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后重建的美日经验
2008-08-11皇甫平丽曹卫国钱铮
皇甫平丽 曹卫国 钱 铮
灾后重建不应仅仅是恢复到地震发生前的状态,而应有更长远的考虑,即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灾难时的生命和财产损失。
洛杉矶灾后重订抗震标准
1994年美国洛杉矶北岭地震,数十公里以外的洛杉矶市区也受到严重影响。尽管洛杉矶在城市基础设施及住宅建设中已经考虑到了抗震功能,使得地震中死亡人数仅为57人,但这次地震仍然造成了大量公路桥梁损毁,数以万计的建筑物(主要是民用住房)倒塌或受损,直接经济损失200多亿美元。北岭地震被认为是当时美国历史上经济损失最大的自然灾害。
在这次地震的重建中,联邦及加州政府除了在提供资金方面发挥主导作用外,还强调了道路桥梁及其他建筑物的防震功能,根据地震后进行的广泛调查,对已有建筑防震条例作出了必要修订。
针对地震共造成洛杉矶地区高速公路7处坍塌、170座桥梁因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无法正常使用,美国的地震学家、建筑工程师和政府官员开始重新考虑城市基础设施及建筑的抗震标准。
美国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的华裔地震学家郦永刚教授告诉记者,美国地震调查局和南加州地震研究中心的专家在北岭地震发生后进行的大量调查,成为当地灾后重建过程中强调建筑物抗震功能以达到减灾效果的重要依据。郦教授指出,灾后重建不应仅仅是恢复到地震发生前的状态,而应有更长远的考虑,即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灾难时的生命和财产损失,这一点在地震多发地区尤其重要。就地震灾难而言,减灾的目的需要通过提高建筑安全标准来实现,尽管这不可避免需要加大建筑的成本。另外在灾后重建过程中,一个不能忽略的环节是对地震中保存下来的基础设施和房屋进行必要的加固。
在对受灾区群众进行救援和帮助他们迅速恢复正常生活的同时,加州有关部门在地震后第一时间便开始了道路和桥梁的重建。在地震发生不到半天时间内,加州交通局便完成了对地震所造成的道路桥梁损坏的初步评估,美国联邦公路管理局随即迅速作出反应,向加州划拨紧急救援基金用于道路系统的重建,而加州交通局也已在联邦拨款到达之前开始了对道路废墟的清理工作,以确保交通安全,并启用替代线路绕过受损严重的路段。道路交通的迅速恢复保证了地震救援的正常展开和社会的正常运转。
医院和学校也是重建工作的重点。当时,洛杉矶地区共有公立医院6家和医疗中心44个,这些医疗机构是当地基础医疗服务和低收入人群医疗的主要提供者。地震发生后政府对这些公立医院的建筑进行了安全检查和必要的加固,并立法要求所有医院的急诊室和重症病房必须设置在具有抗震功能的建筑内。此外政府卫生部门还投资对医院的通信系统进行升级,加大了收治创伤病人的能力,以备未来发生灾难时应对紧急医疗之需。
在北岭地震中没有学校建筑倒塌,这主要得益于1972年加州立法机构出台的严格的校舍建筑条例。尽管如此,洛杉矶地区的校长们仍然为地震没有发生在学校上课的时候而庆幸。地震专家说,如果这次地震发生在学校上课时,可能会有数以千计的学生被教室房顶掉下的灯具、天花板和移动的桌椅砸伤甚至夺去生命。北岭地震对学校建筑造成的损坏使25万名学生的教室无法使用。不过在地震后的一周内,洛杉矶地区的大部分中小学在经过简单的整修后复课,所有公立中小学校舍在这场地震中遭受的损失大约为2亿美元。
日本灾后重建“生态先行”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日本问题专家刘军红介绍说,灾后重建时日本政府首先考虑的是尽快恢复住宅,让百姓有安居之所。其次,日本对需重建的城市和地区有一个总体的规划和预算,例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神户当地政府制定了灾区群众住房、产业、公路、铁路和港湾等基础建设的“紧急复兴3年计划”。其中的许多项目都是委托给参与政府投标的企业去做,并且对受灾地区的企业和参与重建的企业实行一定的税收倾斜。对灾区各项公共事业捐款的企业也可以得到税收减除等优惠。
