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路途漫长
2008-04-19诸建芳陈济军刘可
诸建芳 陈济军 刘 可
短期冲击和趋势性上升导致CPI再创新高
2008年2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8.7%,比1月份的7.1%高出1.6个百分点,创出了1997年以来CPI涨幅新高,延续了2007年中期开始的物价上涨趋势。
分析其促发因素,部分原因是由于严重的冰雪灾害,其对CPI的影响至少在1个百分点;同时剔除短期因素,CPI仍保持上升趋势,分类指数大多呈上涨态势,食品、居住、医疗保健类价格上涨显著。
全面通胀的预期正在食品价格高涨的带动下形成,价格调控处于关键时期,宏观调控部门对2008年物价形势趋于严峻的情况已有预期,出台了大量价格调控、管制措施。行政干预价格、推迟要素价格重估等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削低价格上涨峰值。
CPI前高后低
上半年将维持高位
由于翘尾因素的影响、雪灾对肉类、食用油价格的影响,以及通胀预期加强等因素的影响,2008年全年物价上涨压力较大,CPI走势将呈现前高后低,上半年CPI将持续现在高位。预计,2008年全年CPI上涨5.0%—5.9%。
要做好中期通胀准备
加入WTO之初,中国几乎以无限供给的低廉质优劳动力、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巩固和强化了在全球经济分工中“世界工厂”的地位,拉动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也逐渐有所改善。
但是,相应地是劳动力价格的低估非常严重。工资收入在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与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相比,增加要少得多。多年累积下来,造成劳动力价格的严重低估,从中长期看,劳动力价格重估很可能使通胀上行压力在中长期内持续。同样,环境保护成本、土地、水、矿产资源价格、自己价格重估也将在中长期内对通胀“推波助澜”。
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CPI的上涨构成具体压力。资源产品涨价推动中下游行业的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已经出现了5年,但受制于中下游供大于求状况,经济运行的涨价压力一直未能充分释放。2003年以来,上游的采掘工业品出厂价格累计上涨了100%,中游的原材料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45%,而下游的加工出厂价格上涨仅11%。
未来农产品价格将趋势性上涨。以粮食为例,一方面,未来粮食总产将倾向减少。工业化、城镇化,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我国单产很难再有重大突破;农民务农的机会成本过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下降,农业劳动力被收入相对较高的非农产业所过度吸纳,使粮食生产前景增加新的变数。另一方面,粮食需求却倾向增加。除了传统的粮食消费外,增加了粮食的工业化使用。政府唯一能做的就是,提高农产品价格。
有观点认为,农产品为可贸易品,本国供给不足可以通过进口来解决,不至于导致长期的通胀。这种观点是难以成立的,纯市场供求关系很难平衡。
综合判断,我国未来一段时间,不仅短期冲击造成通胀上升,由于农产品价格的趋势性上涨,水、电、油、气等公共产品和服务价格的调整,人工及资源要素价格的重估,我国未来几年将经历通胀过程,投资者需要做好中期通货膨胀的心理准备,把通胀因素纳入投资决策的视野范围。
(作者供职于中信证券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