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跟风后遗症

2008-03-03徐艺嘉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08年2期
关键词:张扬参赛者面孔

徐艺嘉

近年来,娱乐选秀的舞台吸引了每个中国人的眼球,甚至触动了世界人的神经。当选秀台下的粉丝们忘情地尖叫呐喊,当万里挑一的幸运者一夜成名,当李宇春的面孔出现在《时代周刊》的封面,“平民文化”的概念飞跃般崛起,带给人惊喜,也给人以错觉。这是平等展示自我的机遇,甚至是可以重新书写命运的机缘,它无限膨胀着泡沫价值,令多少国人近乎疯狂地投下赌注!

有人说,中国人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如今应该大力倡导公平竞争。在普通民众的认知里,只要平等竞争,那么愿赌服输。有了这种意识,参赛者和追捧者似乎都找到了乐趣和自身价值。电视台收视率也一路狂飙,不断刷新创高。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牵一乐而动全乐,娱乐选秀大行其道,各种类型及规模的选秀活动充斥报纸和荧屏,争先恐后地展露门面:梦想中国、我型我秀、红楼梦中人、第一次心动、超级男声……一时间搅得民众在追风成名的遐想中晕头转向。然而,当参赛者为进入候选范围而辗转各地废寝忘食无怨无悔的时候,当六七千人齐聚大观园翘首以盼如痴如狂的时候,当成都赛区万人逃课只为报名参加“超女”的时候,他们是否意识到,在狂热地追赶潮流与个性并为之陶醉的同时,自己正在丧失个性化面孔和独立的思维?当多元文化并入同一轨道,所有人共享一套思维方式,其实就是钻进一个拥挤狭窄的文化圈里,互相磕碰,无休止地内耗下去。

同化跟风的行为如同毒品,麻痹神经,令人丧失思考能力,使愚笨呆傻之风在社会上迅速扩散。在此“大环境”下,思想文化领域也悲哀地掀起跟风热潮。在刘心武评红楼,易中天品三国之后,一发不可收拾地出现了“解读西游”、“清宫秘史”、“唐朝风云”、“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一些学者大有寻祖刨根,替古人代言之志。研读古人佳作固然需要新的视角,但若只是受名利的驱使而一味地追赶时尚,弄出的东西不但无新意可言,甚至难免牵强附会、有玷污经典之嫌。如此下去,不知还会有多少经典名著在今人的“评说”和“心得”中失去真面目,千篇一律地湮没在时尚文化的洪流中。

为何人们总是奋不顾身地消磨个性,而愿意在千人一面、千面一腔的共性文化中自得其乐呢?几千年来封建帝王的专制统治和愚民手段是其历史根源,而近代屡屡兴起的社会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造就了“一窝蜂”的社会文化心态。人人追逐合群,惧怕掉队,唯恐张扬个性,而成了“出头鸟”。如此整齐划一的从众心理,必然导致共同的目标、共同的生活方式,甚至共同的思考方式。大家向同一标准看齐,从生至死,有规律、有步骤地丧失个性,丧失自我,进而丧失创造性和创新意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社会缺乏自主创新精神,市场缺乏民族品牌,国家缺乏核心竞争力。

各类娱乐选秀依然如火如荼,各种戏说新解依然深得人心,无数年轻人在时尚的风潮中狂热、痴迷,在肤浅变味的流行文化中走向同质和虚无,社会在“跟风”的潮流中日显浮躁和喧嚣。如果任其下去,最终付出的代价将不只是跟风者本人,还有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选自《中国教育报》)

编辑提点:娱乐选秀节目和学术明星的火爆能不能危及到“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不好说。但是跟风文化在电视荧屏上的重复率却是有目共睹。按说选秀节目最初竖起来的就是张扬个性的大旗,最终却难逃千人一面的窠臼;“讲坛”既是“百家”,自然应该百家争鸣,但讲着讲着就变成了文学和史学两家。拼命张扬个性,最终却还是一样的面孔一样的表情——当个性也变成了跟风,才真的令人绝望。(宏斌)

猜你喜欢

张扬参赛者面孔
本期面孔
爱,无须张扬
魔高一丈 就要张扬 Ducati XDiavel
多变的面孔
劝退马拉松参赛者
自然面孔
害我受伤的小石头
追光花园
低调而不张扬的七都
果敢跳tone的张扬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