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邦用人的两面性

2008-06-14

资治文摘 2008年6期
关键词:樊哙陈平萧何

张 勇

刘邦作为布衣天子,在秦末群雄逐鹿、风云变幻的时局中脱颖而出,最终一统天下,建立了名垂千古的大汉帝国。在这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中,刘邦作为一位天才的政治家,其在用人方面的两面性表现得淋漓尽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遐思。

其可取之处:

一是唯才是用,不拘小节。刘邦在用人方面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用人观大节,略小故,有能力者皆用之。这在对韩信、陈平二人的提拔使用上体现的最为明显。韩信曾受胯下之辱,陈平存在盗嫂风化问题,用今天的观点看,两人都属于有问题的人。但刘邦不予计较,看重韩信的“集结百万将士,战必胜,攻必取”的杰出军事才能和陈平的“奇计百出”的谋划能力,对二人委以重任。后来韩信助刘邦剿灭了项羽军团,陈平更是几次在危难中救了刘邦的性命。

二是纳谏如流,择善从之。刘邦作风民主,能够集思广益,择其善者而从之。这一点,和刚愎自用、自以为是的项羽截然不同。在霸上惊闻项羽要消灭自己后,千钧一发之际,刘邦听取了张良对形势、后果的分析后,毅然做出了赴鸿门宴的决定,最终有惊无险返回军中。戏亭分封后,刘邦对项羽把自己封到巴蜀极为愤怒,樊哙、周勃、萧何纷纷劝他不要轻举妄动,刘邦最终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刘邦不耻下问,乐于听取各种层面人的意见。布衣娄敬建议将都城迁回咸阳,凭险可守,遏制天下,刘邦欣然从之,并改咸阳名为“长安”。

三是聚揽人才,广纳英豪。刘邦深知人才互补性、复合性的重要意义,麾下人才济济,形成了“人才集中、分工负责”的局面。攻城掠地有韩信、曹参、樊哙等独当一面的将才;谋划方面有张良、陈平等人运筹帷幄;后勤方面有萧何、郦商等人安定后方;谈判方面则有郦食其、陆贾等言谈犀利的利嘴。正是有了方方面面人才的鼎力相助,刘邦最终才击败了项羽,建立了辉煌的大汉帝国。

其不可取之处:

一是任人唯亲,宗派主义至上。刘邦身上,有很强的小团体主义意识。他对以萧何、曹参为代表的沛丰系、荡郡系这些嫡系人马始终关爱有加,高看一眼。刘交、卢绾,一个是刘邦的兄弟,一个是刘邦幼时玩伴,自刘邦举事起,二人便和刘邦组成了最高决策层,决定一切大政方针,连张良亦不能入围。刘邦的国舅爷--- 吕雉的兄长吕泽和吕释之,封侯班次竟然排在周勃、灌婴等功勋卓著的骁将之前,可见在刘邦心里,还是自家人可信。

二是用人常疑,暗中牵制。刘邦作为集团最高首领,时刻担心大权旁落,担心下属沆瀣一气,疑人之心常有,故采取多种途径,提防、监视、制约下属。他看中韩信的军事才能,拜其为大将,位居诸将之上;但刘邦始终对其怀有戒备心理,暗中防范。他任用曹参为韩信的第一副手,长期密切监视韩信;同时将执行军法的大权交给了曹参,以其为盾步步防范韩信。刘邦对忠心耿耿的萧何也不放心,经常派人回汉中调查萧何,逼得萧何将萧氏宗族能打仗的人全部派往前线,以消除刘邦的疑心。刘邦晚年疑心病更重,竟然怀疑和自己“同县同邑同乡同里、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卢绾谋反,不惜兵戎相见,使其流亡匈奴多年。

三是屠戮功臣,毫不留情。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勾践开残杀功臣之先河,刘邦有过之而无不及。首当其冲的是燕王臧荼,公元前202年8月,刘邦借口温疥告发燕王,御驾亲征,两个月后,活捉臧荼。之后,刘邦和他那位心狠手辣的妻子吕雉一起精心谋划,诛韩信,斩彭越,杀英布,上演了大汉帝国血腥的一幕。当年的股肱之臣,一个个化做 冤魂野鬼,死于刘邦和吕雉的屠刀之下,除去了刘邦的心头之患。临死前由于担心刘氏皇权落于吕雉之手,下诏令陈平诛杀连襟樊哙,只是由于刘邦的驾崩和陈平的滑头,樊哙才侥幸捡回一命。

(摘自《廉政望》2008年第1期)

猜你喜欢

樊哙陈平萧何
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屠狗者樊哙:鸿门宴中最出彩的人物
萧何为何不愿当头
猛人樊哙
烟事
陈平过河
与敌人“坦诚相见”
好朋友就是相爱相杀
慧眼识陈平
萧何“自污”的政治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