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权意识觉醒,中国必将成现代海洋国家

2008-06-14倪乐雄

资治文摘 2008年6期
关键词:海权农耕海洋

倪乐雄

“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结构”是海洋国家的基本特征,也是引发海权的第一要素。只要人类同海洋发生关系,迟早会形成“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这种经济结构一旦形成,迟早要召唤强大的海权,无论古代、中世纪还是近现代,也无论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

形势呼唤中国观念转型

两次世界大战的经验都表明,海权对陆权具有绝对的优势,掌握制海权的一方可在世界范围调动各种资源来压垮坚持陆权战略的一方。海权能够凝聚分散的陆权势力从而形成合力,因而是陆权的“倍增器”,因此,获得强大海权的陆权帝国的影响力和寿命要远远超过没有海权的陆权帝国。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为何英国与德国在北非发生激烈争夺?因为德国一旦占领北非控制中东后,就会把英国本土同它的庞大殖民区域拦腰截断,英国就无法调动雄厚的海外力量投入战争。

中国正由传统内陆农耕国家演变成现代海洋国家,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

考察百年左右的历史,不难看出中国社会转型的清晰轨迹:即从传统农耕“内向型经济形态”向“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形态”的演变,由此带动了中国社会的文化、政治、军事、外交、法律、教育、道德、风俗等全面转型。尽管因国际和国内因素的影响,百年转型过程中出现过曲折和断裂,然而基本趋势未变,尤其至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结构与社会转型呈现加速趋势。时至今日,我国对国际能源及资源型商品的依赖程度持续增加。我国原油、铁矿砂、氧化铝、铜矿石等进口依存度已经高达40%~90%。随着中国日益快速融入国际经济体系,中国已有史以来第一次进入“依赖海洋通道的外向型经济”状态,中国正由传统内陆农耕国家演变成现代海洋国家,这是个不容置疑的事实,也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

因此,这次海权意识的觉醒与晚清“洋务运动”时的觉醒完全不同。那时的海权意识在思想上停留于器物层面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经济形态上以同近代海军不兼容的、极其脆弱的“内向型农耕经济”为基础,军事态势上仅仅为了防御来自海上的入侵。这次海权意识的觉醒则建立在经济结构发生质变、国家海上生命线凸显、国家安全越出主权范围以及社会全面转型的自觉认知基础上。在国防意识中,海权由陆权之盾变为陆权之矛。

海权建设的若干问题

中国海权战略的预设前提应该是“世界前景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在“国际协作”和“单打独斗”之间寻求平衡点。

中国海权战略的确立既受自身文明转型的影响,同时还受世界文明转型的影响。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逐渐深入、各种国际组织力量剧增、联合国权威不断增强,如果世界不可逆转地按这种趋势发展,那么人类文明将会产生质变。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将被抛弃,文明可能进入“永久和平”的境界。中国海权战略的规划最终取决于对世界文明的前景判断。例如,目前的和平是永久性质的,抑或是暂时的?是仍然处于自古以来的战争与和平周期循环中,还是摆脱了这种周期?显然,这两个问题都无法回答。我们只能承认这样一个基本事实:世界前景是不确定的。这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却正是中国未来海权战略的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中国社会的文明转型将使我们不得不从陆权走向海权,而世界文明转型的“不确定性”促使我们要考虑选择怎样的海权战略。因此中国海权战略的预设前提应该是“世界前景不确定性”,也就是说在“国际协作”和“单打独斗”之间寻求平衡点。

随着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海洋文明的转型,在同外部世界的交往过程中,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处理同主权之外却又涉及国家生存利益的地区的矛盾?如何使国防建设同主权之外却涉及国家生存的安全需要相适应?如何区分以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同维护国家正当海外权益而使用的正当军事威慑?如何坚持和平崛起的长远方针、避免近现代西方国家把崛起演变成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运动?远洋海军达到怎样的规模才能足以威慑对我海上生命线的威胁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探讨。

(摘自《环球时报》2008年1月15日)

猜你喜欢

海权农耕海洋
农耕感怀
农耕园里收获多
马汉海权论在我国百年翻译史初探
中国需要确立自己的海权意识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新海权时代
浅析国际法视角下“一带一路”中的法律问题
老圃作品
老圃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