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4册)指瑕

2008-06-06贾桂强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08年4期
关键词:后序雨潇潇教参

贾桂强

苏教版(2006年第3版)必修1-4册的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编校的问题虽不是很多,但仍有改进的必要。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细节。

一、“错字”、“误音”

(1)《教科书》必修一91页《像山那样思考》有这样一句:“在一秒钟之内,我们就把枪弹上了膛,过度的兴奋竟使我们无法描准。当我们的来复枪膛空了时,那只狼已经倒了下来,一只小狼拖着一条腿,进入到那无动于衷的静静的岩石中去。”

句中的“描准”当为“瞄准”。“描”有二义:①照底样画(多指用薄纸蒙在底样上画),如“描图”;②在原来颜色淡或需要改正的地方重复地涂抹,如“描红”。“瞄”把视力集中在一点上或注意看。联系文段的意思,是集中注意力去看,对准,故当用“瞄准”。

(2)《教科书》必修二145页《林黛玉进贾府》有这样一句:“大紫檀雕螭案上,设着三尺来高青绿古铜鼎,悬着待漏随朝墨龙大画,一边是金蜼彝,一边是玻璃。”

句中的“蜼”字课下注音为“wèi”,查《现代汉语词典》当为“wěi”。

原人教版语文(必修四)45页,“蜼”的注音为“wěi”,是正确的。

(3)《教科书》必修一76页《江南的冬景》有这样一句:“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对于句中的“槎桠”,课下注解⑥注曰:[桠杈(yāchà)]形容树枝歧出。

查《现代汉语词典》“桠杈”可写作“丫杈”。可见不能等同“槎桠”。再查“槎”,意为“木筏或同茬”。而“茬”有“茎或根”的意思。所以课文应注:⑥[槎桠(cháyā)]形容树枝歧出。

二、“错注”、“误译”

(1)《教科书》必修一77页《江南的冬景》有这样一句:“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吧?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课下注解②注曰[“暮雨潇潇江上村”]语出五代诗人李涉《井栏砂宿遇夜客》诗。

编者将诗人李涉当成“五代”时诗人非常可笑,因为作者郁达夫在文中已指出是“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难道是郁达夫记错了?随便查查《全唐书》、《新唐书》就有确论:李涉是“唐朝诗人”,非“五代诗人”。

(2)《教科书》必修四64页《锦瑟》课下注解13注曰:[五十弦]传说上古时代的瑟有五十根弦。《史记·封禅书》中记载天帝让素女弹奏五十弦瑟,其音悲不可禁,于是分其瑟为二十五弦。

“锦瑟”语出《汉书·郊祀志》:“泰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为二十五弦。於是塞南越,祷祠泰一、后土,始用乐舞。”查《辞源》(缩印,944页):“泰帝,指传说中的古帝名,即太昊伏羲氏,有的书上作‘大帝。”故课本注解的“天帝”应当作“泰帝”或“大帝”。

(3)《教参》必修二109页《阿房宫赋》,译文中有“蜀山秃顶,阿房矗起”和“妃嫔媵嫱,公主帝女,出了六国的宫殿,拉上辇车,来到了秦国”两句。

前一句中“秃顶”一词不雅;后一句中“帝女”不准确,战国时诸侯国还不能称为“帝”。“拉上辇车”,误译成这些六国王侯的女儿、孙女去拉辇车,应译为“乘辇车”。这两句可分别译作:

“蜀地的山光秃了,阿房宫出现了”和“六国王侯的宫妃,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

(4)《教参》必修三62页《指南录后序》,译文中有这样一段:“离开京口,带着匕首以防意外,几次想要自杀;经过元军兵舰停泊的地方十多里,被巡逻船只搜寻,几乎投江喂鱼而死;真州守将把我逐出城门外,彷徨无路,几乎死掉……靠了一条小船渡过惊涛骇浪,实在是没有办法,对于死本已置之度外了!”

