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写作情感探略

2008-08-23章柏权

21世纪中学生作文·综合版 2008年7期
关键词:课文情感文章

章柏权

プ魑慕萄В一直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提倡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今天,从知名专家、教授到广大的一线语文教师,对作文教学作出了许多理论和实践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在新课程改革的形势下,对于“如何积累写作信息”这一领域的讨论研究甚为普遍。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作为一种以文字为载体的信息输出,它必须首先具备一个条件:储存信息,只有积累了一定的信息量,输出才有可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在《和教师谈写作》中说:“写东西靠平时积累,不但著名作家、文学家是这样,练习作文的中学生也是这样。中学生今天一篇文章,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他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但是真正从大自然、从生活中、从阅读中积累学生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写作信息,积累真实的情感,为提高写作能力奠定基础的写作情感积累还十分匮乏。目前,作文教学中“套”出来的文章如枯枝败叶一般,毫无生气,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大多是一篇篇益满矫情、主题圣化的“套中文”,而缺乏富有真情实感的具有个性的文章。但七年级学生自己的生活其实并不贫乏,走进大自然、走进生活、走进阅读中,从平凡中见真情,从平凡中寓含深刻,从平凡中积累写作情感。这样,可以让用明白如活的语言,把自己熟悉的事情清楚地写出来,把自己的情感写出来,以唤起读者的共鸣,达到心口如一,口手如一。从而最终解决七年级学生“作文无真情流露”的实际问题。随着作文理念的再认识,各种各样的作文教改活动在推陈出新地开展着。关于写作的课题研究也层出不穷。从改革的内容看。主要有四个方面:1.研究各种文体或片段作文的创新指导。2.培养学生各种创新能力(想象力、求异、发散等)。3.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进行作文命题、训练、评改等活动,包括积极调动学生的创作兴趣和提高自评自改的能力。4.探究作文的源头,从阅读和生活两方面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由传统的重视“外”化向重视“内”化。近年来的作文教改,大多是与语言积累的角度实施的,传统的“出题——写作——讲评”的作文教学模式仍然占主导地位。大多语文教师还不注意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感悟生活的基础上,积累写作情感,从而有助于形成科学合理的作文教学。针对农村初中的作文教学现状,结合中学生的自身特点,本课题研究提倡“睁开眼睛看世界”;坚信“世事洞明系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坚持从温煦和睦的家庭中、团结向上的班级中、稳定繁荣的社会中寻找写作情感;从接触丰富多彩的生活海洋里发现闪光的东西,学会思考、联想。因此,本课题研究具有针对性、指导性、操作性。只有真实、充满了感情,才能做到感情真挚,才能真正积累写作情感。只有材料真实动人了,才有可能写出让自己、让读者都“感动”的好文章来。

ゴ哟笞匀恢姓摇肮狻保从生活中找“米”,从阅读中找“悟”。在大自然中散步,从大自然的山山水水中捕捉写作的“灵光”,寻找写作的第一手材料。从日常生活中寻求真实的语言、行为和思想,以此引导学生学会理性思考,在观察和思考中发挥自己的个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目的地读书,丰富知识,体味文中的深情厚谊和真情乐章,学会感悟灵魂,为写作积累切实的酸甜苦辣的情感。作文教学还需要我们把课堂进行开放,让学生从教室走到户外,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体验,到大千世界中去看一看、摸一摸、听一听、访一访。学生在作文时要想写出动人的文章,首先作者自己要动情。谛听大自然的天籁,感受世事沧桑,陶冶人间真情。面对自然要投入地去体味。要真切地体验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事一物;组织郊游,到户外去感受;进行社会调查,社会体验。比如:要让学生写出春天的美景,就得让孩子置身融融的春光中;要想写秋色的凄清,就得让学生去触摸秋天枯黄的落叶……学生只有融其境写作时才会文笔细腻,情意浓浓,文思泉涌。

