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内涵发展构建和谐教育
2008-04-24谭炳法
谭炳法
浙江省桐乡市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其明显的阶段性。以1983年《人民日报》载文批评“茅盾故乡文盲多”为转折点,桐乡教育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下,用25年时间,基本完成了学校布局调整和学校标准化建设任务,实行了“以市为主”的财政经费保障机制,实现了普及15年基础教育的目标。随着教育事业发展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桐乡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桐乡教育的发展重点实现三大转变,即从数量的扩张转变到质量的提升,从硬件的完善转变到队伍的优化,从教育的均衡、快速发展转变到教育的优质、和谐发展。总之,是把教育发展重点转移到内涵提升上,加强队伍建设,重视质量管理,建设和谐校园,提升桐乡教育的发展水平,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回顾桐乡教育的发展历程,令人感慨。
上世纪80年代起,为了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筹措发展经费,一直是我们的工作重点。进入90年代,学校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学校正常的运转需通过收取杂费、代管费来维持,教师待遇的提高需通过收取借读费、创办校办企业等途径来解决。特别是农村学校,每一笔学校建设经费和维修经费、每个月的教师工资和奖金,都要校长向乡镇领导努力争取。因此,校长的主要精力是放在筹措经费上。
2000年开始,我们全面完成了校办企业转制任务,禁止学校向学生家长收取学校建设集资款及农村教育费附加,学校不必再为乱摊派、乱收费背黑锅。2005年,我们全面推行阳光收费政策,停止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择校生收费。2006年,我们全面实施“以市为主”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以市级财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义务教育招生实现了零择校。2007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停止收取代办费。2008年,免除义务教育阶段课本费、作业本费,义务教育真正实现了免收费。2006年、2007年、2008年,我市财政年度预算教育经费分别为33561万元、41926万元、55549万元,占当年财政总预算的25.96%、30.24%、33.23%。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公用经费标准统一,在职及离退休教师工资及福利待遇标准统一,全额由市级财政根据年度预算核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统一规划,经费由财政全额保障,学校维修和设备添置经费也由财政统一安排,高中段学校的“三限生”比例、收费标准严格执行上级有关政策,实行阳光操作。
如今,我市教育事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基础已经奠定,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机制已经建立。我们再也不必为经费犯愁,校长也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筹措经费,校长完全有可能也应该将主要精力转移到教师队伍管理、教育质量提升、和谐校园创建上来。一句话,事业发展的新阶段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内涵发展,更加关注质量提升,把它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更加关注教师队伍管理。
从普及小学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们用了10年时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用了不到10年时间。高中普及率从上世纪末不到40%上升为2007年的96.8%。快速的事业扩张,带来的是教师队伍的迅速扩大和队伍素质的亟待提高。
前几年,学校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学校建设,是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重点。而教师队伍的迅速扩大及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带来了学校人员经费的快速增长。与公务员相比较,教师待遇仍偏低,而教师承担的工作压力却很大。2006年,我市在职公办教师辞职自谋职业人员28人,调往外机关及其他事业单位51人;2007年辞职自谋职业33人,调往机关或事业单位34人。教师外流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压力大但待遇不高。因此,在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依法保障并达到法定增长的同时,我们必须改变投入结构,将教育经费投入的重点逐步转移到提高教师待遇上来。
值得注意的是,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教育事业规模的扩大,教师队伍迅速扩张,但教师队伍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层层拔高来实现的。普及小学教育时,主要从初中毕业生和高中毕业生中选拔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普及初中教育时,所缺初中教师主要从小学教师中选拔;而普及高中教育时,所缺高中教师又是从初中教师中选拔,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多数是从文化课教师改行过来的。这些教师通过函授、自考等途径,大多数人的学历达标了,高一层次学历也较多,但他们的专业素养不适应新课程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的综合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这些年来,教师培训虽得到重视,但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培训和培养的质量。以2007年为例,包括市级专项经费和学校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在内,全市用于教师培训的经费不足教育经费总支出的2%,同时校本培训工作也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校本培训缺乏深入研究和有效指导,有的学校连教研活动也开展不起来。
新的形势对教师队伍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样,学校领导就不能禁止教师投资股市或其他产业;市场经济的日趋成熟和信息量的增加,使学校教师不可能远离经济和社交活动。如何让教师专心于教书育人的事业,减少市场经济大潮对教师队伍的冲击,如何依法处理日趋增多的教师跳槽和辞职现象,成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难以回避的问题。社会收入差距的拉大和公务员考试热,使得社会和学生家长对应试能力培养更为重视,家教辅导和培训学校市场需求的扩大,对在职教师是一种诱惑。如何让教师潜心于教书育人,成为我们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课题,需要动脑筋加以研究和解决。
社会的进步和民主化的推进往往是从学校开始的,教师对民主的诉求越来越迫切,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参与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教育管理工作拥有新理念、新思路和新方法。学校管理者必须加强学习和培训,适应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
