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蔡哭灵专业户

2008-04-29

农家参谋 2008年5期
关键词:曲剧事主戏班

边哭边唱哭灵女

鼠年春节前一周,河南省上蔡县一户村民为故去的老人举行送葬仪式。伴着响器班子(即乐队)的笛、笙等吹奏的曲剧调子,一位30多岁,头戴白布挽成大花(当地一种孝饰)的女子,眼望灵堂上摆放的老人遗像,一会儿跪一会儿站,用曲剧唱腔,呜呜咽咽,咿咿呀呀,边唱边哭边咏边叹边劝世。之前,她还用曲剧唱腔唱了老人艰苦的一生,死者家人和围观者或垂泪或肃然

可是,这位女子却和举办葬礼的这家人没有任何亲朋关系,女子是这家人花钱请来专门哭灵的。该女子叫贾让,是当地有名的“哭灵专业户”。当记者在春节前踏雪到当地寻访她的时候,随便问了一位老乡就找到了她的家。这位老乡还说,当地办丧事有请人哭灵的风俗,当然,也不是每家都必须请,这也要根据家庭经济情况。

当贾让领了自己的300元“出场费”后,老乡中有人嘀咕:“挣钱真麻利。”随即有人白了他一眼:“你以为人家容易啊?短的要哭三四十分钟,长的要哭一个多小时……”

最近,故去的老人比较多,贾让忙坏了,有时一天要哭两三场,连嗓子都哑了。谈话中,又有人打她的手机,只听她回道:“不中呀,嗓子累坏啦,想歇一天,对不住了……”

她为谋生去卖哭

贾让出生于1972年,上小学五年级时,到附近村子一个戏班学唱戏。到了1987年的时候,贾让的表演已趋成熟,在当地小有名气。1988年,由于戏班内部出现了一些问题解散了,贾让回到了家里。两年后,19岁的贾让与邻村的一个叫白兴功的小伙子组成了家庭。

几间简陋的草房、年岁已高的婆婆、常年体弱多病的公公,外加1万元的外债,这就是贾让婚后家庭的状况。贾让动员丈夫外出打工,自己忙家里、家外,田间、地头……

1991年年初,师姐邀她加入重建的专门为农村红白喜事助兴的小戏班。复出的第一次演出是在一户办喜事的人家,甜美的嗓音、精彩风趣的表演打动了在场的人.原准备只给100元的事主,破例又增加了100元,戏班每人得了40元。看到自己可以挣钱了,还能继续给婆婆看病,只要别人请她,贾让就格外卖力。之后,贾让一唱成名,成了方圆数十里妇孺皆知的“腕儿”。

1993年年底的一天,当地一户人家要办丧事,去世的是个老太太,不巧的是,老太太去世前她女儿因病重住院。事主想在附近的几个戏班里找一个为老太太哭灵的人,出价从100元升到了300元,仍没人愿意。

300元!足够婆婆七八天的药费了。贾让动心了:“我哭!”

既是哭灵,就得披麻戴孝。当她按照当地风俗穿戴好衣服跪在老太太灵前时,忽然想到了自己家,越想越伤感,越想越自责,贾让再也止不住泪水,放声痛哭起来。哭到伤心处,贾让甚至捶胸顿足,感同身受。一个小时后,双眼红肿的贾让发现,老人的亲友无不泪水盈盈。颇受感动的事主又额外增加了100元哭灵费。

那是她第一次哭灵。

寓教于哭感动人

村民们告诉记者,消息传开后。各种闲言碎语也接踵而来。有人说她不知廉耻,连给死人披麻戴孝当女儿也愿意;有人说,自己的父母都活着却去给人家哭灵,真是穷疯了……

在那之后的两个多月里,贾让又顶着压力接连为9位去世的老人哭灵,收入近2000元。

1996年,就在家里条件逐渐改善时,婆婆公公先后去世。

后来,周边村子又出现了几个哭灵户。贾让就想出哭唱结合的方式,唱出逝者的苦难经历,应该比其他人更有竞争力。于是,她在哭灵前向事主了解逝者的生平,自己编好唱词,用曲剧唱腔边哭边唱,果然名声大振,南阳、周口也有人邀请她。赶上活多的时候,一个月最多竟哭了将近40场。到1999年,她还清了全部外债,配上了手机,家里安上了电话,配置了摩托车。

2003年11月,有4辆摩托车、3部联系手机的7个人的“贾让哭灵班”成立,丈夫也在班子里吹唢呐。“但作为职业,一般人根本受不了,嘲笑、委屈……”讲到这里,贾让流泪了。

她说,哭灵其实就是一种祭奠仪式,表达孝心的民俗。有人说这是搞封建迷信,她不赞同。“我把孝敬父母编进了唱词?我带着孝子们哭,领着不孝的人反思,我哭得让没时间孝敬老人的人惭愧。”

猜你喜欢

曲剧事主戏班
浅析河南曲剧的现实生存问题
大型河南曲剧现代戏《丹水颂》唱腔特色分析
功德林寺戏班:寺院文化对觉木隆派的特殊重塑
云南壮剧的几种组织形式
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移民音乐的民间存在形式研究
三男女涉勒索禁錮就逮
港男賭敗搶80萬籌碼被捕
陈炎鑫:舞台上为梦前行的“曲剧新秀”
河南汝州曲剧进校园的思考与实践
从社会组织的视角看云南壮剧民间戏班的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