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朗读
2008-08-23荣淑英
荣淑英
《语文课程标准》7—9年级的阅读目标中,要求“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朗读是直接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是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反复朗读吟诵,在朗读中思考,在吟诵中品味,会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快速掌握文章的主旨。
教师细致有效的指导是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关键,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很多,这里仅谈几点。
一、朗读与泛读相结合
对于篇幅短小、意境优美的散文和诗歌,教师声情并茂的泛读可以创设浓厚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我在教授《陋室铭》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对照注释预习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简单介绍“铭”这种文体。这两个环节完成之后,我便要求学生注意听读。我读完一遍之后,学生被深深吸引,我连续读完两遍以后,他们还意犹未尽,纷纷要求:“老师,再读一遍吧,让我们再欣赏一遍。”我趁势引导:“你们好好读,也可以读的和老师一样。一定要注意停顿,要读出感情。”学生的朗读兴趣极高,不知不觉间,他们已经深深体会到文章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和严密紧凑的结构,进入到一个美妙的境界。学生把文章读好了,我再稍加点拨,他们便理解了文章的主旨,领悟到作者安贫乐道的志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至于托物言志的写法,则更不在话下。
二、朗读与分析相结合
以泛读提起学生的兴趣,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但泛读不是让学生机械模仿老师的声调。指导学生朗读,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分析文章。分析,是要让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深刻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要指导学生理解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词句所表达的意思。这样,才能读出自然的语调、语气,抒发出真挚的情感。如在教授《爱莲说》这篇文章时,我在初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课文,边分析边让学生思考如何朗读。文章有两段,就总体而言,第一段是记叙和描写,应用陈述语气读;第二段是议论,其中有判断、有感叹,要注意前后语调使用的区别。而每段中各句作用不同,表达的感情不同,所以朗读语气应区分开来。具体来说,第一段首句是总提,为下文张本,所以“可爱者甚蕃”要读的分明,以下菊、牡丹、莲各句之间都要有明显停顿,尤其“牡丹”句后的停顿要长一些,因为下句的“莲”是文章主旨所在。“予独爱”到“不可亵玩焉”是一个长句,分别从生长环境、长成形象和内在品格三方面表现莲花,朗读时要读出层次。第二段共六句,前三句以人为喻,分别指出菊、牡丹、莲的品格,要读得肯定。为突出莲的品格,菊、牡丹句应读得轻一些。结尾三句意味深长,要深刻体会:“菊之爱”有惋惜之意,“莲之爱”有慨叹之意,“牡丹之爱”则充满了作者对世人趋炎附势的讽刺。
这样,以分析带动朗读,以朗读加深理解,使学生真正体味了作者笔下莲的君子品格,深刻理解了文章主旨。
三、朗读与想象相结合
对于一些故事性强、形象具体的文章,指导学生朗读时,还可以让他们充分想象课文所描述的画面,使他们能够在头脑中再现文中描绘的形象,以加深对人物思想与感情的理解与体会。如《背影》一文中,“我说道”一段是文章的重点段落,这一段着力描写父亲为我过铁道买橘子爬那边月台时的背影,表现了父亲强烈的爱子之情,给人深刻印象。对这一段,我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象朱自清笔下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一个胖子”“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想象父亲的肖像,并将它们与背影的特写镜头整合:“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想象父亲的双手如何用力的攀,两脚如何小心的缩,肥胖的身子向左倾到什么程度。学生头脑中有了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和这个形象的一串连续的动作。通过想象,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印象,也理解了作者细致描绘背影的用意:突出父亲为了儿子免为其难的形象,着力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这样,学生不但能准确掌握重音、停顿,声情并茂的朗读这一段,而且能快速理解文章的主旨,深刻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总之,指导学生朗读,要根据文章的体裁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方法。只要方法得当,就能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的朗读水平就会提高,语文素养也会随之更上一个台阶。
(作者单位:河北黄骅市旧城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