就开始产生了,到如今差不多已持续10年。据韩国进出口银行的统计,韩国1998年从中国撤资1145万美元,1999年为1.04亿美元,2000年为6074万美元;2001年前5个月撤资即达1.125亿美元;2002年以来,撤资仍在持续,其中,山东、辽宁、吉林的撤资项目数最多。

随着中国企业在经营和技术能力上的提高,韩企剩下的几项竞争力优势也开始褪色,导致韩国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三星经济研究院的报告比较了中韩产品的竞争力,发现韩国产品具有优势的只有32%(1132种)。根据韩国国际贸易研究院的报告和韩联社的报道,韩国产品在中国进口市场的比例从2005年的11.6%逐渐下降到2007年的10.9%。其中,汽车零部件的市场占有率从2005年的24.69%下降至2007年的12.2%;同期鞋类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从21.8%降至14.0%;轮胎的市场占有率从10.6下降至3.4%;音响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从14.1%下降至8.6%;钢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则从16.2下降至13.8%。国际贸易研究院分析说:“中国产品整体竞争力上升,而且国内整车企业的销量低迷和加大在当地采购零部件的比重,造成韩国产品在中国全部进口市场中的占有率下跌。”

中国社科院韩国问题专家朴键一说,在华韩企95%都是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高污染、高能耗的中小企业,如纺织、皮革、家具等,在韩国早就属于夕阳产业;随着产业转移规律的作用,它们在中国的好日子也要到头了。韩国进出口银行的调查发现,51.8%的在华韩企存在亏损,纺织、服装、食品业亏损比率超过了70%。以纺织业为例,2002年,韩国对华开始出现2亿美元的逆差,到2005年扩大到10亿美元。2004年,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KOTRA)对在华投资的402家韩资中小企业和127家韩资大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撤资的主要原因是:产品竞争力下降和赊销引起的资金短缺。

韩资中小企业“扛不住了”

2008年被认为是在华投资经营环境的转折之年。2008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劳动合同法》及《企业所得税法》,迫使外资企业修改劳动合同,并应对税率增加。2007

年,KOTRA对在华韩资企业做了个调查,结果535家企业中的80%对2008年持“不乐观态度”,认为中国的经营环境“正在恶化”,抱怨主要有三类:每年两位数的工资上涨、2008年开始实施的工人社会保险义务化和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

用工成本上升和外资企业税率的调整,是韩资撤离的主要原因。2002-2006年,中国工人工资年均增长19.5%,高于同期10.3%的GDP增长率。韩联社称,中国工人的月薪已经达到了200至250美元,而越南工人的月薪仅为60至70美元。与此同时,越南政府还推出了海外企业免缴法人税等众多优惠政策,对外企的吸引力更大。中国原有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国内企业的税率为33%,享受优惠政策的外资企业税率则为15%至33%;修改后的企业所得税法将税率统一在25%的水平,对部分外企来说等于是增税。

土地使用成本提高是韩资撤离的重要原因。《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于2006年12月修订完毕,首次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也应按照规定缴纳城镇土地使用税。而之前外企是无须缴纳这项税负的。中国日益严格的环保标准,也提高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对于成本变化最为敏感,撤离只是时间问题。

撤离的不只是韩资。2007年广东省有244家外商投资企业撤离。珠三角8万家港资、台资企业中,有37.3%计划搬离。上海、江苏等地受撤资潮影响不大,是因为“十五”期间提高了引进外资的门槛,将污染重、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外资拒之门外。昆山市政府制定了“三不政策”:劳动力需求量超过8000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出口退税额过高的产业以及高污染产业,一概拒绝。

很多韩国企业打算把工厂迁到山东省更为内陆的地区,或者是安徽、江西、河南等中部省份。一部分韩国企业已经迁往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劳动力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以及印度、朝鲜开城工业园区。不过,正如一名韩国企业负责人所言:“即使把工厂转移到越南,若干年之后还会重复类似问题。”不该引来的外资,来了也会始乱终弃,就看当地政府的考虑了。

很多韩国企业打算把工厂迁到山东省更为内陆的地区,或者是安徽、江西、河南等中部省份。一部分韩国企业已经迁往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劳动力更加低廉的东南亚国家,以及印度、朝鲜开城工业园区。

猜你喜欢

撤资青岛韩国
韩国“第一步”
聚焦韩国大选
下一代洲际弹道导弹在众议院的尝试撤资中保留下来
在韩国走马观花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青岛明月申牌?
理性看待李嘉诚的“撤资”
对外资银行撤资问题的研究
江苏会发生大规模外商撤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