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传统教学与语文教改的点滴认识

2008-08-23高书纳

21世纪中学生作文·综合版 2008年7期
关键词:行万里路古人读书

高书纳

ピ谏缁岱伤俜⒄沟慕裉欤改革开放是时代的主旋律。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无时无刻都在发生巨变。所以,一提起传统教学,有些人马上就想到重教轻学、满堂灌、八股文,把传统教学批得体无完肤,面目全非。

不能否定的是,传统教学确实有许多荒谬不合理的地方,但是我们可以静下来想一想,为什么语文教改搞得轰轰烈烈,出现了那么多新思维、新举措,语文教学总的状况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甚至给人茫然失措的感觉?

笔者认为,对于已经绵延了几千年的传统教学,我们应该用理性的眼光去审视它,好的一面不审要保留下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倒脏水不要倒掉孩子。

一、读写训练不能丢

多读是指古人在教学中强调学生要博览群书,注重知识的积累。古代私塾一般用三年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读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这就为学生学习下一步知识打下了基础。语言的习得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唯有储存了大量的知识,学生进一步学习才能成为可能,所以古人强调学生注意知识的积累是完全符合科学规律的。

我们常说作文是“写”出来的,或者说是“改”出来的。这“写”和“改”实际上都是作文的实际练习,传统教学是非常重视多写多改的。在古人认为的读与写的关系中,读是不能代替写的。只有常写,才能熟悉章法且能熟能生巧,由难变易。反之,如果缺少了“写”这个环节,即便是极容易的题目,也会感觉无比艰难。有的人之所以写起文章来手笔不熟,是因为知难而退,害怕费力的缘故。可见,多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

多读多写是古人给我们留下的宝贵经验,遗憾的是今天我们很多语文老师迫于升学的压力,而让学生把目光专注于教材、教参上,古今中外先哲们为我们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学生很难涉猎,这既影响了学生语文的学习,又影响了学生品格的形成,人格的塑造。书读的少了,写作自然成了问题。学生每学期的大小习作大约在25篇左右,这个数字远远少于古人,更可悲的是这些作文发自肺腑的少,无病呻吟的多,大多是应试之作,毫无生机,了无活力。因此就出现了大学生写错别字,写不好一封信的事情了。

二、从“行万里路”到“大语文”概念

“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是古代大多数士子读书的真实写照。古人读书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求取功名,光宗耀祖。这种功利主义的闭门造车的读书方式速度来的最大问题是读书与生活严重脱节。有感于这种弊端,不少有识之士提出在“读万卷书”的同时还必须“行万里路”。

反观今天课堂上的学生,他们被教室四周的墙壁与社会隔绝了,与生活隔绝了。他们一天到晚忙于应付那一大堆作业,哪里还有“行万里路”的可能?有人曾对中国教师年人均出行量与国外教师的年人均出行量做了比较,结果表明中国教师年人均出行量为205公里(不包括日常生活的交通),这一数字是美国的1/48,俄罗斯的1/13,韩国的1/6。教师尚且如此,学生的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改善语文的教学质量,几代人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美中不足的是人们在探讨语文教学规律的过程中,过多的引用了西方一些语文理论,把我国传统的一些精华给丢弃了,以至于今天的语文教学总显得缺少某种民族化的东西,显得底气不足,母语教学与外语教学没有什么区别,这也就是目前许多报刊批评的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流失现象。所以笔者认为,今天的语文教改若能植根于民族的沃土,吸收其养料和精华,再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论和经验,那语文教学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ィㄗ髡叩ノ唬汉颖笔家庄市第五十三中学)

猜你喜欢

行万里路古人读书
小龙是历险记之飞离稻田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全家过年抢红包
古人的过年诗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等3则
我的少博我的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