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型教学法的操作化

2008-07-16姚世红

大学教育科学 2008年3期
关键词:创新

李 斌 姚世红

[摘 要] 研究型教学法是一种训练学生研究能力和提升教师研究水平的综合性教学方法。 要 有效地实施这种方法,教师必须从探究路径、教学诉求、发问基础、教学氛围、教学形式、 教学目的和成绩评定七个方面进行科学设计。作者以给研究生开设的一门课程的教学为例, 说明研究型教学法的操作化过程及其逻辑。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法;创新;研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08)03-0052-04

更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各级学校的中心议题。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每一年龄阶 段,人均会有不同的身心发育特点。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生理上已全面进入青年期,心理上 也随之出现很多新的变化。他们善于分析和综合客观事物,能够坚持较长时间的脑力活动, 并表现出精力旺盛的特征。所以,大学生可以承担较重的学习任务,学习一些深奥复杂的理 论。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应该以“研究型”为特色[1]。因为,在各种教学模式 中,研究型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适合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2 ]

就“研究型教学法”的含义,学者们大抵有两种取向:其一是面向中小学而提出定义,如认 为研究型教学是指教师以课程内容和学生的学识积累为基础,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 识和能力,自主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在研讨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 维甚至创新教育意蕴的新型教学模式[3];研究型教学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从自 然、社会 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独立的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 动实践的研究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获取新颖的经验和表现具有个性特 征的行为,从而提高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实践活动[4] 。这些定义强调了提升学生吸取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研究”仅仅当成一 种需要创设的情景来对待。由于中小学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主,因此,研究型教学法中 的“研究”在中小学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对科研的兴趣。

第二种取向是面向大学教育而提出的定义,如大学研究型教学强调教师研究性地教与学生 研究性地学的有机融合,主张师生在共同研究中共享研究乐趣和研究成果,促进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和创造性人格发展的教学思想、方法和模式的综合[5-6];高校研究性 教育的一 个模式应该是引用任务型教学理论,通过分配特定的教学任务,锻炼学生做事的能力[7] 。所以,在高等学校运用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研究旨趣,学生有较好的研究精神 。下面我们以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为例,阐述研究型教学法在实施过程中如何实现操作化目的 ,以期抛砖引玉。

一、研究型教学法的操作化设计

根据我们对研究型教学法的理解,我们认为要在教学中执行好这种教学方法,需要从七 个方面进行设计,这七个方面分别有不同的侧重点和目标。

1.探究路径:科学求证

高等教育中的教学过程本身兼有给予学生知识和带领学生求证的两 大任务,后者可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和教师自身的研究水平。因此,在高等学校实施研究型 教学 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具有较强的怀疑精神,对学习中遇到的一些重要“结论”要敢于通过科 学的方法去求证或者证伪。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首先要能够向学生提出该领域的前沿问题 或者带有学科视角的问题,然后学生才能有效地以教师给出的问题为线索开展科学求证工作 ,进而推动学生阅读、思考、调查和实验。学生在求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理论→判 断→命题→假设→概念→变量”的逻辑序列展开科学的求证工作,切忌主观臆断。

2.教学诉求:理论探源

研究型教学法与其它教学方法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它的诉求目标锁 定在学科的理论渊源和相关理论的发展线索。这种教学诉求要求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 程中,就所学习或所研究的问题寻求理论渊源,在寻求理论渊源的过程中对研究问题所涉及 的理论进行逻辑梳理,从而掌握该学科的理论结构体系,并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寻求问题的 解决。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理论又明白了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 合。

3.发问基础:找真问题

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寻找与该学科相关联的具有现实 意义的真问题,并对此发问。寻找真问题需要具备一定的敏感力、想象力和对社会发展的责 任感,因为真问题需要反映社会发展现实需要,对真问题的寻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务实精 神 ,戒除假、大、空的不良习气,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研究能力,推动学科本身和社会发展 之间的契合,使学科的发展为社会建设服务。

4.教学氛围:师生协同

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改变课堂上传统的师生关系,以协同解决某 一问题。教师为学生给出研究方向、研究课题、研究思路,要求学生定时完成指定 任务;而学 生的角色是根据教师的布置,以问题为线索收集并阅读大量课内外材料,提出自己的研究计 划,从事实证研究,并最终完成研究计划。因此,课堂上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协同讨论 、互相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5.教学形式:汇报讨论

