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潜质 灵思飞扬
2008-03-14符小红
符小红
【摘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挖掘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潜在能力,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
【关键词】语文教学;激发;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学科以其独有的关注人文、与生活紧密相接的特性,为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其潜质提供了广阔的教学合作空间。
一、开拓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展现个性,激扬精彩。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教学实践也证明:把学习的权利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设计学习方案、安排学习程序,查询、反思、交流、评议,让其在获取相关知识的同时,充分发掘个人潜能,掌握更好的方法,提高能力。例如在研读郑愁予的《错误》时,我让学生在理解诗序的基础上,采用分组讨论自授课的形式。结果,在自授课上,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极大的发挥和展现:有采用站在抒情主人公角度,以自述方式来解读人物内心的;有以改编故事的形式配乐讲述故事的;更有场外进行编导,以情景剧的方式来表演的。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在表演中他们采用了一些很艺术化的手法,如用反复张望、徘徊等待等方式来表现人物焦急、企盼的心理,这真是诗情的生活再现啊!这些充分展示了学生自身的素养与才智,只要你给了他们充分的空间,他们便能使课堂充满激情,灵思飞扬!
二、问题设计注重开发性、开放性,由单一走向多元。老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思维与创新。“学则须疑”,巧设疑问是老师调动学生的有效手段之一。老师在设疑之时,不妨注重问题的开发性与开放性。因为这类问题能促进学生的思考,使之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延伸,激活个性思维,甚至促发灵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而使答案呈多元化,发挥学生自主意识,体现创新思想。例如在学习伍尔芙《墙上的斑点》时,我有意识地问:“除课本内容介绍之外,你对‘斑点还有没有个性化的认识?”这一问题旨在拓展学生思维,给他们讨论的空间。经过充分的思考、讨论之后,学生的回答果然丰富多彩:“斑点”是人们思考、回忆、憧憬的契机,“斑点”是意识流动的序列,“斑点”是生活中任意进入思考和意识空间的媒介……
三、合理引导,有意还原并创设情景,激发想象。中学语文的许多课文,包括小说、散文及诗歌,作者创作本身富含情景,诗人自身的体悟、理解、情感就深蕴其中,在学习时,若不能入情入境,就无法触及人物内心,获得深切的人生体悟。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恰当地还原并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感悟,也是提高语文修养、增强感知能力、丰富学生内心世界的有效途径。
四、作业布置注重自主性、延展性,强调个性发展。语文学科的作业布置,在传统中是以课本知识和课堂教学内容为主,立足于牢固课堂知识,但其单一性和机械性却极大地损害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升华,更有悖于语文怡情养性、启迪思维的学科培养要求,更不必说开发学生的潜质,闪现学生的光辉。而新课程也要求关注学生本位,强调学生自主意识,因而,作业布置更应注重思维性、自主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做有质量的作业,做发展性的作业。记得在学习李白《江南逢李龟年》时,在介绍完诗人创作背景及前两句后,我毅然将诗的后两句截去,让同学展开合理而大胆的想象并以作业形式完成后两句。这一作业激活了学生情思,作业中,学生灵思闪现。有“又是异地相逢日,却是黯然神伤时”,有“江南风扫落红尽,依稀君笑气宇衰”等等。回到课堂,我们又拿来与原诗进行比较,优劣暂且不论,可以肯定的是:学生对诗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学生创作诗歌的兴趣越发浓厚了。在这个活动中,作业不再是一种复习巩固手段,而是一个发掘者,一个学生学习潜力的发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