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存故事

2008-07-31

走向世界 2008年4期
关键词:工棚城里人民工

温 迪

有这样一种职业,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将自己的梦想,幸福和明天打在行李卷里,离开土地、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寄居在繁华而陌生的城市里的各个角落,他们的汗水不再浇灌农田,而更多的灌溉着城市——那就是“民工”。

曾看到过一位诗人在他的作品中提到民工的15个名字,它隐含着一个时代和历史,还透着多少民工的辛酸故事?

《民工的名字》

本名:民工

小名:打工仔/妹

学名:进城务工者

别名:三无人员

曾用名:盲流

尊称:城市建设者

昵称:农民兄弟

俗称:乡巴佬

绰号:游民

爷名:无产阶级同盟军

父名:人民民主专政基石之一临时户口名,社会不稳定因素

永久宪法名:公民

家族封号:主人

时髦称号:弱势群体

“民工”一词,源于何时已不可考,词典解释的“民工”,是战争时期帮助军人进行运输工作或者修建军事设施的农民,在那个年代,“民工”一词,是一个跟战士,民兵一样受人尊敬的称呼。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运动蓬勃开展,“民工”一词,又成为与工人一起参加铁路,水库等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的农民的称谓,劳动者光荣,这也是一个受人尊敬至少是中性的称呼。

但是在今天,这两个字早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在中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与现实境况下,民工,既是农民又是工人,既非农民又非工人,他们生活在城市里,但被看作农村人;他们干着最脏最累最苦最危险,城里人不愿意干的活,汗水洒遍了城市每座或豪华或典雅的大楼,但他们却一次次在“乡下人”的鄙夷声中让心跟着身体一起累;他们把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城市,让中国的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以极低廉的成本获得了极惊人的速度,但他们年老力衰时,却享受不到城市的社会保障,他们住的是搭建的简易工棚,睡的是用木板架起来的大通铺,吃的是从市民家中收购来的陈米,陈面,甚至辛辛苦苦一年干下来,连工钱都拿下到……

今天的济南,北园高架桥施工重建历山路RRT紧张施工,奥体中心日日新貌,他们的身影无处不在……楼房在他们粗糙的手中不断升高,道路在他们坚实的脚下不断的延伸,白天,他们偶尔偷看一下不断蔓延,疯涨的城市,夜晚,躺在低矮的工棚,倾听着居住高楼的城里人发出的各种声音,想像着灯火闪烁下城里人的生活。他们走在城市里,破旧的衣服上沾满了尘土,眼神憧憬而迷茫。

城市是如此的近,却又是如此的远。

他们渴望融入城市,尽管他们衣裳陈旧,上街时却努力穿着齐整,尽管他们普通话不标准,说话时却尽量笑得灿烂。

猜你喜欢

工棚城里人民工
刘善良
农民工之七夕节
寒冷冬夜 地下通道睡滿待業農民工
表面
坍塌之声
民工买保险
乡下人与城里人
民工
城里人 乡下人
城乡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