サ比唬亲近自然,还需要学生的主动介入,如果学生对春光中的美境熟视无睹,如果对秋天的落叶无动于衷,就很难写出感动人的文章来。看到自然的山水,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动情地去观赏,这样学生眼中的山水就会有情有感。长江三峡的神女峰、长城脚下的望夫石本是无生命的自然之物,但它们在人们的眼中时而美丽无暇、时而又变的那么的令人伤感;碧空皓月,草长莺飞;飘动的白云,绚丽的彩虹可以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一幅幅美丽的美境、一幕幕凄伤的场面、一页页翻飞的日历总是给人许多美的享受、给人许多冷俊的思索、给人难以泯灭的追求。因此,学生只有把自己的感情融注于自然界的万物,自然界的万物才回具有人的灵气。

ヒ多让学生走向大自然,并且引导学生用真情去体验大自然,学生才会写出有分量的有情感的文章来。

ピ亩潦切醋鞯幕础。学生在知识积累和生活阅历还相对不够丰富的事实下,可以通过阅读来拓宽视野,提高情趣,增加写作素材。另外,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往往会对阅读对象中的人物形象、思想观点、写作方法、语句修辞等产生兴趣,并将其作为“相似模块”在写作过程中进行学习、模仿,这对于促进学生写作兴趣和能力的提高同样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通过课文的“精读”和课外的“泛读”这两个基本途径“以读促写”。

1.发挥课文在写作中典型例子和现成素材的作用。精读,以课文为主要内容。课文,文质兼美,在写作教学中首先担当着典型例子的重要职能。就课文教学对写作的意义来讲,首先是教师通过这个例子为学生的写作“指点门户”。我们在教学中,打破教材的课文编排顺序,根据作文训练练习体、相近的知识要点的课文在一个阶段中相对集中教学。这样,在教学中可以较好地以几篇课文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学习、训练某个知识点,总体上改“一篇例文学几个方面”为“几篇例文学一个方面”,学生学得更活、更实。课文是每位学生的必读内容,是师生共同的现成的“前提性素材”,这些“前提性素材”为我们多角度地进行延伸性作文训练提供了方便和可能。这些延伸性训练对提高作文兴趣、训练学生思维品质能够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2.抓实、抓好课外阅读。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阅读教学在理解和实践中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偏差,课文几乎成了阅读对象的全部。其实,“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语),而且,“例子”不仅仅是课文。我们一方面不能忽视课文这一重要例子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大胆地利用课外的例子。我们首先组织学生在班级建立班级图书架,并鼓励学生积极捐献个人藏书,使班级藏书达600多册,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证。我们还要求每位学生每月看课外书2-3本,每半学期对课外阅读的“量”和“质”进行评分,并按30%左右的比例计入学生语文学习成绩总分。作为读写结合的主要内容,我们要求学生原则上每看完一本书,就写一篇“书评”。“书评”的内容可以是对书的评价,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点评、赏析书中的某些片断。这样,使学生读有所思,读有所获。

ビ镂挠肷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决定了语文与生活有着不解之缘。因此,我们在课堂上应虚拟特定的生活情境,设法让学生身处其间,通过现场的“经历”,获取语言所涵盖的信息,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获得对作品生活道理的体验。

プ苤,我们作文教学要冲破传统模式的禁锢,要打破束缚学生灵性的陈腐的教学方法,就得让学生到具体情景中去熏染、到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体验、到大千世界中去感悟、到实践中去身体力行,从而让本该朝气蓬勃的孩子找回属于自己的天性。这样,大自然、阅读、生活“三管齐下”,才能积累丰富的写作情感,才能使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得到令人欣慰的提高。

ィㄗ髡叩ノ唬赫憬诸暨市大唐镇中)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文章
情感
台上
本期文章英文摘要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小排经“点化”大文章
A Truly Outstanding Article一篇真正出类拔萃的文章
腹中两次取出金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