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粮食比价效应 凸现通胀风险

2008-06-26刘建岩

资本市场 2008年6期
关键词:比价玉米价格管制

刘建岩

在粮食比价效应的影响下,整体粮价都会出现大幅的普遍上涨。全球如此,中国亦不能幸免。粮食作为最基本的初级品和消费品,其对整体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通涨风险正在逼近。

比价效应推升整体粮价

世界各国都在加快经济发展,其对石油等资源品的巨大需求将使得这些资源品的价格继续维持高位。对于美国这一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体,发展替代能源就成了救命稻草。目前最可行、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生物燃料,而这一方法的最可怕之处就是消耗大量粮食。美国在《新能源法》中大肆鼓励生物燃料生产,美国玉米与国际原油价格自2007年以来加速上涨,且原油对玉米存在大约8个月左右的领先(见图1)。此外,生物燃料的生产技术不存在壁垒,所以巴西、欧洲等地区也都在加大生物燃料生产。

生物燃料的大量生产促使玉米价格大幅上升,玉米价格上涨又将带动其他作物,包括大豆(大豆本身也是生物柴油的主要生产原料)的价格上涨,这是为什么?

粮食比价存在明显稳定性

玉米价格上涨之所以会带来其他作物价格的上涨,是因为各种粮食作物如玉米、小麦、稻谷和大豆等,无论是在种植上还是在需求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可替代性(在种植上的可替代性要表现得更为强烈),所以在理论上,各主要粮食作物之间的比价应保持相对稳定。如果某种粮食作物价格上升,种植者就会倾向于用这一作物去替代低价格作物,使其供给增加而其他作物的供给减少,同时在需求上也存在类似的替代性,最终结果是各种粮食作物之间的比价会再次回归到之前的相对稳定水平。

那么实际上是否存在这种比价关系呢?美国是全球农业生产最发达、农业市场最开放的国家之一,选取美国表现最为明显的小麦/玉米比价进行说明: 2004~2006年小麦/玉米比价基本稳定在1.4左右,波动不大;但是从2006年11月开始,受燃料乙醇生产扩大的影响,玉米价格大幅上升,同时小麦价格却升幅有限,使小麦/玉米比价下降,2007年1月至2007年3月的比价均值下降至1.05。玉米价格大幅上升刺激了美国2007年的玉米种植,美国2007年玉米种植面积出现异常性扩大,而小麦种植却增长很小,这一变化影响了市场预期,使小麦价格自2007年6月开始快速上涨,小麦/玉米比价也开始回升。由于小麦上涨幅度较大,小麦/玉米比价在2007年6月至2008年3月的均值上升到2.0,而今年4月份这一比价再次回落至1.4附近。

中国主要粮食比价也存在着明显的稳定性。据商务部统计,2004~2007年之间,虽然粮食价格出现过较大的波动,但是粮食比价关系一直保持着相对稳定,尤其是大米和面粉之间的比价,从2004年至今一直是非常平稳的,基本保持在1.0~1.1之间,反映出两者之间的价格变化十分同步;豆油/面粉比价在2004~2007年之间也基本维持在2.2~2.3,波动幅度有限。

可见,粮食比价总体上是围绕某一水平上下波动,不会出现某一方向上的趋势性偏离。其中最根本的调节机制就是种植替代,即某种粮食作物价格上涨后刺激其种植面积相对扩大,使不同粮食供给量改变,而粮食需求结构相对稳定,因此影响价格,促使粮食比价向稳定水平回归,这种回归很大程度上是由相对低价方的价格上涨来实现的。粮食比价效应的存在会提升粮食总体价格。

中国安能独善其身

粮食问题是我国物价稳定的核心问题,所谓“一粮带百价”是我国的突出特点。在全球粮食价格大幅飙升的情况下,国内粮食价格能否独善其身呢?诚然,我国粮食产量与需求量基本相当,粮食价格波动没有国际市场剧烈,2007年我国小麦价格上涨约1.3%,稻米价格上涨约8%,玉米价格上涨约12.7%,上涨幅度低于国际市场涨幅。虽然我国粮食自给率可以达到95%,但是中国大豆高度对外依赖,这一点就足以影响并推升国内的整体粮食价格。

首先,中国粮食市场不是完全封闭的。如果市场完全封闭,就可以形成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价格体系,这对我国农产品市场而言根本无法做到。虽然我国可以不出口也不进口稻谷、小麦、玉米等谷物,但是大豆却必须依赖国际市场,2007年我国进口大豆2900万吨,约占国内大豆消费总量的66%。近几年我国对大豆的进口量整体趋于上升,占全球出口总量的比例也在上升。据美国农业部统计,2008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将占全球总出口量的45.5%,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买家,完全影响着国际价格,大豆作为中国粮食之痛,短期内是不可能得到有效缓解的。(见图2)

其二,国内粮价将在“比价效应”和“种植替代”的共同作用下整体上涨。国际大豆价格飙升直接推升了国内大豆压榨企业的生产成本,以及豆油销售价格。2007年12月开始,国内豆油价格出现大幅飙升,使豆油与大米、面粉的比价迅速偏离历史稳定值,目前豆油/面粉比价已经达到了3.2。可见,当前国内大豆与其他粮食品种(包括大米、小麦、玉米等)的比价关系已经严重偏离正常水平,因此必然存在着向正常水平回归的动力和要求,且主要推动力量就是“种植替代”。

