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人格教育:语文教育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
2008-01-30程红兵郑桂华孙宗良张广录
程红兵 郑桂华 孙宗良 张广录
本期名师:程红兵
青年教师:郑桂华 孙宗良 张广录
背景:“语文人格教育研究”是“上海市程红兵语文名师培养基地”的一项研究课题。以下内容是他们的一次研讨会记录摘要。为此,程红兵老师为全体学员作了一次关于“语文人格教育”的专题讲座,阐述了自己关于“语文人格教育”的基本观点。程老师认为语文人格教育,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当中,有意识、有计划地结合语文知识的传授和语文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施人格教育的活动。研讨是在这个背景下进行的。
●学校教育中要通过什么渠道来实施人格教育?
孙宗良:对人格养成在教育中的意义我们都是能够认识到的,关键是需要落实通过什么渠道来进行人格教育。程老师在讲座中提到了在学校教育中,人格教育必须靠学科教学来实现。
程红兵:我的看法是,学科当中承载着多少年来社会的文明财富,人类的文明财富转化成课程资源,来发挥它的培养人的作用。所以,学科教学是所有青少年的人格形成的主要的教学形态。同时,学生的人格成长需要在集体的教育环境当中,通过对课程资源的学习、交流,来实现他的人格成长,来发展他的人格。
●为什么要在语文教育中进行人格教育?
张广录:语文学科和人格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但现在语文界的声音似乎更重视语文本身的学科特点,往往有反对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班会课”的声音,那语文的学科知识和人格教育之间的关系究竟该如何把握界定?语文学科的价值点究竟是什么?
孙宗良:新课标对语文学科的性质界定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认为语文有多重教学价值,比如基于语言知识的价值,基于语体知识的价值,基于语用能力的价值,基于文本思想意义的价值,乃至更丰富的文化精神价值,等等,这些价值都具有丰富的育人因素。
程红兵:确实是这样的,语文教育的育人因素很丰富,换句话说,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因素当然也很丰富:经常有报刊杂志包括很多专家谈到,教材就具有育人作用,我们上课使用的课文本身,就可以陶冶学生的人格情操;我们语文教学有逻辑因素,它可以优化学生人格中的认知结构;语文教学有伦理道德因素,它可以优化学生人格当中的伦理结构;语文教学中有审美因素,有助于优化学生人格中的审美结构;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助于培养孩子们的自主意识,等等。这是罗列和举例,其实还可以更广泛地把它延伸开来,举出更多的例子。
孙宗良:语文文本中确实充满人格教育的因子,这些因子构成了语文课堂最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跨越百年的美丽》,可以让学生看到生命因何而伟大,正是由于居里夫人崇高的生活目标与高尚的生命境界,才使“她的青春美丽换位到了科学教科书里,换位到了人类文化的史册里”。而在《密室日记》中,学生则可以感受到一种艰难中不屈的生存追求,一种摧残中美好的道德渴望,一份黑暗中执著的未来憧憬,安妮正是以她在困境中积极乐观的心态,超越了年龄,超越了民族,也超越了历史,而成为现代人的精神图腾。
张广录:您所说的这些内容在我们的语文课上应该是和语文学科知识的教学、学科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的,但在我们的课堂上却往往呈现出各自为战、相互隔绝、油水分离的状态,往往是突出了人格教育的因素,却丢失了对学生语文学科能力的培养,被人指责为把语文课上成了“思想政治课”或者“班会课”。面对着诸多的目标和要求,语文课实际最难上。
孙宗良:所以,我们需要寻找能够来统帅整个语文课堂诸多目标的核心价值。人格教育,就是语文课堂的核心价值之一。语文教育缺少了人格教育,就不是完整的语文教育,程老师,我这样看对吗?
程红兵:是的,语文教育必须进行人格教育的原因在哪里,我做了一个非常粗浅的罗列:首先,是我国传统的教育,特别是传统的语文教育,虽然它没有用非常明确的人格概念来表述,但它实质上是以人伦教化为核心的道德教育,这种人伦教化的思想在语文教学当中是非常明显的。它通过学习诗书礼乐经史典籍这样所谓的语文教材,也可以说是历史教材,也可以说是政治教材,也可以说是道德教材等等,来培养它认为理想的人。所以,传统教育说到底是人文的教育,塑造人格是我们一贯的习惯,是一种传统。
其次从当今世界语文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有一种共性化的东西,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课题都会涉及到人的个性问题,涉及到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日本的教育法提到了培养独立精神,韩国讲的是自我完善和个性建设,这样的材料非常多。
郑桂华:是的,我国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六项要求,其中有五条直接关乎人格教育,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了解人类文化遗产,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提高文化品位”,“养成独立思考和自我反思的习惯,注重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在“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潜能,获得发展等。
英国关于学校课程的共同价值体系,包括:个人(The Self),尊重每一个人,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独特的精神、道德、智力、体力上的发展潜力。人际关系(Relationship)——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对自己有利,对社会也同样有利。社会(Society)——真实、自由、公平、人权、法律,以及为集体所做的努力,是个人的真正价值所在;尤其应当认识到家庭是社会的基础。自然环境(The Environment)——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都是人们的兴趣与抱负的来源之一;其核心是尊重、理解、和谐。等等。
孙宗良:澳大利亚英语课程标准,也提出“通过理解和掌握英语以发展自信心,提高适应学校、就业和继续教育需要的能力”,“对自己所处的世界和全球社会进行批判性思考,从中获得乐趣”,“增进学生对自己、对自己所处的文化,以及对当代世界的理解”。其共同点是“求真的态度、尊重与宽容的心态,独立思考精神,反思与批判意识。”也就是程老师归纳的真、善、美、圣四位一体的境界。
张广录:语文学科如果不进行人格教育,只是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最后的结果可能会是,学生只知道文字,而没有领会智慧的本质,没能够抓住真正的思想。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学习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学生“成人”——在思想精神上“成人”的过程。
程红兵:对的。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培养人,培养有健康人格的人,为社会造就这样的人,利用社会的精神财富和文化价值体系去发扬、发展学生的个性,形成全面发展。
郑桂华:这就是您所主张的语文学科自身是促进人格发展的必然。语文人格教育这一命题之所以能够成立,是因为人格教育和语文课程之间有紧密的契合度。
程红兵:所以,语文教育要实现它的价值,不管从学科教学目的本身,还是从它的教学目标来讲,它都离不开培养人。我们经常听到专家讲学语文就是要学做人,人都做不好,没有这种人格,没有这种气质,没有这种个性,他的文章也写不出来,写出来也不是好文章。
培养人就是培养人格,人格应从完整意义上来理解,虽然阐述的过程当中把人格分成这个方面那个方面,但人格作为一个核心词来看,侧重于讲一个完整的人,独立的个性,独立的人格。
●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实施人格教育?