与传统的教师主讲模式不同,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课 堂上只花单元课时1/5左右的时间向学生介绍经典研究成果和研究思路,让学生了解可 供模仿的范式以及应该避免的问题。进而要求学生分别汇报自己的读书心得、研究计划和研 究结果,并由此展开理性讨论。讨论要求言之有据,以理论发展线索为框架,以研究发现为 素材,以科研方法为切┤氲恪

6.教学目的:提升研究能力

毫无疑问,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创新才是可以实现的和可持 续发展的,研究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还是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能力。因此,研究能力的提 升是整个教学法的基本意识和导向。

7.成绩评定:重平时表现和最终的研究成果

研究型教学法要求教师特别重视学生的平时 学习和在具体研究中的表现,通过对学生平时参与讨论的频数、频率和讨论质量,以及研 究的规范程度、所递交报告的研究质量,来评定学生课程成绩。

二、研究型教学法的实施

在这里笔者结合自己给研究生开设的“中国社会”课程为例,具体介绍研究型教学应该如何 设计、实施,来进一步说明研究型教学法的操作化过程。

1.课程内容的安排

研究型教学法要求课程内容在安排上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中国社 会”是中南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的必修课,学生在研习完这门课程后对中国社会所经历的 变迁需要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并且能够从中提炼出研究课题然后展开研究。因此,本课程以 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人所体验的社会变迁为核心,并根据中国社会变迁的逻辑将 课程内容分为7个议题:中国农村改革的渊源;中国城市改革的影响;私生 活与消费方式;社会变迁中的躯体与生命;信念与信仰;人际关系与社会 网络;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与社会变迁。

2.教材的选择

研究型教学法要求被选入教材的阅读文章具有标志性、经典性和范本性, 它要求教师不能仅仅选择一本现成的课本为教材,也要将反映该学科发展的理论经典和主要 前 沿问题的文章纳入其中。因此,我们精心准备了《中国社会文章选编》(简称《选编》), 《选编》从所规定的7个议题出发,进而又将之细分为13个单元:课程导论、 土地革命、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农民进城、价值观念、宗教信仰、遭遇艾滋、生命价值、 关系变动、自然与人、分化两级与消费社会。我们对中外文献进行了精选(中文文献占四分 之三,英文文献占四分之一),每个单元3~4篇文章,一共选择了40篇文章。《选编》的第 一篇为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一文,旨在 让学生明白作为领导力量的中国共产党在过去所走过的道路及其对这条 道路的认识。另外,针对“中国农村改革的渊源”之“土地革命”这一主题,我们选择黄宗 智的《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到客观性现实》一文 黄宗智. 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到与客 观性现实 [J]. 中国乡村研究,2003,(2):66-95.,该文运用“表达性结构-客观性结构-表达性主体-客观性主体”的研究视野, 追索自 1921年以来发生在中国农村以土地为核心的深刻革命。而就“农村改革”主题,我们选择了 罗会林的《“安徽‘大包干是如何起步的?”》罗会林. 安徽‘大包干是如 何起步的[J]. 文史精华,1998.57-61一文,这篇文章记述了19 78年发生在皖 西的那场惊天动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大包干”是如何展开┑摹…这些被选文 章所起的作用是:反映了中国社会某领域内的变迁以及变迁逻 辑;展示该领域研究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文章的研究思路和写作方法成为 学生研究时模仿的范本,对学生的研究具有引导性和示范性。

3.时间安排

研究型教学法要求以开放、独立的精神规划课内时间和学生的课外时间。就 课内时间来说计划7个议题在13个单元时间内研习完毕,留3次机动时间;而对于学生 的课外时间,以阅读和研究任务来推动,要求学生每周至少要有4~8小时用于 课程相关内容的阅读、思考和写汇报,留2周时间让学生从事实际研究。

4.教学准备

与传统众多教学方法只要求教师准备、学生被动倾听不同,研究型教学法要 求教师和学生都得积极为教学做准备。就教师来说,教师除认真备好课以外,还要为每位学 生 准备《选编》一本,并提前一周发给学生。另外,教师还要就每个单元为学生搜寻更多的经 典研究论文,供学生课前参考阅读。对学生来讲,学生在课前就得根据《选编》内 的《中国社┗•课程简介》中规定的上课时间和文章,研习相关内容,运用科学求证精 神, 探寻理论源头,积极思考所阅读的文章中反映问题的虚幻性、现实性以及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大小,并写出读书笔记和评论,以备课堂讨论。

