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别咏怀,跳跃多变
2008-08-23王敏马晓敏
王 敏 马晓敏
【原诗】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 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天宝初供奉翰林,因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安史之乱中,曾为永王璘幕僚,璘败牵累,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而还。晚年飘泊困顿,卒于当涂。其诗雄奇豪放,想象丰富,音律和谐多变,富有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极大,有“诗仙”之誉。
【翻译】
弃我而去的昨天已不可挽留,扰乱我心绪的今天使我极为烦忧。万里长风吹送南归的鸿雁,面对此景,正可以登上高楼开怀畅饮。你的文章就像蓬莱宫中储藏的仙文一样高深渊博,同时还兼具建安文学的风骨。而我的诗风,也像谢朓那样清新秀丽、飘逸豪放。我们都怀有无限的雅兴,心高欲飞,要到那九天之上将明月把弄。抽刀断水是妄想,用酒消愁更添愁。人生坎坷,总是不能称心如意呀,倒不如披着散发去江湖中放舟。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游宣城时所作,借饯别以咏怀,抒发了作者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激愤,反映了诗人美好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尖锐矛盾。
开头两句,既不写楼,更不叙别,而是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将自己心中的“弃我”“乱我”的郁结明快地表现出来,其忧愤之深广、强烈,正反映出天宝以来朝政的愈趋腐败和李白个人遭遇的愈趋困窘。第三句突作转折,简笔交代饯别场景。面对“长风万里送秋雁”之景,自然神清气爽,烦恼随风而去,油然而生“酣饮高楼”的豪情逸兴。这幅壮阔明朗的万里秋空画图,也展示出诗人豪迈阔大的胸襟。
第四句分写主客双方。赞美李云的文章刚健遒劲,具有“建安风骨”,又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诗风清新秀丽,字里行间洋溢着自信的豪情。此句自然地关合了题目中的“谢朓楼”和“校书”。第五句是诗人酒酣兴发时的豪语,想象奇特,仿佛现实中一切黑暗污浊都已一扫而光,心头的一切烦忧都已丢到了九霄云外,颇有飘飘欲仙的情境。
然而诗人不可能生活在幻想中,一旦回到现实,烦忧便找上门来。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猛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排遣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最后两句表现了自己无可解脱、与日俱增的深愁。李白的执著追求与黑暗现实之间的矛盾,使他总是“不称意”,最终找到的一种摆脱苦闷的引去也不过是“散发弄扁舟”,多少有点逃避现实的成分。
全诗情绪跳跃多变,时而低回,时而昂扬。读完全诗,一个愤世嫉俗、狂放不羁的诗人形象便跃然纸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