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何砸了魏征的墓碑
2014-09-01
魏征早年为太子李建成做事。由于才华出众,因此很受太子的器重。 后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死李建成。年轻而敏锐的李世民知道魏征是个人才,便亲自召见他。李世民一见魏征就责问他:“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在场的大臣们都感到魏征将有杀身之祸。可魏征却从容自若,以自信的口气回答:“如果皇太子早听我的话,肯定不会落到今天这样的下场。”李世民听后,被魏征这种不畏强权的精神感动。因此不但没有处罚他,反而重用了他。
不久,李世民委任魏征为谏议大夫,专向皇帝提意见。建国之初,唐太宗励精图治,经常召见魏征,与他讨论治国施政的得失。魏征胸怀大志,胆识超群,大胆进谏。在他任职的几十年间,为了使大唐民富国强,先后向唐太宗进谏了二百多次。每一回,唐太宗都慎重地思考他所提的意见,尽量采纳。
一次,魏征从外面回来,看到太宗皇帝车驾齐备,像是要出门,见到魏征,突然又下命令将车马驱回。魏征不解问:“听人说陛下要驾幸南山,外面都己严装待命,却突然不去了,这是为什么?”太宗皇帝笑着说:“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还有一次,太宗皇帝得到一只特别好的鹞鹰,非常喜欢,在朝廷上把它架在胳膊上,逗着它玩儿。正玩得高兴的时候,远远望见魏征走来,急忙把鹞鹰揣在怀里藏了起来。魏征奏起事来,没完没了,说个不停,太宗皇帝也不敢动。等魏征告辞后,急从怀中掏出鹞鹰,结果早给憋死了。
魏征是李世民的左膀右臂,对于李世民来说,魏征就是他的一面“镜子”,可以看清楚自己。他们的关系,是君臣,也是朋友。就连太宗自己都说:魏征,朕所畏惧者也。
然而在亲密的关系也有冲突时刻,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我,使我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魏征之所以敢当面直言,是因为陛下乃贤明之君啊!明君有贤臣,欢喜还来不及,怎能妄开杀戒呢?太宗恍然大悟,此后更是“励精政道”,虚心纳谏,对魏征倍加敬重。魏征也进谏如故,“思竭其用、知无不言”,从不畏龙颜之怒。由是,君臣合璧,相得益彰,终于开创了大唐“贞观之治”的辉煌盛世。
魏征死后,太宗恸哭长叹,说出了那句千古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他还令公卿大臣们把魏征遗表中的一段话写在朝笏上,作为座右铭,以魏征为榜样,做到“知而即谏”。君临天下的皇帝,对一个老臣竟倚重、倾心如此,这在历史上的确并不多见。
这是我们津津乐道的关于唐太宗与魏征的君臣佳话,仿佛是童话故事一样令人羡慕和向往。但是有一天,童话结束了。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
魏征去世那一年,太子李承乾谋反。魏征曾经向李世民极力举荐的两个人:吏部尚书侯君集、中书侍郎杜正伦都被牵扯进来。唐太宗很生气:魏征说他们有宰相之才,竟然串在一起害我。于是唐太宗自贱天子金口玉言的名声,解除了公主与魏征之子的婚约,还砸毁了亲手为魏征撰写的墓碑。
这个细节让人深思,唐太宗为什么发这么大的火?是太宗脾气暴躁,还是另有缘由呢?原来,唐太宗对魏征早有不满,这次不过是集中爆发而已。
当年太宗生病,想搬到一个旧阁子里住,打算将旧阁子装修一下。然而,外面都在议论,说皇上要用十车铜建造一个望陵台。唐太宗下令追查,发现竟然是魏征造的谣。他与魏征当场对质,魏征辩解说:“这种夸张只是为了诤谏的需要,危言耸听也是为了大唐的江山啊!”
面对魏征的狡辩,唐太宗非常恼火,大发牢骚,一向态度强硬的魏征不得不服软,老老实实承认错误,还向唐太宗感谢不杀之恩。
魏征对诤谏这项工作非常尽职尽责,将多年诤谏内容都作了记录,曾将这种记录拿给史官褚遂良看,太宗认为这明摆着是魏征希望褚遂良给他记上一笔,好留名青史。唐太宗相当气愤——魏征胆敢用皇帝的一时过失,来博得他自己青史美誉。
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书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就砸了魏征的墓碑。那时李世民已经垂垂老矣,具备了辉煌老人的一切特点自负、偏信、易怒、莽撞,所以二话没说就把魏征墓前的碑让人砸毁。
在砸了魏征的墓碑不久,唐太宗亲征高丽,劳民伤财,最终撤回中原。失败后唐太宗长叹:“如果有魏征在,不使朕此行也!”他突然想起了魏征的好,又派人到魏征墓前悼念了一番,并将当初砸毁的墓碑重修起来。
(摘自CCTV10《百家讲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