郑桂华: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人拉尔夫·泰勒将课程归纳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四个基本要素。语文课程框架内实施人格教育,必须经得起四个纬度的检验:人格教育与语文课程目标是否一致,与语文内容是否相关,在课程实施中是否可行,教育结果是否能够评价。这是语文人格教育的课程论基础,也是决定语文人格教育的价值所在。
孙宗良:我觉得语文课程是经得起这四个纬度的检验的。在语文课堂的诸多价值目标中,人格教育是最可能承担起统领作用的核心价值之一。尽管任何思想都通过语言的载体来表达,但语文的文本性质决定了它的语言形式与装载思想的方式有着自身的特点,因此,语文课堂是通过语言的品味、语感的体验、语体的分析、语用的解读等去感悟与接受装载的文化与思想。如读方苞的《左忠毅公逸事》,我们首先是引领学生去品味语言,在左光斗承受酷刑“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却依然“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指斥学生的只顾师生恩义而忽略天下大义的语境中,感受主人翁的凛然正气,从史可法“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的敬语中,解读这种誓死如归的气节,勇于承担人间忧患的悲悯情怀。可见,以人格教育为核心价值,能够有效地将语文课堂的语言目标、语体目标、语用目标等等有机融合,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合为一体,使学生真正地在学语文,而不仅仅是学知识。这才是语文课堂的本义,或者说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张广录: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关键是要将语文教育与人格教育纳入一个统一的体系中,即将人格教育的内容课程化,在这个体系中,教育内容是有序安排而不是随意而为的,教学实施是可操作的,教育评价能融入原有的体系,并提升高考等评价的品质。
郑桂华:所以程老师提出了“三维一体教学目标融合,课堂内自主探究活动,教师指导下的拓展阅读,文化校园的建设与管理”四个层面一整套措施,将语文人格教育演绎得有声有色。
程红兵:这仅仅是一个粗略的构想,还有待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修改、提升。
回到语文教育或者语文人格教育的目标问题,我觉得有两个维度可以考察,一个是终极目标,一个是具体目标。终极目标属于人类一切活动、一切教育领域活动的目标,处在各种教育目标序列的终点上,是最高级的绝对性的一种本质的规律,是人类教育活动中最终的指向目标。而具体目标有一定的时效性,是一个活动过程的描述,和终极目标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我们的角度来讲,具体目标就是结合语文教育的特征而设置的目标,它是可以实现的近期目标,语文人格教育永远是终极和具体的统一,永恒和流动的统一,所以语文人格教育既包括终极目标,也包括具体目标。
人物简介
程红兵: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特级教师,特级校长,华东师范大学特聘研究生导师。代表性论著有《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创新思维与作文》《教师的人格魅力》《智慧探索——与科学对话》《探索有生命力的教育》等。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郑桂华:课程与教学论专业语文教育方向博士,原华东师大二附中语文高级教师,现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教材副主编,初中语文教材特约撰稿人。著有《听郑桂华老师讲课》《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语文》《写作新视点》《初中生作文十日谈》等;主编《语文教育研究大系(1978-2005)·中学教学卷》和《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新语文个性化写作》《新语文个性化阅读》等丛书。
孙宗良:上海市中小学教材审查专家组成员,上海市教师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市长宁区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复旦中学教科室主任。多年从事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与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其主持的课题获上海市第八届教育改革实验三等奖、长宁区教科研成果一等奖;先后发表文章50多篇,主持和参与撰写著作17部。在《中国教育报》等全国、省市级刊物及大学学报上发表论文若干篇,独立著述、主编和参与撰写的著作9本,审查教材、教学参考等40多种约600万字。
张广录:上海市建平中学高级教师,上海市浦东新区教育发展研究院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教育部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远程教师培训专家团核心成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教育,在《中国电化教育》等杂志发表有关论文若干篇。主编《上海版高中语文教材全解》四册(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上海市建平中学模块化语文教材》两册,《上海市高中语文教师教学用书》和《上海市高中语文拓展教材》特约撰稿人,《新语文课程论》(上海三联出版社)任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