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主动参与科学课堂活动的教学策略

2008-08-05陈锦红

中学理科·综合版 2008年5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活动

陈锦红

新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自主获取新知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参与学习,即自己主宰自己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生在教师的一定指导下,通过自身能动的、自觉的、富有创造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性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科学课是实验的课、活动的课,更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科学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参与,关注学生参与的有效性,才能保证学习的有效性.

一、原因分析

目前,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仍旧是“师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知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教师的“保姆式”教学方式造成了学生不愿、不会主动参与学习的依赖心理.

2.不容乐观的实验课开出率使学生纸上谈兵能力上升而实际探究能力下降.

二、策略探析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参与能力?笔者认为,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考虑:

1.激发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一旦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对学科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明显地表现出对所学内容必须理解、必须掌握的心理倾向,因而就学得十分积极主动,也很有成效.所以首先从培养兴趣开始.

①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主动参与学习的直接兴趣.

直接兴趣是南学习过程本身直接引起的.新颖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恰当的教学手段,都可以引发学生对科学主动参与学习的直接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使他们全神贯注的以积极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例如在上“动物生命周期”这节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笔者拿出儿时的照片,让学生去猜是谁,当学生乱清时.笔者拿出最近拍的照片,学生都恍然大悟,原来是老师的小时候的照片.时光流逝得真快.刚会爬的小孩子,已经历了儿童、少年,现在笔者已是三十岁的人了.“那二十年后,你们想象一下,我会变成怎样的一位中年人?请把我的样子画在纸上.”接着再问,“若再过二十年后,我的样子又是怎样呢?”继续让学生画.在画画的过程中,他们感到好奇有趣,产生进一步想学习的意识.

②根据科学课的内在特点,培养主动参与学习的间接兴趣.

用科学的内在美吸引学生.科学里面各种形形色包的事物,让学生置身于知识的绿色海洋里面,一点一点地吸取海洋的知识.科学神奇无比的力量让学生产生更多美妙的幻想,值得我们去探究其中的奥秘.平时还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如大气压的发现、精彩的马德堡半球实验、爱迪生和白炽灯的故事等.从而在学习活动做到勤奋学习而不感到疲倦,逐步产生学好科学的内在要求,形成学习的间接兴趣.

2.创设主动探究空间.让学生“能”学

要创设主动探究空间,促成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要积极地观察.认真引导.要善于捕捉最佳的时机推波助澜.激起并保持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如在上电学起始课时.整堂课笔者设计三三个活动.活动1:选取最少的器材,使一盏灯亮且能控制.学生平时对电学知识已有一些认识,但还没有动手连接过电路,学生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当学生把电灯接亮时,学生自信心增强了,并从活动中了解到组成一个完整电路所需要的元件.活动2:在连接电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些灯不亮.这是什么原因呢?(探究故障可能性)学生根据平时经验猜测:可能导线连接不好,可能灯丝断了,也可能电池没电了……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换个灯泡,观察电路是否接好等等,从而认识通路和断路.活动3:在接通的电灯两边搭一条导线并迅速拿开,观察现象发现:当电灯两端搭一条导线时,灯不亮了,为什么?是灯丝断了,还是没有电流了?……

课堂教学效率的优质、高效离不开全体学生全程积极地、有效地参与.教师要努力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化为自身内部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主动参与学习.

3.精心指导,让学生“会”学

古人言:“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用;教人以渔,则终身用之无穷”.若只注重学生主体的发挥,忽视学习方法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实际上仍然处于被动状态,依赖性强,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学习的全过程.预习本身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科学的方式,培养自学能力,直到学生逐步学会看书、提出问题、归纳知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习题训练是指导学法行之有效的途径.好的习题往往可以运用多种方法解答,还可以指导学生分析综合不同类型题的同种方法以及同题的不同解法,从而使学生的多种能力获得提高.

4.联系生活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乐”学

若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能经常联系生活实际,必将大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日常生活中所接触的科学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目之所见、耳之所闻的大量科学现象都可以成为学习中感性知识的来源.教师要善于寻找生活中的科学因素,让学生把生活体验同科学知识结合起来.例如,“大气的压强”一节的教学中,除了做一些实验之外.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原型,说出证明大气压存在的有关生活事例.学生们经过回忆可以列举出大量实例,其中仅与“吸盘”有关的事例就有:

①把带有挂钩的塑料吸盘按在玻璃上,能挂很重的衣服而不掉下来.

②有一种带吸盘的玩具.它能在光滑的墙面上爬行.

③疏通下水道用的橡皮吸盘,挤压出空气后,需要用很大力气才能向上提起.

④有一种带吸盘的羽毛球,球被投过来时.只要用一个光滑的塑料板迎着它,球就能牢牢地吸在板上.

这些事例能够配合课堂上的实验,让学生通过切身实际感受到大气压的存在.学生学习起来感到亲切,对知识掌握得更牢固.

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培养他们主动参与的意识、方法和习惯.努力提高探究、实践、合作等各种让学生参与的教学活动的实效性,促使学生自己去感知体验、实验观察、探究研讨,我们的教学活动才能提高效率.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活动
“活动随手拍”
设问引导探究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第五届手操报系列活动优秀作品展示
“四会合一”活动安排一览表
科学拔牙
该活动活动筋骨了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