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积累是写作的源泉
2008-03-14陈洪喜
陈洪喜
【摘要】写作要重视生活积累。生活积累包括直接积累和间接积累:直接积累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生活的真实,从而不断地搜集、积累写作素材;间接积累即扩大学生课外阅读进行积累。
【关键词】写作;积累;感知能力
现在许多中学生谈作文即“色变”,对写作有着种种的厌倦、畏难情绪,因而他们的作文往往内容空泛、虚情假意、华而不实,甚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连标题都如出一辙,全然不能体现中学生应有的思想和情感。常言道:“诗言志”、“言为心声”,学生的写作也应表现他们真实的思想,感情和思维。《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指出:“不同学段的学生都需要占有真实的、丰富的材料,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引导和促使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思考等多种途径,运用各种方法搜集生活中的材料。”所以我在作文教学中一直坚持让学生深入生活、感知生活,从真实的生活中产生自身写作的灵感和激情,从生活的积累中去找寻写作的源泉。我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写出有灵魂和个性化的文章。本文主要就生活积累谈一些看法。
生活的积累,包括直接积累和间接积累两类。
一、生活的直接积累
生活是一个万花筒,生活中有形形色色的生动活泼的素材,它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只要在平时做好充分的生活积累,写作时就不会无事可写无感可抒了。《文心雕龙》中有言:“应物斯感,感物吟志”,“物”为“感”的基础,“感”因“物”而产生,因而教师要组织、指导学生观察生活、感知生活、理解生活,做好写作前的必要的积累工作,从而让学生从这些真实生活的积累中选取素材,表达生活,反映生活,抒发真情。
可是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生活很平淡,没有什么可积累的,这就需要教师去指导学生做好生活的直接积累工作。也即是说教会学生如何去体会、感悟生活,从真实生活中找出闪光点,成为写作的素材,从而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这不是很容易的事,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必须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感知能力即对客观事物的感受、领悟能力。它直接反映出一个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有了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学生才能对已发现的客观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即从现象到本质,去粗存细,去伪存真,把握事物的本质特点。因此我在传授写作技巧的同时,遵循“教作文先教做人”的原则,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善、美,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比如,从“学业上的互相竞争,生活上的互相帮助,思想上的互相交流”中,悟出“友情是生活中的一盏明灯”;从“从校门进入家门起,母亲的烧饭做菜,晚上一宿的唠叨,到第二天走出家门时的千叮咛万嘱咐”中,悟出“母亲的爱是永远不会枯竭的”;从“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之一的田世国捐肾救母的壮举”中,悟出“拥有感恩的心是为人处世之本,是教师最大的安慰,是父母最大的成功”。学生只有有了较高的思想认识水平,才能懂得去发现生活中的亮色以及生活中的真、善、美。
其次,感知能力与兴趣也有密切关系,如果学生对已发现的客观事物有自发的兴趣,才能集中精力,深入地去观察、感知生活,从生活中找到共鸣点、闪光点,悟出事物的内在价值,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因而,教师要有意识地多让学生进行一些有意义的讨论活动,作一些分析训练,让学生各抒己见,提高学生的兴趣,找到学生的兴奋点,从而使学生思想仓库中储存的信息与写作接轨,久而久之,学生的感悟能力也就得到了提高。例如,我在选择讨论话题时,选一些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或他们关心的“心理”问题来谈,这样的话题由于“击中”了学生的“要害”,他们就有话“可说”、“想说”了。有一次,我让学生讨论“上网”问题,当我一提出“学生该不该上网”的问题时,学生就激烈地讨论起来,足足讨论了一节课还不能罢休,非常热烈,非常精彩!因而当我最后布置作文《谈上网》时学生们早已胸有成竹,再也不会无话可说了。可见,这种活动方式不仅使学生对写作有了兴趣,同时也让学生的生活积累与写作接轨,使学生对这些生活材料烂熟于心,用时得心应手,写作时再也不用胡编乱造,故弄玄虚。可以说,很多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都能成为学生感兴趣的对象,都可以作为鲜活的材料进入语文教学课堂,然后通过学生个性化的观察、辨识和思考,将可能以千姿百态的样式呈现在他们的作文中。