二、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更加关注教育质量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令人瞩目。素质教育提出十几年,但层层选拔的应试教育的格局始终未改变。教师一直在为培养适应高一级学校的学生而教,学生也一直在为接受高一级学校的选拔而学。因此,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体质、重死记硬背轻能力培养、重考证考级轻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等现象依旧存在,致使教师、学生和家長仍看重分数。教育行政部门非但没为此减压,反而通过办“重点学校”、“示范学校”方式,诱导学生和家长择校,使学生提前进入选拔竞争,加剧了应试教育。如今,各类教育的普及使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发生了变化,以选拔培养为特征的精英教育,已被以提高人的素质为主要目的的大众化教育所替代。这要求我们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全面提升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质量。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完成这一任务,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深化教育改革,克服和纠正应试教育、选拔教育,办好每一所学校,面向每一个学生。党的十七大还进一步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实现教育公平,就要努力促进各类学校的均衡发展。在已形成一批“重点学校”和“示范学校”的情况下,推进教育公平,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这就要关注相对弱势学校的校舍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按标准化要求全面完成学校改造,通过开展城乡结对、实施城乡教师交流等措施,促进薄弱学校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只有做到了高质量的均衡发展,才能实现教育公平,真正实现“无须择校”的理想。
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不同的发展潜能。面向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绝不是按照同一标准实施教育,绝不是要求所有学生达到同一目标,而是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潜能,因材施教,为每一位学生设计最佳的发展路径,提供适合学生个体的发展机会。而要实现面向全体的素质教育,让每一个学生根据自身发展潜能得到发展,需要教师更新观念,改革方法,在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方式等方面,实施全面的改革。
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取决于学校所培养的普通劳动者的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各类优秀劳动者,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经过近几年的调整,我市已经形成了布局比较合理、特色比较鲜明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但从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看,职业教育必须继续优化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培养适应企业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员工。
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必须通过推进素质教育来实现。信息化的社会让学生有条件接受海量的信息,为学生提早接触社会、培养实际能力提供了机会。但现代学生的情况比过去复杂,德育工作所面临的任务很重。我们要花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和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三、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和谐校园建设。
和谐校园的明显特征是:办学行为规范有序,学校管理民主科学,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弱势人群普遍受惠。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第一,坚持依法治校。社会的进步,依法治国策略的实行,对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透明度、参与性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义务教育招生政策和学区的划分、高中学校招生政策的制定、学校后勤管理等方面,群众不仅有知情权,还有决策参与权。因此,听证会、新闻发布会等新的手段将在教育领域逐步推广。在学校管理工作中,家长不满足于校方在会上的说教,要求与管理者平等对话。随着法制意识的深入人心,群众将会更多地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对教育行政的异议、学生权益的维护、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关系的处理等方面,会更多地诉诸法律。这要求教育者特别是教育行政管理者,要加强法律法规知识特别是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处理学校的日常事务。
第二,规范办学行为。随着“零择校”的实现和免费义务教育的实施,各类学校在规范办学行为方面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教育系统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行为。这些行为容易引发群众对教育的不满意,教育的发展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并着力解决这些不规范的做法。义务教育阶段在免除学杂费和课本费后,在教辅材料的购买、学生保险的投保、课外读物的征订、课外活动的组织等方面,必须规范操作,充分尊重学生和家长的选择。普高学校目前还存在着公费生和“三限生”并存的现象,也容易引起群众的不满。在学校双休日选修全面取消但家长需求日趋旺盛的新形势下,要重点规范那些以中小学生为招生对象的社会培训机构,严格控制在职教师搞有偿家教或参与有偿培训办班等行为。
第三,倡导人文关怀。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要大力倡导人文关怀。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正直诚信、民主团结、廉洁自律的学校领导班子。进一步增强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建立健全沟通交流机制,搭建教职工情感沟通、意见交换的平台,提高学校民主管理的水平。要积极为师生办实事、办好事。大力倡导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体现人性关怀,实施人性化管理。要学会欣赏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坚决杜绝讽刺挖苦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等现象的发生。创造条件改进师生的工作和学习条件,把握师生成长发展的需要,让教师享受职业的尊严与自信,让学生获得求知的幸福与快乐。
第四,关爱弱势群体。党的十七大提出:“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目前,我市贫困生助学任务十分艰巨。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就读幼儿园、高中和大学,无疑是一笔沉重的经济负担。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权。这就需要政府继续加大改革力度,继续加大教育投入,出台惠及各类教育对象(包括非义务教育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比较公平的教育政策。要更加关注弱势群体,关注特困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状态,通过公共财政资助、社会各界捐赠等办法,扶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关注新居民子女的教育,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接收符合政策要求的新居民子女入学;加强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和扶持,使辖区内的每一所学校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和乐园。
总之,在过去的发展階段,桐乡教育事业已经基本完成了以校舍建设和普及15年基础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外延扩张任务。但是,面对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我们必须按照党中央提出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要求,继续发扬勇于创新、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教育质量,大力推进和谐校园建设,为促进我市基础教育的内涵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