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书

2008-02-11

中国新闻周刊 2008年7期
关键词:近代史定价

新书推荐

《放虎归山》

李零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

定价:25元

这是一本随笔集。做虎不做圈养虎、读书要多读野书、说话要说大实话,这是李零的特有文风及思想脉络。

《无轨列车》

陆灏编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2008年1月定价:28元

万象前“掌柜”陆灏沉积两年再次推出的一本海派特色的文化读物。林达的海外见闻,董桥谈书,舒国治谈吃,迈克谈电影……从作者阵容,到谈论话题,从行文风格,到版式装帧,都处处体现鲜明的旧时万象风格。

《双重生命,第二次机会: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电影》

[美]安内特·因斯多夫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8年1月

定价:24元

本书对波兰裔艺术电影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创作生涯进行了梳理。品讀这位大师的作品,将再次重温其电影的诗意及对人世的悲悯。

《30年:1978-2007年中国大陆改革的个人观察》

赵海均

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8年1月

定价:32元

本书记录的是中国如何走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从确立目标到建立目标,三十年来,尽管在后来的推进中,遇到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及国有企业的大面积“坍塌”,但改革最终还是走上了目标路径。

《从海部俊树到福田康夫:冷战后日本11位首相》

王志俊

社科文献出版社

2008年1月

定价:28元

本书收入11位日本首相的传记。展现了他们的宦海浮沉、事业成败、婚恋家事及心路历程。生动地刻画了当今日本政治家的众生相。

中国近代化的主题

秋风

今日中国的现实是近代史的直接延续,甚至就在严格意义上的近代史范畴内。美籍华裔学者徐中约教授的《中国近代史》一书就一直写到了今天与未来。

中国读者已经习惯了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的划分,看到这样的划分可能有点惊奇。作者的理由应当是,西方脉络中的“近代”(modern),就是指建立现代国家(nation-building)的那个历史时期,而中国的这一努力至今仍未完成。因为,建立起完整而稳定的现代宪政制度框架,被作者认为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国家的基础性制度。

本书另一新奇之处是将中国近代起点设在1600年。因为这一时期同时发生了两件事情:耶稣会士入华引发中西大接触,满清入主华夏。后者激起了种族主义,而20世纪的共和革命,在作者看来,正是这种种族主义的延续,前者激起了文化冲突,两者的成熟形态都是形成于西方现代史中的民族主义,而这是现代中国历史演进的关键因素之一。

不过,作者本人似乎更看重自己的另一个见解:近代中国的历程并不像大多数西方汉学家所言,是西方因素不断输入而中国仅仅被动回应的过程,“而是一场中国人应付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他们力图更新并改造国家,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

这样的论断大体上是合理的,尽管不很准确。

不论是早期西方学者提出的挑战回应理论,还是半殖民、半封建理论,都不能完整地反映中国人在近代国家建构过程中的主体位置。

透过与西方的接触,部分中国人知道,在他们生活于其中的制度之外,还有另一种制度安排。由此,改造原有制度,建立现代宪政制度——而不仅仅是作者所说的“成为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成为近代中国明智的精英的主要议题。

由此可以说:如果没有与西方的接触,中国就没有“近代”史可言。但是,中国的近代史终究是由中国人自己书写的,并且,如果近代确实有一个公认的主题,那中国人恐怕还要继续书写下去。

不过,恰恰在这一点,本书似有些缺憾。作者对历史过程的叙述让人产生一种印象:中国近代史上所发生的每一场重大变化,都是一次历史的“进步”——经历启蒙之后,人们似乎天然都是进步论者。但是,如果严格按照近代的议题来进行评价,严肃的历史学家会多一份怀疑。

作为一本教科书,本书所涉及的内容广泛,因而几乎在所有问题上的论述都过于肤浅——这是教科书无法避免的缺陷。但恰恰是这一理由让人们不能原谅全书部分结构安排之显著失当:关于清末立宪的论述过于简略,而这是近代史主题的核心内容。同时,作者用相当篇幅记录了英国在香港的统治与回归过程,却没有一字记述台湾80年代以来所发生的重大变革——显然,如果要探讨“近代”中国,就没有理由忽略台湾这段历史。

更奇怪的是,书中不见叙述六七十年代大陆情势的章节,直接从作者眼里一派繁荣的50年代,跳到了另一个繁荣的年代——80年代。即便是关于80年代之后的叙述,也过于看重经济因素。是作者有意为之,还是中文版出版者技术处理的结果,作为读者,无从得知。而缺了这一历史环节,“近代”中国史是断裂的。

猜你喜欢

近代史定价
扫地
欢迎选购
欢迎选购
最新出版图书
欢迎邮购合订本
欢迎选购
历史选择了中共,中共改写了历史
浅析中外合作办学的历史进程
透过李鸿章看中国近代外交史
关于启蒙运动教学的几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