另外,为了能够让学生在写作中自如地运用生活积累,教师还可以在习作练习上尝试些新的方式。在平时的日记或周记等训练中,不过分强调写作的文体、成篇,多作一些片段、分解性练习,让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点滴感受、思想上的片刻闪光,随即述诸文字;对于某一现象、某一事件的看法,也可以通过三言两语作个记录,这样一来就加深生活材料在头脑中的印象。正如方仁工先生所说:“教师要打破习作训练的旧模式,让学生可利用自己鲜活的思想,不拘一格地自然地表达出观点、思想、情感。”一位学生在他的日记里曾这样写道:“……我突然地想学学,站起来。刚张开嘴要喊,又立即止住了,喉咙似乎给什么东西卡住了,心里有种莫名的感觉。”这是一段心理描写,虽然言语不多,却写出了他自己第一次做买卖的真实感受,而这就是对生活的积累、写作中最鲜活的材料。
可见,从学生的作文看,生活可以为他们写作前期进行充分的素材积累,并提供他们对于“宇宙人生”的思索,生活中发生的种种事情,平凡也罢,激情也罢,都给学生提供了绝好的写作素材。
二、生活的间接积累
现在大多学生很少有与社会直接接触的机会,所以阅历不丰、见识不广,要写出一篇表达真实生活、深刻反映生活的文章,的确并非易事。你想想,文学大师鲁迅先生在文化借鉴问题上都毫不犹豫地提倡“拿来主义”呢,因而生活积累除了直接积累外,还应寻找其他途径——间接积累。生活的间接积累主要是通过阅读特别是扩大学生课外阅读来丰富他们的阅历,增长他们的见识,扩大他们的视野。书籍是前人的生活积累,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学生通过阅读书籍,可以学习、借鉴、继承前人丰富的创作经验和优良的写作传统,来充实和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也可以从这些文字中间接了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概貌,受到名家思想、道德的感染和熏陶,从而丰富写作的内容,加深文章的深度,提高自身的写作水平。古人常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物”,“读书万卷始通神”,这些都是说读书的乐趣和读书是成才所经历的道路,而我认为,就作文而言,则说明了大量的阅读可以扩大学生的生活素材、语言素材的积累。
阅读的积累,也要有一定的方法。首先学生应该学会在阅读中质疑、思索,可以是对文中的主题、观点,可以是对人物形象,甚至是对文中的一句话、一个词。这些质疑、思索,学者们称之为“灵感”,学生就要抓住这些擦肩而过的“灵感”,谈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把它写成文字。一位学生在读完《简·爱》后,写了一篇读后感《你是简·爱吗》,不仅谈到了自己对简·爱形象的看法,同时还结合了现实生活,讨论了现代的女性形象。可见阅读中质疑、思索,不但使学生了解生活,提高审美情趣、陶冶情操,而且使学生对阅读的文章加以内化,使之变为己用,成为自己的积累,在作文中得以运用。其次学会摘录。学生可以摘录文中名言名句、优美语段、精辟事例等。名言名句可以直接运用到作文中,许多优美的语段、精辟的事例可以经过理解、体悟,逐步变成自己的话而用在作文里。当然,只有不断地运用,才能把这些积累真正变成自己的写作素材。比如当你摘录了一些句子或事例之后,你就应当主动地、有意识地在你平时的谈话、课堂上的发言及作文中加以运用。有时,可能用得不那么自然、不那么习惯,但只要不是为了用来炫耀自己,而是为了充实自己,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熟能生巧”,许多句子、事例、知识,就会逐渐与你的思想融化成一个整体,你就不会觉得它们是外来的东西了。这时,你就觉得你已经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一步。这样的喜悦,这样的收获,没有经历过“积累”这一阶段的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积累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我认为这几种最为可行,只要学生切实地掌握这几种方法,必定能成功地完成阅读的积累即生活的间接积累,从而为写作服务。
正如叶老所说:“我们要记着,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新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是课程的实施,转变学习方式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它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学习方式提出了新要求,要转变被动性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生活积累正是要求学生主动地融入生活,了解生活,深入和思考生活,但愿在学生以后的作文中我们能多多看到真实生活的反映,体会他们真实的感受、激荡的情感以及驰骋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