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该不该拒绝旁听生
2008-03-03李烟
李 烟
事件回放:
北京大学将对进入教学楼的人员抽查学生证件,学校将安排老师对教学楼内的学生抽查证件,发现没有学生证或旁听证人员,校方会劝告他们自觉离开教学楼。北大有关负责人称,此举主要是为维持正常教学秩序,堵住挤占学校教学资源的个别社会闲散人员。(据《京华时报》)
观点呈现:
●北大拒绝旁听生有悖北大精神
大学应是有教无类,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更何况北大是以开放、宽容而闻名于世的。北大是“五四”新文化的发源地,又是我国大学教育的最高学府。开放是北大精神的内核,包容是北大的象征,对校外旁听人员设限,显然有悖于北大精神。
把爱学习、想旁听的学子赶出门外,这就与北大精神背道而驰,更与当前所倡导的“以人为本”格格不入。当今的一些北大人,少了胸怀和气度,早已忘记了他们宽容睿智的缔造者们,也早已失去了五四时期北大人心怀天下的情怀。(洪巧俊)
●别让毛泽东式的旁听生在北大绝迹
北大的旁听生大部分都是刻苦勤奋的好学之人,像数学家华罗庚、文学家沈从文,甚至开国领袖毛泽东,都曾在燕园旁听学习。这种开放性办学从未导致学校教育资源枯竭,更没有因为旁听生的众多,挤占了“正规军”应享受的“教育蛋糕”。反而是让北大在正规录取学生桃李满天下,又多了一批对国家做出过重大贡献的有用之才。(网友)
●不要脱离实际谈“大学应该大气”
完全可以说这是在“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空谈什么“大气”?简单的把“开放和包容”几个字理解为教学资源应该对“外来人口”的全面免费,是不是有点形而上了?现在大学连年扩招加上考研热,早已是不堪重负,教学资源平均到每个学生头上,实在寥寥。另外,即使是真的对这些外来同学开放教学资源,解其燃眉之急,也应该只是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王波)
●何谓“社会闲散人员”?
北大居天下之重,一举一动都会牵动舆论的关注。在本质上说,作为一所国立大学,北大是用国家资源办的,也可以说是所有纳税人供养的,理应属于所有中国人,在任何时候北大都是中国的北大,中国人的北大,这个性质不是校方能改变得了的。因此,“挤占学校教学资源”不知从何说起?无论以何种名义、借口,北大校方都没有权力将北大看做是部门的、本位的北大,更没有理由将查证行为矛头对准所谓的“社会闲散人员”。
何谓“社会闲散人员”?明显是个贬义词,它不是个法律概念,而是一个带有偏见的概念,人为地将社会人群划为三六九等,将某些人群打入另册,这是一种最典型的歧视。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中国,还有人代表北大使用这样的词汇,未免太不自重。难道到北大来旁听,有向学之志、求知之心的人,仅仅因为没有向校方办“正规旁听证”就成了“社会闲散人员”?(傅国涌)
●大学更应该大气
大学是有着社会使命的公共机构,有责任向社会大众传播知识,有责任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它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而非封闭的、狭隘的。校方更应该倡导一种共享、平等的社会责任感,而不是像护犊子那样宠着自己的孩子。真正好学上进的人,也不至于自习座位被人占了而荒废了学业。
国外许多大学是没有围墙的,其教室、图书馆等教学资源向全社会开放,中国的一些大学值得担忧的不仅仅是校园的那堵围墙,更是一种无形的围墙使大学的精神气质显得封闭僵化,这样的环境里很难培养出大气的人物。
人大的国学院办得卓有成效,今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有复兴国学之雄心壮志的人大人,想必很熟悉孔子有教无类的理念。孔子具有仁爱之心,他的仁爱之心是开放的,而非只施与某一部分人。(十年砍柴)
链接:
张中行谈北大旁听现象
一般人谈起北京大学就想到蔡元培校长,谈起蔡元培校长就想到他开创的风气:兼容并包和学术自由。中国课堂,由宗周的国子学到清末的三味书屋,规矩都是严格的。北京大学的课堂却不然,事实上总是可以随随便便。说得鲜明一些是:不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每课必到,应该来上课的却可以经常不到。
北京大学课堂的惯例:来者不拒,去者不追。非本班的人进来入座,就不会有人看,更不会有人盘查。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个学期,上课常常在一起,比如说十几个人,其中哪些是选课的,哪些是旁听的,不知道;哪些是本校的,哪些不是,也不知道。比如刘半农先生开“古声律学”的课,每次上课有十几个人,到期考才知道选课的只有我一个人。
记得是1947年或1948年,老友曹君来串门,说梁思成在北大讲中国建筑史,每次放映幻灯片,很有意思,他听了几次。下次是最后一次,讲杂建筑,应该去听听。到时候,我们去了。讲的是花园、桥、塔等等,记得幻灯片里有苏州木渎镇的某花园,小巧曲折,很美。两小时,讲完了,梁先生说:“课讲完了,为了应酬公事,还得考一考吧?诸位说说怎么考好?”听课的有近二十人,没有一个人答话。梁先生又说:“反正是应酬公事,怎么样都可以,说说吧。”还是没有人答话。梁先生像是恍然大悟,于是说:“那就先看看有几位是选课的吧,请选课的举手。”没有一个人举手。梁先生笑了,说:“原来诸位都是旁听的,谢谢诸位捧场。”说着,向讲台下作一个大揖。听讲的人报之以微笑,一哄而散。(选自张中行《北大忆旧》)
编辑提点:“观点”是从本期开始增设的一个栏目,就当前社会热点事件、热门人物、普遍关注的现象、话题,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观点和论证。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拓展思考向度,拓宽现实视野,丰富思维层面,学习论证技巧,最终,提高议论文的写作水平。生活是参差多态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何况,在不需要标准答案的时候。
(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