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文学审美教育思想管窥
2008-06-06余光祥郑芬
余光祥 郑 芬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从事语文教育研究七十六年,教过小学、中学、大学,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在语文课程名称、语文学科性质、语文教学任务、语文教学目的、语文教学原则、语文教学步骤、语文教材、教法等方面独树一帜,形成了全面的语文教育理论。叶圣陶不仅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还进行文学创作,对文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审美功能具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本文着重论述叶圣陶先生语文教育论著中渗透的文学审美教育思想。
一、叶圣陶文学审美教育的目标
文学审美教育是以文学作品为依托,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为目的,以塑造学生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对于学生主体人格的形成与潜能的发挥,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学生的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叶圣陶非常重视文学审美教育。1941年叶圣陶就曾明确指出:“国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章的技能,这目标是非达到不可的,责任全在教师身上,而且所谓养成、培植、训练,不仅对一部分学生而言,必须个个学生都受到养成、培植、训练,才算达到了目标。”①由此可见,叶圣陶认为“培植欣赏文学的能力”是“国文教学悬着的明确目标”之一,这目标必须个个学生都要达到。他进一步强调,文学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了使人们“思想益正确而完善,情感益恳挚而缜密”,从而成为一个身心健康、人格完善、趣味高尚的人。叶圣陶指出:中学生要具有审美鉴赏的本领,因为“这岂但给你一点审美的兴趣,并将扩大你的眼光,充实你的经验,使你的思想情感、意志往更深更高的方向发展”。他进一步指出:“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他还在《中学国文学习法》一文中对文学阅读的审美意义作了阐述:“阅读不是没事做闲消遣,无非要从他人的经验中取得其正确无误的,于我们有用的,借以扩充我的知识,加多我的经验,增强我的能力。……好的文艺作品总含有一种人生见解和社会观察,这对于我们的立身处事有很大的关系。”
新课程改革也很重视学生的文学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要“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生要“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③。显而易见,这些提法与叶圣陶的文学教育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者通过语言文字塑造人物形象,营造喜怒哀乐的场景,表达对人生世态的观点和看法,赞美真善美,批评假丑恶。正如王尚文所说:“语文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心灵的活动。”文学作品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格教育的最好素材,有效的文学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提高、成长和发展。
二、叶圣陶文学审美教育的途径
叶圣陶指出,中学生应该具有文学审美鉴赏的本领,不仅会欣赏好的文学作品,还要会批评坏的文学作品。
因为好与坏是事物的两个方面,知道了什么是坏的文学作品,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好的文学作品,这样就掌握了进行文学欣赏的方法。如果我们读了一篇不好的文章,能一一指出它的毛病,等于读一篇好文章能一一领会它的好处。实际上我们日常所见到的往往都是有些毛病的文章,我们应该留意报纸、杂志、街头的标语,推敲这些日常所见的文字中,演练自己的鉴赏力。因此,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欣赏好的文学作品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教师如何培养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呢?叶圣陶认为,“欣赏文学的能力不是凭空培植”的,对此,他提出了具体的文学欣赏的途径。
(一)品味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文学鉴赏的依托,是文学审美之本。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文学教育,必须通过语言文字来认识美、鉴赏美、创造美。叶圣陶认为,教师应该遵循阅读教学“披文入情”的法则,引导学生咀嚼品读文学作品的语言。他主要提出了“语感训练”和“吟诵”这两种鉴赏文学语言的方式。