刘军红分析道,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在重新规划的时候都是“生态先行”,就是会提出一个“战略性的环境总体评估”。这一评估和地质勘探一起启动,并在整个重建过程中始终贯彻。例如,日本都是路让河,而不是河让路,不会为了修路而去改河道;那些不宜盖楼的地方,就空出来种树或者建花园;海边的建筑一般都会留出出风口,以让海风可以吹进城里,使城市里不会太闷热,此外海边还会建设富有自然气息的公共休闲场地。
刘军红指出,环境是“全球主题”,新城的重建一定要顺应自然,因地制宜,并且是讲究城市美学,达到美与和谐统一,这样才不至于在将来沦为“弱势城市”。除了将公共卫生设施、教育设施和住宅优先建设好之外,商业、工厂等的选址一定要细致地通盘考虑。此外,农民原有的宅基地应该尽量保留住,这是对当地原有居民的一种尊重。
他认为,同时还应该注意城市原有文化的延续,这是“老百姓心中的东西”。在神户,相关的文物古迹都尽可能恢复,确实有保留价值的,即使已经毁坏殆尽也会根据原貌重新建设出来。例如神户的华人区“中华街”基本上就按照原貌恢复了。
刘军红建议,应该像日本那样,在重建规划讨论和制定上尽可能囊括各个界别的专家学者的智慧。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将一些做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同时还要通过互联网等各种渠道传播抗灾防灾知识,使重建规划和政府重建预算的使用透明公开。
重视震后土壤污染治理
日本土壤污染治理专家铃木喜计认为,地震后的重建不仅是房屋建设和基础设施复原,更重要的是吸取地震中的教训,建设一个抗灾能力强的新城市,在此过程中,土壤污染治理不可忽视。
铃木是日本土壤污染治理领域的先驱。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他率领一个由300余人组成的地震地质污染调查团进入灾区进行现场调查。他说,阪神大地震震级高,加之发生在人口密集且拥有多样化产业结构的大都市,液体有害物质因为容器在地震中倾倒或受损而泄漏,并渗入地下,导致土壤污染。
据介绍,在当年的地震中,污染灾区土壤的主要是加油站泄漏的汽油、洗衣店用作干洗剂的四氯乙烯以及一些工厂使用的化学制剂。阪神大地震后1年,铃木等人再次到受灾的部分地区调查,发现地震中泄漏的许多有害物质依然残留在土壤中,部分物质在重力作用下透过浅层堆积物,污染了地下水。
铃木说,大地震后,日本政府和灾区企业都只顾地面上看得见的整理、重建,欣喜于工厂、住宅的建设顺利推进,而地下看不见的污染治理却被忽视了。阪神大地震遗留下的地质污染问题至今没有解决,受污染的土壤还被挖掘出来,供别处填埋之用,导致地质污染向各地扩散。“日本在这个方面失败了,我希望中国吸取教训,不要重蹈日本的覆辙”。
铃木认为,土壤污染治理一定要先于建筑物的重建,因为一旦地面的房屋建起来了,就会给地下的污染调查和治理带来障碍。他说,大地震后首先要做的当然是营救和安置受灾居民,其次要做的是恢复水电、通信等市政设施,防止传染病的发生,这些工作四川地震灾区都已经开展了,那么第三步,就应该考虑着手调查土壤污染并对存在问题的地方加以治理。
铃木建议,调查人员对当地主要使用哪些有害物质和地震中发生泄漏的概率应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采用适当的污染检测方法。为避免土壤污染调查和治理影响灾后重建速度,理想的步骤应当是先排查受污染可能性低的地点,一旦排除受污染的可能性,就可以在这些地点先进行重建,然后重点调查受污染可能性高的地点。
铃木反复强调重建和复兴的不同,重建是指把眼睛能够看到的东西恢复原样,这一点日本做到了。但是,日本没有做到复兴,希望中国能够做到。四川灾区不仅应该妥善应对和彻底解决地震可能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还要总结产生问题的原因。比如,在这次地震中盛放有害物质的容器倾倒造成泄漏,那么就要采取措施防止以后出现同样的事故。
(摘自《望新闻周刊》2008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