5.课堂教学

研究型教学法要求在师生协同的教学氛围中,以汇报讨论的形式研习教学内容。 课堂上,教师只就教学主题阐述基本背景,如在研习“农民进城”这一单元时,教师 只向学生介绍中国农民工进城所发生的时间、规模和大致轨迹,以及学界就农民工的主要研 究和相应成果。学生则需要做两个工作:一是从学术视角总结《选编》内的相应文章并进 而展示自己可能有的研究计划,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而非仅在课堂上 发表感想;二是指出这一主题的国内外主要研究者及其研究成果,以及这些成果之间的关联 。所以,研究型教学法的课堂是汇报讨论型的课堂。

6.课后作业

研究型教学法以提升学生和教师的研究能力为导向布置作业。所以我们整个 学期只布置一个作业——做一个研究并就此撰写一篇论文。论文题目在学期初由学生根据 兴趣选择,即从“中国社会”所规定的13个单元的题目中选 择一个,论文的内容包括:研究综述要求涉及到用英文与 中文发表的有影响力和具有标志意义的成果,直接引述的英文文献不少于25项,中文 文献不少于30项;研究设计要求学生按照研究的基本要求对所从事的研究项目进行 具体设计,需要遵循“理论→判断→命题→假设→概念→变量”的逻辑序列展开;研 究过程需要介绍数据资料的来源和收集过程,以及归纳后的资料;研究结论要求 学生依据获得的资料,遵循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的基本原理推导出研究结论,充分考虑结论的 外在和内在效度。讨论则应对本研究获得的可以借鉴的地方和不足之处进行交流,并关照其 他著名学者的研究结论,展开学术对话。

7.成绩评定

我们对学生的成绩评定采用课堂与研究报告相结合的办法,课堂是基本线, 如果没有过基本线,教师就不考虑研究报告。对研究报告的评定严格按照学术研究的路径和 标准进行。在具体评分的权重上,前者占40%,后者为60%。

史密斯、凡•多文曾经指出,尽管主动的、实践导向的方法有很雄厚的教育学理论基础,但 是直到目前它仍然没有很好地改变大学教师传统的教学方法[8]。我们可以预计, 尽管研究 型教学实施的结果可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研究能力,但是全方位地被大学教师所接受并采纳 还需要一段较长时间。

[参考文献]

[1]李斌. 对研究型教学法的一种比较研究[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1):67-70.

[2]刘秀伦,等. 实施研究型教学,促进创新人才培养[J]. 教育探索,2007,(3):22- 23.

[3]韦宝平. 创新教育视角下的研究型教学[J]. 江苏高教,2003:(4):85-86.

[4]曹娟. 关于高校实施研究性教学的理性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2,(6):111-11 2.

[5]郑贵华. 大学研究型教学的理论构想与实践探索[D] 湖南师范大学,2005.

[6]周振微. 我国大学研究性教学初探[D]. 湖南农业大学,2006.

[7]覃锐钧. 高校文科研究型教学实验探索,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05,(S2):52-54.

[8]Smith, L.W. and Van Doren, D.C., The reality-based learning method: a si mple method for keeping teaching activities relevant and effective[J]. Journalof Marketing Education, 2004,Vol. 26 No. 1, 66-75.

(责任编辑 黄建新)

The Practice of the Method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LI Bin,YAO Si-hong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083, Chi na)Abstract: We have found that the method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is a kind ofmethod that can be used to train students' researching ability and upgrade teach ers' investigating level. If this method wants to be practiced effectively, scie ntific designs should be made according to the following seven aspects: the pathof research, teaching appeal, the base of questioning, atmosphere of teaching,teaching model, teaching purpose and the assessment to grades. Taking the course -teaching of Chinese Socie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some guide lines of how to practise the method of research-based teaching in the universiti es of social science.

Key words:method of researching-based teaching; innovation; rese arching ability

猜你喜欢

创新
号脉时代盯热点 做足内涵多深意
职业能力视角下的高职语文教学策略探讨
基于学生就业导向的中职物流管理教学研究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论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新思路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