叶圣陶认为文字语言的训练,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对于语感,他有一个精当的解释,是“对于语言文字的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是“对于语言文字的灵敏的感觉”。他强调:“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这件事看来似乎浅近,但是是最基本的。基本弄不好,任何高妙的话都谈不到。”他也指出了不注重语感的后果:“鉴赏文艺的人,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来,结果将一无所得。” 他具体地指出了培养语感的方法:①要了解语言文字的意思,通常的办法是翻查字典辞典。②单靠翻查字典辞典,不能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真正丰富的了解力,才会有敏锐的感觉。③要求语感的敏锐,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还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④多读别人的作品,要养成反复诵读、潜心揣摩,以明达文义的习惯。毛泽东同志说过:“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④青少年读者对任何文学作品,只有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获得美感和受用,而真正理解的前提是认真。欣赏文学作品非认真不可,因为文学作品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者不可能直接站出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中,“倾向应当在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把它指点出来。”⑤因此,青少年学生只有认真阅读,才能把优秀文学作品中作者没有直接指点出来的情感、态度挖掘出来。
叶圣陶认为,吟诵是体味文学作品语言文字的一种好方法。他说,“诵读的工夫……使语言不期然近于完美”。他指出,吟诵的语调,有客观的规律:“语调有高低、强弱、缓急三类。文中的主眼,或前后彼此关联照应的词,发声要高一点。就一句来说,如意义未完的文句,命令或呼叫的文句,疑问或惊讶的文句,得前低后高。意义完足的文句,祈求或感激的文句,得前高后低。表示不平、热忱或确信的文句,句的尾部宜加强。表示庄重、满足的或优美的文句,句的中部宜加强。含有庄重、畏敬、谨慎、沉郁、悲哀、仁慈、疑惑等等情味的文句,须得缓读。含有快活、确信、愤怒、惊愕、恐怖、怨恨等等情味的文句,需得急读。”以上这些规律,合着文字所表达的意义与情感,最合于语言的自然。诵读,不仅能传出语言文字的情趣,还能畅发读者的感兴,使读者陶醉于优美的语言与意境之中。
总之,叶圣陶认为,进行文学鉴赏,要细心咀嚼语言文字:“若不能透彻的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是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更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的确,对于好的文学作品,我们应该认真地面对它的语言、享受它的语言、涵咏它的语言、体味它的语言。
(二)“驱遣我们的想象”
想象使人的思想能够凭借语言符号、凭借文字再造审美关照中的形象。叶圣陶对他所提倡的“驱遣我们的想象”作了具体的阐释。首先,他从作者的创作说起。他认为作者的创作,必然对于人生先有所见,先有所感。然后,他把这些所见所感进行具体的描写,想象的安排,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其次,就读者方面说。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或印在纸面的文字,但是,看到文字并不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但仅从字面是接触不到作者的所见所感的,要在想象中张开眼睛看,要驱遣我们的想象,接触作者的意境。因为“文艺作品往往不是倾筐倾箧地说的,说出来的只是一部分罢了,还有一部分所谓言外之意,弦外之音,没有说出来,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如果拘泥于有迹象的文字,而抛荒了言外之意,至多只能够鉴赏一半;有时候连一半也鉴赏不到,因为那没有说出来的一部分反而是极关重要的部分”。由此可知,对于文学鉴赏,读者不能仅仅停留于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必须借助想象,理解作者表层话语中所蕴含的意境、深层含义和思想感情。
在《文心·鉴赏座谈会》中,他也谈到了文学欣赏中的想象问题:“作者在作品中所描写的,有些是生活的经验,有些是想象所得。我们的生活经验与作者不同,不能一一从生活经验去领会作品,所靠的大半是想象。对于作者的想象的记录固然要用想象去领略,对于作者的生活经验的记录也只好用想象去领略。文章是无形的东西,只是白纸上的黑字,所以会感到悲欢,觉得人物如画者,全是想象的结果。作者把经验或想象的东西翻译在纸上,我们读者却要倒翻过去,把白纸上的黑字再依旧翻译为具体事物。这工作完全要靠想象来帮助。”⑥总之,他认为想象是达到文艺鉴赏目的的途径:“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够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
要驱遣我们的想象,就要训练想象力。想象力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能力,固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在内,但主要还是在后天的教育与环境熏陶之下,通过实践的锻炼而逐渐培养起来的。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诸种心理能力中,想象力仅开发利用了15%左右。想象力在阅读欣赏和写作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青少年时代又是培养想象力的黄金时代,所以广大学生一定要抓住时机,自觉训练,要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加强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想象力提高了,不但有利于阅读,欣赏和写作,也有利于在平时的生活中提出问题、分析事物、解决矛盾。
