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动者的周对芯子
2008-05-15马春晓
马春晓
素有“天下第一村”之称的周村,位于山东省东部,是山东省淄博市辖区之一。周村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属齐国於陵邑,自古商业发达,曾被誉为“金周村”、“旱码头”,并且是有名的“丝绸之乡”。而其民间杂耍一一周村芯子更是一张美轮美奂的城市名片。
明清时代,周村以大街、丝市街为首的商业街市纵横交错,分布完整,中国各地乃至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客商纷纷来此进行贸易,并带来了文化交流和发展。伴随着商业的兴旺和文化事业的兴起,周村这个当时小有名气的商品集散地很快就以“旱码头”的美誉传遍大江南北,各类宗教寺庙也应运而生,而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如玉皇阁、天后宫、千佛阁、北极阁、准提庵、魁星阁、关帝庙等。
而各种宗教都有不同的祭祀形式,庙会扮玩便成为各类宗教的主要祭祀活动,由于观者众多,个高的能够尽情观赏,个矮的、老人及小孩只能远远的站着,无法观看。为解决这一问题,聪明的周村人从高跷得到启发,特别是一些丝绸老字号,依靠周村发达的纺织技术,独创了周村芯子,并把芯子这一独特的民间表演形式从庙会搬到了元宵节来表演,借助芯子展示丝绸、宣传生意,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成为周村元宵节扮玩的一大特色。
关于周村芯子,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泰山奶奶即碧霞元君是周村长山人,三月十五是她的生日。每年从三月三周村人就开始张罗着迎泰山奶奶回娘家,公推几个老成持重的人,背上泰山奶奶的面轴,快马加鞭,直奔向泰山,请了神灵后返至淄川地界,即有一人先行奔回周村报信,准备接驾,自此日开始,至三月十五泰山奶奶生日,周村便开始一年一度精彩的社火祭祀表演。龙灯、狮子、竹马、旱船等应有尽有,老百姓想着点子活跃节日气氛,聪明的周村人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依靠周村发达的织机技术,创造了别具一格的周村芯子。
芯子类似民间的抬轿,往往根据规模及剧情需要在底座四周彩饰了亭台楼阁、石桥彩虹、花卉等道具,踩芯子的大多是孩童,他们高悬空中,看不出有立脚之处。其实这是靠底座中通出的那根叫芯子的坚固铁棍支撑的,铁棍也被装扮成树枝,花束或其它道具,使人看不出来,抬轿上面有高七八寸,宽五寸的小平台,芯子伸出平台之上。最上端,为演员们打制了一对脚踩的铁耳,上端在齐腰的地方,打制了一个T形铁腰卡。高耸空中的芯子上,一个凤冠霞帔、挥舞着长长的水袖的嫦娥高悬空中,最妙的是长裙下露出的两只脚,这就是所谓的三寸金莲吧,一只踩在一只精致的酒壶上,另一只则向后轻轻跷起,女孩的腋下及腰部被丫字形的钢叉护杆撑起,以确保安全,芯子抬起后护杆才被拿开。底座上是一个穿着精美的戏服的男孩,脚上穿着那种厚底的京剧中常见的靴,一出精彩的“嫦娥奔月”便要出演了。吴刚单手托着嫦娥,中间仅用极其脆弱的瓷质酒壶连接,嫦娥单脚站立,另外一只脚跷起,轻俏稳妥。
踩芯子的孩子们扮演的大多是古典文学作品中的知名人物。有脚踩风火轮的哪吒、有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有肩挑花篮正向人间撤花的天女——小孩子们个个被打扮得有模有样,他们或站或坐或悬空于这些支柱上,彩服则巧妙地将支柱遮掩起来,这些戏装孩童便有亭亭玉立之感。
芯子底座是空的,里面排列堆放着大小不等的石头,以保持芯子平衡,压箱石头的位置和多少,对整台芯子的平衡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看似轻巧的芯子其实重得很。一台大芯子所要出动的人员很多,16个抬芯子的,外加16个换班,1个吹哨子的,4个拿护杆的,5个锣鼓班子,2个推幡的,4个扯幡的,3个推招子的。芯子的大底盘往往都由彪形大汉抬着,他们背负重担、步调一致悠着向前走。高高在上的小表演家们则随着芯子的悠动而前后颤动,两个上肢不时的舞动一些符合自己所表演人物性格的动作。他们的双下肢被牢牢的捆绑住,不得动弹。
担任“踩芯子”的孩童一般5至11岁,是全乡全村精心挑选出来的,既要扮相俊秀,又要体形轻巧,还得有点一站一坐几个小时的吃苦耐劳精神。上芯子前不给水喝,饿了就吃奶糖和鸡蛋,踩芯子虽然是一件苦差使,但周村的小孩最大的梦想就是踩一回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