在种植成本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大豆价格的上涨幅度明显高于其他如小麦、大米和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上涨幅度,这将刺激种植者增加对大豆的种植面积,以此取代相对低收益作物的种植。在我国可耕地面积已经基本开发完毕的情况下(我国耕地总面积约1.2亿公顷,且受各种因素影响,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也就意味着稻谷或玉米会有相似程度的下降。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08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预计将达到950万公顷,较去年增加80万公顷,增幅达到9.2%,同时预计2008年的玉米种植面积为2740万公顷,比2007年减少了65万公顷,降幅为2.32%。可见,我国大豆对其他粮食作物的种植替代已经开始,并且以玉米等其他粮食作物价格上涨为方向的比价调整也将开始。

玉米价格仍将上涨

中国不可能在这轮全球粮食价格上涨中独善其身。在这一从国际到国内的传导链条上(见图2),生物燃料首先使玉米价格大幅上升,进而带动其他作物,包括大豆(大豆本身也是生物柴油的主要生产原料)的价格上升。国内大豆价格紧随国际价格,打破了国内粮食比价的稳定,最终会推动国内粮价的整体上升。那么,作为全球粮食风暴起点的玉米,还会继续上涨么?还会有多大的上涨空间呢?理论上,只要利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的成本低于石油提炼成本,就会促使生产者继续采用这一方法并扩大规模,直至玉米原料上涨至与石油相比不再具有明显优势时,才能对产能扩张有明显抑制效应。

简单估算,当前原油价格约为110美元/桶,1桶原油平均大概可以生产出2/3桶成品油(合28加仑,其中柴油与汽油的比例接近1:2),因为除了成品油之外,还有其他副产品,所以,以当前原油价格计算,生产2/3桶成品油中的原油成本约在90美元左右。如果用玉米为主要原料生产同样多的燃料乙醇(按玉米占原料的70%估算),需要消耗玉米235千克(约合9.2蒲式耳),近期美国玉米现货价格在5.6美元/蒲式耳左右,那么消耗玉米的成本在52美元左右,与90美元的原油成本相比仍然相差巨大。可见,即使假设原油价格保持不变,理论上当前国际玉米价格还可以有大约70%的上涨空间。

通胀压力逼近

粮食,乃民生之根本,其价格的持续上涨必将引起其他产品价格的敏感反应。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表明,今年第1季度,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水平(CPI)同比上升了8%,创近十年的新高。

分类看,在CPI子要素中,食品价格上涨了21%,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6.8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如果扣掉食品因素,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的其他项目才上涨了1.2%。而统计分析发现,在食品价格中,粮食价格的权重一般要占约1/3,因此,如果粮食价格加大上升幅度 ,其对整体物价水平和通胀的推动作用就可见一斑。

粮价引起了政府的强烈关注。今年1月15日,国家发改委宣布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针对成品粮及其制品、食用植物油、猪牛羊肉及其制品、牛奶、鸡蛋、液化石油气等六种民生商品进行管制,提价必须实现申请或备案。这种以行政手段控制价格的作用究竟有多大?行政控价能否抑制通胀?

以美国为例看价格管制效应。1971年受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的影响,美国的通胀情况开始迅速恶化,尼克松总统为了稳定经济(以及确保1972年大选)采取了价格管制措施,宣布将工资和一些生产资料价格冻结90天,由于短暂的表面有效和对这一措施的依赖,价格管制逐渐向更广泛的商品领域蔓延,最后直至包罗万象。当时,如果美国公司要调整价格,也必须先向政府相关部门申请,造成负责控制价格的美国国税局根本无法应对众多的公司涨价申请。美国生产企业要么采取变相规避价格管制(例如先出口再以进口形式买回),要么因亏损而降低或停止生产,最终导致1974年政府价格管制无法继续,而不得不放开管制,结果是通胀大爆发,通胀率达到12%。面对1974年的通胀恶化,美国最终还是以提高利率的紧缩手段进行了较为有效的暂时抑制。

可见,尽管政府采取了价格管制,通货膨胀还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为什么?因为在市场机制调节下,价格会调整供求至平衡点,而价格管制实质上是在抑制供给增加,刺激需求扩大,使供求缺口进一步激化。一旦政府为某些消费品制定了最高价,就必须进一步管制生产这些消费品的生产资料价格,这种管制也就越来越深入到生产过程中,直至对所有生产资料进行管制,包括工资。如果不限制工资上涨,就意味着需求将会扩大,管制也就没有了意义。

当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政府对食品、成品油、电力等重要消费品进行了价格管制,但却没有对生产这些产品的生产资料价格进行管制,当然其中也有政府无法进行单方面管制的因素(如进口石油)。与此同时,对于工资水平非但没有限制上涨,而且还在今年颁布的《新劳动法》中趋于提升。因此,需求在继续增长,越多越多的企业在申请提价。中国面临着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一般来说,在通货膨胀初期,通常经济也正在高速增长,此时政府和经济管理部门不愿意采取强力的紧缩政策抑制通胀,因为这样会打压经济增长,而一定的价格管制往往成为常用手段;但是,强劲的经济增长将进一步推动通胀恶化,直到通货膨胀发展到可能会严重影响经济秩序的时候,才迫使经济管理部门不得不采取强力的紧缩政策。因此,笔者认为,虽然当前央行对于加息操作十分谨慎,但是随着CPI继续出现超预期增长,通货膨胀不断恶化,最终会迫使央行重新回到连续加息的紧缩路径上来。

(作者为第一创业证券研究所研究员)

编辑:许倩xu.qian.1982@gmail.com

猜你喜欢

比价玉米价格管制
淘宝发布官方比价工具
新一轮收储制度改革对玉米价格及其波动影响的国内外比较分析
食品饮料和家用电器“比价”部分细分赛道或出现“戴维斯双击”
关于阻碍互联网车险比价平台发展的原因分析
环境管制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环境管制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管制会计理论在电网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小议中小企业物资采购询价、比价与议价
换个视角研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