文学作品中具有很多的“不定点”和“意义空白”,构成了文学作品的多义性、模糊性和隐喻性等特点,这就需要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去补充,只有如此,才能发掘出文学作品深层的意蕴,使之成为“完整的作品”,从而完成整个审美过程。因此,读者应该“驱遣我们的想象”,把文字所勾勒的图画在头脑中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接触作者表达的意境,体会鉴赏的愉悦。
(三)“不妨听听别人的话”
叶圣陶指出,“鉴赏文艺,要和作者的心灵相契合,要通过作者的文字去认识世界,体会人生,当然要靠读者的努力,有时候也不妨听听别人的话”,“而别人有几句话搔着了痒处,我就从此得到了启发,好比推开一扇窗户,放眼看出去可以看见许多新鲜的事物。阅读文艺也应该阅读批评文章,理由就在这里”。
叶圣陶还恳切地教诲我们,选择文艺阅读文本,要注意其参考价值,否则,我们花费了时间和精力,“吸收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就会有限,起不到打开窗户开阔视野的作用。那么,什么样的文艺作品才有参考价值呢?他告诉我们:“文艺阅读者最需要看的是切切实实按照作品说话的那一种。作品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应该怎样看法,为什么;对于社会有什么影响,为什么。这样明白的说明,当然适用于作为参考了。”他又补充说:“虽然不是所有的批评文章都有价值,但是看看它们,就像同许多朋友一起在那里鉴赏文艺一样,比较独个儿去摸索要多得到一点切磋琢磨的益处和触类旁通的机会。”所以,“听听别人的话”,无论多大程度上,对于鉴赏文艺都有益处。“不妨听听别人的话”,是叶圣陶给文艺鉴赏者的诚恳建议,也是给我们语文老师的殷切忠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切磋交流、互相学习的机会,学生借鉴别人的经验,有助于加深自己的体会,对提高文学审美、鉴赏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三、叶圣陶文学审美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以及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学生的人格塑造和全面发展中,具有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和桥梁。我们的语文教育要做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就不能忽视审美教育。
但是,由于商业文化、娱乐文化、大众文化等的影响,当前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不喜爱阅读经典作品,而是凭着自己的惰性,盲目沉迷于怪诞离奇的武侠小说、低级庸俗的言情小说和凶杀暴力的浅俗作品之中。他们缺乏文学审美的意识,把阅读低俗的文字视为时尚,把阅读经典的作品视为落伍。针对以上现象,叶圣陶先生早年曾指出,对于好的文学作品,要一回一回认真地读,但是对另外有一类也被称为文艺的东西可要留意甄别和舍弃。比如,为报仇而求仙访道,修习剑术,说什么练成之后只要口中振振有辞,剑头就会发出白光,随心所欲地取冤家的人头于数十里之外等等。叶圣陶说:“现在有一些青少年很喜欢阅读这一类东西,如果阅读时动一动天君(“天君”即“脑筋”),就觉察这只是因袭的浮浅的幻想,这中间没有真切的人生经验,没有高尚的思想、情感、意志作为骨子,说它是一派胡言,也不算过分。这样一想,就不再认为这一类东西是文艺,不再觉得这一类东西有什么趣味,读了一回,就大呼上当不止,谁高兴再去上第二回当呢?”
文学审美教育是一种人文精神的疗治和补缺,它可以提升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能力,自觉抵制和消除各种精神污染,主动接受和吸收种种高洁优美的“营养”,使他们成为内心世界丰富而高尚的人。文学审美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教育学生了解“人心世相”。“人心”,是作品中人物灵魂深处的精神蕴涵,即通过语言所反映的对人物的表面相貌与具体行为的认知,要引导学生把握、洞察其所反映的人的灵魂之内涵,即人文精神。“世相”,即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的生活及其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折射出来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真正发现人类生活的光明面与黑暗面,由此从正反两方面获得应有的启迪,以抵制和抵消当前社会上浅俗和低级的作品对学生的影响和侵蚀,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进一步激励学生认识丑恶不良现象。
因此,给学生以正确的文学阅读和文学审美鉴赏的指导,是我们语文老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项紧迫任务。叶圣陶先生在文学审美教育方面的精湛论述,值得我们语文老师领悟与借鉴。
注释:
①《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说明:文中引文,没特别说明出处的,均出自此书。)
②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④《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⑤转引自徐龙年《论叶圣陶的语文教育审美观》,《学术交流》2003年第8期。
⑥叶圣陶、夏丏尊:《文心》,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版。
[作者通联:余光祥,湖北嘉鱼县陆溪中学;郑芬,武汉市第二十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