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贷危机影响了谁?
2008-04-19李稻葵
李稻葵
次贷危机的爆发,使全球都受到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美国作为最直接的受害者,其经济将会受到何种影响?在这次危机中,最大的受害者会是谁?中国在其中又将获得什么样的机遇?
美国经济进入低增长期
美国是非常幸运的,在次贷危机来临之际,有一个强大的团队坐镇美国经济。其中,财政部长鲍尔森是华尔街的精英、高盛的前一把手,美联储主席伯南克具有相当深厚的经济学功底和敏锐的经济学洞察力。他们一个代表华尔街,一个则对美国经济很了解。这两位重要级人物组成了美国“梦之队”。
在次贷危机之初,“梦之队”对美国经济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实施了非常及时的措施,比如,给金融界注资、大幅降低利息率以及在国会要求减税等。如此行动,正是因为他们深深懂得,次贷危机本身并不严重,关键在于传导机制。这些经济学家们对金融危机传播的机制有着深刻的认识,汲取上世纪美国经济大萧条的经验教训,是他们的必修课。大萧条期间,美联储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即在金融危机期间没有放松银根。因此,这一次面对次贷危机,美国“梦之队”能够及时制定出如此准确而到位的政策,相信美国大选之后也不会改变这个政策。
由此可以判断,美国经济不大可能由于次贷危机的影响而进入一个大规模或者长期的严重衰退。但是过去十几年以来,美国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消费扩张,而次贷危机的爆发改变这一经济增长的机制,消费信用难以扩张。因此,尽管美国经济严重衰退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会进入一个中长期的低增长期,即2%以下的增长,这种状态可能会持续7、8年。
谁是最大的受害者?
次贷危机虽然源自美国,但最大的受害者恐怕不是美国。次贷危机的一个重大影响,就是使得西方主流金融机构重新评估金融风险,给金融风险定价。以前,它们的金融风险定价过低,甚至于出现了负价格。现在情况发生变化,必须重新审视——以前投资的金融资产风险是否过高?于是,在风险重新定价的过程中,必然要拨出一部分钱重新充实资本。在这个过程中,受害者将是一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因为这些国家在过去几年里吸收了大量来自于发达国家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在一部分国家看来风险是很高的,而这些风险以前并没有被金融机构认真的分析。
那么,哪些新兴市场国家最容易受害呢?我认为,可能有三组国家最容易受害。第一组国家是波罗的海的三个国家。这些国家过去几年之内吸引了大量外资,而与此同时,他们的宏观经济数字却很难看,外贸赤字高达GDP的20%以上,实际汇率又升值,通货膨胀率还很高,而且还实行了实际上的联系汇率制度。这些国家可能成为第一轮被发达国家金融机构所撤资的国家。第二组国家可能是中欧的三个国家,即匈牙利、波兰、捷克。这些国家也大量吸引了外资,本国实际汇率升值,出口出现了逆差,股市价格高涨,有泡沫经济。第三组国家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印度长期财政赤字,而且贸易是逆差,股票市场50%以上的资金来自于海外,同时实际汇率升值。一旦国外撤资,对印度经济的影响可能会超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而且,印度实际基础设施、劳动力素质等资源与中国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这一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将成为这一轮次贷危机最大的受害者。
中国的机会来了
对于中国而言,可以说次贷危机带来了重大战略机遇,这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次贷危机使得西方一些主流金融机构对资本的需求高涨。以往,他们对来自于中国的主权财富投资保持高度的政治警惕性。现在,他们已经饥不择食,反过来游说主权财富基金进入。那么,中国应该利用本身拥有的大量外汇储备,抓住这一大好机会,入主华尔街。
这种做法的原因在于,西方的金融机构在西方政治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美国财政部部长连续好几届都是华尔街巨子。而且,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西方的金融机构对于一些新兴崛起国家的崛起过程,总会产生一些破坏性的冲击,例如亚洲金融危机,日本金融泡沫的破裂等。如果中国能够有相当一部分资金入主华尔街,或者投资于主流金融机构,至少我们可以获得知情权。甚至于我们还可以派出我们的管理人员进入他们的董事会,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对他们有一定的控制权,可以减少他们对中国经济开放过程中的负面作用。因此,短期内中国应该不计投资成本,以控制权为目标去运作。
另一方面,如果说美国经济将进入长期低增速增长的话,那么中国经济几乎是百分之百将成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增长来源地。目前,中国经济规模大概接近美国的1/5。如果美国经济的增长率低于2%,而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很明显,中国就是一个全世界最大经济增长的来源地,或者说是推动力。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人口的结构、消费结构升级等方面,都显示出巨大的增长潜力。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机遇,相信中国跟美国经济的软脱钩完全能够实现。换言之,在未来几年内,美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而中国仍然能够保持10%左右的增长率,该格局一旦形成,中国经济的影响力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编辑:邱玉琴omnicourag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