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中的成熟与幼稚
2008-08-11陈晓光
陈晓光
官场本身是个成熟之场,既有完善的构成机制,也有成熟的运行规则。对场内人而言,成熟是不言自明、无需论证的,你是否成熟,成熟到了什么地步,别人心里绝对有数。官场的成熟似应有这样几个要点:
首先,得有些智慧。无论大小,多少得有一点儿。这里专提智慧,不讲聪明,因为智慧离成熟最近,聪明则很难说。无论是小聪明,还是王熙凤那样的太过聪明,都和成熟是两回事。人不一定很智慧,但不能笨,和笨人没法儿计较成熟。当然,智慧不等于成熟,成熟却一定要有智慧垫底。有了智慧,才有悟性,才有可能参透玄机,读懂官场百态。
其次,要具备正常的思维。人的差别很大,思维不正常者绝非个别。比如:有人认死理,有人喜欢跟风,还有人自以为是等等。所谓正常,说的是思维应该科学,符合逻辑;应该独立进行,不受干扰;应该全面缜密,不偏倚,不固执。唐初,李世民制造玄武门事件,杀了太子和齐王,随后,下令赦免所有追随者。但是,各地都以为上面在作秀,仍然全力追捕余党。魏征受命安抚河北时,发现河北方面已抓获两人,正准备押解进京。魏征严令无条件放人,同时,还说了一大段话,阐述了他的思考要点、辨识逻辑以及慎重态度。魏征放人之举,备受好评,对平息骚乱产生了积极影响。
再次,要有知错必改的态度。孔子评价颜回时,特别赞赏其“不迁怒,不贰过”。这两条,似可看作成熟的重要指标。人皆有过,闻过则喜很难,但闻过则改却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出现失误后严格自省,不迁怒他人,不推卸责任;同时认真吸取教训,坚决不犯同样的错误。如此这般地坚持下去,不想成熟都难。在这个问题上,唐太宗李世民做得最好。他曾下令修葺洛阳宫殿,给事中张玄素提出批评,口气强硬,措词严厉,甚至把李世民比做隋炀帝。李世民毫不计较,真诚批评自己“思之不熟”,并立即中止该建设项目,此后多年,他很少动用民力修宫建殿。
再次,要有审慎笃实的行事风格。少说多做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观点,孔子曾严厉批判“巧言令色”,主张“讷于言而敏于行”。时至今日,此类观点仍有价值,仍是成熟的应有之义。现在的问题是,很多人喜说厌做,问题还没弄明白,就敢表态,敢下结论。遇有分歧,口水仗没完没了。人如果老是这样,只能离成熟越来越远。真正的成熟,应该坚持审慎价值,看不懂就闭嘴,想好了就去做,构建一种冷静慎重务实的从政格调。
最后,还要有点儿自我调节的功夫。这是真本事,也是最容易露怯的地方。人在仕途,经常要承受荣辱得失,面对进退去留,完全超脱很难。成熟与否,就在于如何处理,能不能想得通,看得开,放得下。因为事实已不可更改,愤懑无济于事。成熟的态度当然是事前力争,事后放下。不服气就自我调节,把情绪理顺,让心态平和,看看天空,想想未来。走出这样的季节,你可能就成熟了。
成熟本身很复杂,不能搞得太过,过了就成了伪成熟。真和伪不是兄弟,而是形和影,伪成熟披着成熟的外衣,做的却是另外的勾当。
这有两种情况值得一提:一个是圆滑。这类人很多,有时也得势,时下被称为跟风干部。其特征是专心揣摩上头心思,长于笼络私人感情,善于背后经营运作,遇到矛盾模棱两可,碰到难题不置可否,满嘴大话,不干实事。这种人除了圆滑,几乎看不出别的破绽。比如,武则天时期,苏味道做丞相。他曾介绍过自己的经验,“大凡处天下事,不要十分明白,但只摸着边棱,在是非可否之间,两下里都占些分数。使其事行之而有利,我固可以安享其成功;使其事行之而有害,我亦可以苟免于罪责。”这就是苏味道从政为官的理念和诀窍,是伪成熟的极端个例。
另一个是自保。也就是利用权势,经营地位名声,保全既得利益。公共事务也用心思,私家诸事更下功夫,公私兼营,两不耽搁,给人一种成熟干练的虚假印象。比如,晋怀帝时期,王衍任司徒、太尉。彼时,朝政混乱,北方石氏政权磨刀霍霍,早有南下之意。王衍对危局看得明白,建议皇帝选一批文武全才,充实地方领导,以巩固中央政权。得到批准后,他假公济私,把两个弟弟安插在荆州和青州,并私下交代:“荆州有江汉之固,青州有负海之险,卿二人在外而吾居中,足以为三窟矣。”在国家危难之际,王衍关注的是自家利益,其狡兔三窟的方案看似周密,实则不堪一击。不久后,王衍被石勒捕获,石问王,西晋因何而亡?王衍又使出狡兔手段,竭力为自己开脱,希望活命。但石勒没上当,当场戳穿谎言,指责王衍:“破坏天下,非君而谁!”是夜被处死。
(摘自《中国青年》2008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