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教者以德为先
2008-04-24李自津
李自津
战国初,宋国的庄子隐避于穷街陋巷聚徒讲学。一天,他开讲天道人为的关系,弟子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房前屋后,门里门外坐满了学生。
正当庄子口若悬河讲得一发不可收时,有一位叫迷德的弟子问道:“先生,你说的天道人为的关系,我还没听懂,能否再给我说一遍呢?”庄子有些生气地说:“你是不是打瞌睡了,不然我讲得很仔细了,你怎么没听懂呢?下次再这样就要打手板了。我再讲一遍你听好。”庄子继续讲述天道与人为的关系。他说:“任凭事物循性变化,不加外天干扰,就是天,也就是道,是广阔无边的,是不分内外的,也是没有薄厚的。我们的祖师老子不是有一段教导吗?谁能说一说?”弟子物化站起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高兴地说:“对了,下面我再讲讲什么叫仁德……”当庄子头头是道地讲解时,一名叫德富的弟子又打断他的话:“凡是能包容万事而心量广大无边的人,他们就会自如无碍地与事物运动变化而为一,就是最高的仁德。对吗?”庄子正讲得神采飞扬,被这突如其来的一问所打断,心里不太高兴。但他又一想,这也许就是我所讲的顺从天道自然呢!不然他怎么理解得这样深刻呢?
于是庄子微笑着说:“你说得很对!我为有你这样一位聪明的学生而十分高兴!”德富受到庄子的表扬后,又大胆地提出新的问题。庄子没有责难他,认真地一一解答。
之后,又有一位叫寻根的学生提出问题。他的问题很有代表性,庄子赞许地点点头说:“你提的问题好极了。我就接着来讲它的作用……”众弟子听了庄子的讲解,十分佩服老师的学问,坐在院子里久久不愿离去。
这堂课生动地体现了庄子哲学思想的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庄子精湛的教育艺术和高尚的师德修养。
讲学一开始,针对迷德这样的“调皮”的学生,庄子不仅严肃地批评了他不注意听讲的错误,还不厌其烦地又讲了一遍。庄子这种“诲人不倦”的师德修养,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授,而且从思想上对弟子也起了教育和感化的作用。
当他讲得兴趣盎然时,又被德富和寻根的提问接二连三地打断,庄子十分不快,但他还是克制住情感冲动,不仅没有批评他俩,而且予以鼓励和肯定,体现了庄子为师者的博大胸襟和“处变不惊”的教育机智。
在讲学的过程中,庄子没有刻意地追求操作程序或教法,教与学的双方完全是一種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心灵的碰撞和情感的交流,他始终以一颗宽厚仁和的心境来对待不同的学生。
透过庄子的这堂课,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代贤哲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善教者以德为先”的精神内涵。这不正是今天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见贤思齐而且必须具备的职业修养吗?
尤其是他那种“以人为本,因势利导”的教育艺术,对今人仍有“拨云见日”的启迪。
(作者单位系内蒙古敖汉旗古鲁板蒿中心学校)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战国时代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称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庄子的文章,想象力很强,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对后世文学语言有很大影响。著作有《庄子》,亦称《南华经》,道家经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