“几自刭死”为什么翻作“几次想要自杀”?其实这个“几”与后面的“几从鱼腹死”、“几彷徨死”、“几落贼手死”、“几为巡徼所陵泊死”、“几陷死”等的“几”都是“几乎”的意思。

三、断错“句”、分错“行”

(1)《教科书》必修三106页《鸿门宴》中有这样一句:“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这一句中“何辞为”后面的句号应为问号,表反诘语气,应当更正过来。查《史记》1959年标点本、1963年标点本、1982年标点本皆为“何辞为?”

(2)《教参》必修三62页《指南录后序》,有这样一段译文:“我要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我要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我只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了。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仍要做个凶恶鬼去杀贼,这才是合乎义理的行为;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这也是合乎义理的行为。”

译文中“母亲不答应”后面的分号应为句号。另外,“我只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了”后面的句号应为逗号,这样才能理清本段的层次关系。因此此段译文应标点为:“我要向国君请罪,国君不答应;我要向母亲请罪,母亲不答应。我只能向祖先的坟墓请罪了,人活着不能拯救国难,死后仍要做个凶恶鬼去杀贼,这才是合乎义理的行为;依靠上天的神灵、祖宗的福泽,修整武备……这也是合乎义理的行为。”

(3)《教参》必修三《指南录后序》有以下几处分错行:

①37-38页,专题内容解析:“全文共8段,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第1-4段),叙述出使元营的经过及逃亡路上的种种磨难,抒发九死一生的感慨。……第二部分(第6-8段),说明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并从当时社会的君臣父子伦理来阐述自己报国的心志。”

“第一部分(第1-4段)”应当改为“第一部分(第1-5段)”,其中第5段,痛定思痛,借回顾九死一生的经历,抒发精忠报国的激情。

②54页,参考答案:“第4段痛定思痛,扣住一个‘死字概括九死一生的经历,表现出生之不易”和“第6段‘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从当时社会的君臣父子伦理角度阐述报国之志,论述为臣者为子者的人生选择”。

上述“第4段”对应的课本是“第5段”;“第6段”对应的课本是“第7段”,应当依照课本更改。

③62页,《指南录后序》有这样的译文:“不久,贾余庆等以祈请使的身份到元京大都去……正如古人所说:‘将有所作为啊!到了京口,得到机会逃奔到真州……最后到达永嘉。”

“译文”将第3段和第4段合在一起。“到了京口”这一段,应另起一段,才能对应课本的第4段。

四、原作“病句”,当校改

《教参》必修三57页《指南录后序》的相关资料及简介,选取了严迪昌《文天祥〈指南录〉》(南通《教学与研究》1979年第2期)的文章。其中“《指南录》有十一首《纪事》七绝,惊顽立懦地表现了‘英雄未肯死前休,风起云涌不自由。杀我混同江外去,岂无曹翰守幽州的视死如归和坚信抗敌事业后来有人的气概”这句是一病句,因为“惊顽立懦”不能修饰动词。

查考“惊顽立懦”的意思。《孟子·万章下》:“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这里的“顽”当指顽夫,即贪婪的人;“懦”当指懦夫,即贪生怕死的人。另外“惊”和“立”有使动用法。故“惊顽立懦”意思是“使贪婪的人惊醒,使贪生怕死的人立定志向”,不能作状语来修饰谓语。可修改为:“《指南录》有十一首《纪事》七绝,惊顽立懦。这些诗表现了‘英雄未肯死前休,风起云涌不自由。杀我混同江外去,岂无曹翰守幽州的视死如归和坚信抗敌事业后来有人的气概。”

[作者通联:浙江湖州二中]

猜你喜欢

后序雨潇潇教参
基于遍历求二叉树的程序设计与探讨
体育院校教参数据库的建设
长相思
春雨潇潇
神秘的教参
苏辙《诗集传》并非“不采《诗序》续申之辞”
语文教参使用与更新问题浅析
《指南录自序》真的不存在吗?
——兼与郑义广先生商榷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