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丑小鸭》:一个被误读的经典童话

2008-01-30叶军彪

中学语文教学 2008年1期
关键词:丑小鸭安徒生编者

叶军彪

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丑小鸭》,是世界童话史上的经典之作,也因此成了中学语文教材的保留篇目,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学生。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样一篇经典的童话作品,在语文课堂上却一直是以被误读的面貌出现的。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选了这篇作品,在阅读提示中,编者是这样说的:“作者笔下的这只丑小鸭,处处受排挤,受嘲笑,受打击。但他并没有绝望,也没有沉沦,而是始终不屈地奋斗,终于变成了一只美丽、高贵的天鹅。这一切缘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你我都能成为一只天鹅,你会成功的,不过有很长的路要走……”(着重号为笔者所加)很明显,编者将这篇作品解读为:就像丑小鸭通过奋斗最终能变成美丽的天鹅一样,每一个平凡普通的人,只要始终不屈地奋斗,就能取得成功。编者的解读如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也的确是根据这样的“提示”来理解作品,并把这种理解当做主要的教学目标来落实。然而,细读文本,我们却不禁要问:作品是在讲一只丑小鸭如何通过“不屈地奋斗”最终成为天鹅的故事吗?

《丑小鸭》这篇童话作品的主人公是一只丑小鸭——事实上是一只美丽的天鹅,因为他生在一个鸭场里,并且出生时个头和别的小鸭比“实在太大”,显得与众不同,就被鸭子和其他动物认为长得“丑陋”,于是“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不仅在鸭群中是如此,连在鸡群中也是这样”,“成了全体鸡鸭的嘲笑对象”,直到最后被赶出家门。丑小鸭在外面的日子也没有好过多少,野鸭、大雁、母鸡、雄猫、猎狗等也都因为他的样子“丑陋”而鄙视和嘲笑他。丑小鸭受尽了“不幸和苦难”,生活在苦恼、孤独和寂寞中。直到有一天,丑小鸭看到一群漂亮的大鸟(天鹅),他本能地感到一种莫名的兴奋,有一种飞向他们的渴望,于是怀着宁愿被这些美丽、高贵的鸟儿弄死也比“被人们打死,被鸭子咬,被鸡群啄,被看管养鸭场的那个女佣人踢和在冬天受苦要好得多”的念头,飞到水里,向这些高贵的鸟儿游去。而这些鸟儿不但没有弄死他,相反也竖起羽毛向他游来,这时他才从水中的倒影发现,自己原来是这些大鸟的同类——美丽的天鹅!这只新来的天鹅,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并被认为是这群天鹅中最年轻最漂亮的一只。这时的“丑小鸭”才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

从作品的情节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着重叙述和描写的是丑小鸭因为“丑陋”受到动物们(包括鸭子)的种种排挤、嘲笑和打击,以及这种排挤、嘲笑和打击所带给他的悲哀、沮丧、难过和自卑。而面对“迫害和讥笑”,丑小鸭所能做的就是沉默、忍受和逃避,“只要别的鸭儿准许他跟他们生活在一起”,他就很满意了,根本就没有什么“奋斗”的愿望和行动。这就不免让人怀疑编者在阅读提示中得出的结论,并不是对《丑小鸭》这个文本解读的结果,而仅仅是依据某种思维定势所作出的价值推论,那就是:在恶劣的环境中或者是在逆境中,“丑小鸭”唯有通过“艰苦的奋斗”,才可能变成美丽、高贵的“天鹅”。其实,丑小鸭最后之所以变成了一只天鹅,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只天鹅,随着时间的推移,冬去春来,自然要显露出他的本相。当然,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在自身美丽还没有展露之前,他不得不忍受打击和嘲笑。

那么,作者在《丑小鸭》这个作品中想表达什么呢?我们不妨先来了解一下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写作意图。这篇作品是安徒生在心情不大好的时候写的,那时他有一个剧本《梨树上的雀子》正在上演,像他当时写的许多其他作品一样,它受到了不公正的批评。安徒生曾在日记里写道:“写这个故事多少可以使我的心情好转一点。”这就是说,安徒生是在用这个作品安慰和鼓励自己,同时也是对那些不公正的批评的批评,对那些嘲笑他的世人的嘲笑。安徒生坚信,他的才华最终会获得世人的认可,他的作品将会为他赢得荣誉,只是在当时,人们还看不到他在创作方面所具有的天赋,看不到他的作品的伟大,而他也不得不忍受众人的批评和嘲笑。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经常会出现的。特别是一些天才人物,当他们还没有被发现之前,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得到应有的尊重,也不会有人去精心培养他,让他发挥自己的所长,相反却被看做是“丑”的化身,遭到社会的歧视和人们的冷遇。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许多天才人物往往命运多舛,中途夭折。而经过苦难和折磨活下来的,便像“丑小鸭”最终现出“天鹅”的本来面貌一样,美丽的光焰四射,这才引起人们的注目,受到大众的追捧。正如安徒生对自己的画像引起人们极大的热情时曾说过的那样:“许多夫人都围绕着画像,坐在椅子上拿着看戏用的小望远镜,仔细地端详着这位看上去确实才华横溢的作家!我发现这一场面真是太可爱了。”

正因如此,《丑小鸭》这篇童话一般都认为是安徒生的一篇自传,描写了他童年和青年时代所遭受的苦难,他对美的追求和向往,以及他经历重重苦难后所得到的艺术创作上的成就和精神上的安慰。出身于鞋匠家庭的安徒生把自己看做是一只“丑小鸭”,曾遭到许多精神上的打击,这和《丑小鸭》中的丑小鸭被其他动物认为“丑得出奇”而处处受到歧视的境遇非常类似。难能可贵的是,丑小鸭虽然处处受到排挤、歧视和打击,却具有嘲笑他的那些动物所缺乏的东西和精神境界,即对“美”的追求和向往。这种境界是与生俱来的,是高贵天性的显露,也是一般动物所不具备的。他不会像母鸡靠下蛋和雄猫靠咪咪叫那样去讨得主人的欢心,获得自己的地位,他渴望的是“走到广大的世界里去”,在天空飞翔,在水里游泳,而这恰恰是别的动物无法了解的。现实生活中的安徒生对自己的才华的确是颇为自诩的,对成功也抱有极大的信心。他曾预言:“当我变得伟大的时候,我一定要歌颂奥登塞;谁知道,我不会成为这个高贵城市的一件奇物。那时候,在一些地理书中,在奥登塞这个名字下,将会出现这样一行字:一个瘦高的丹麦诗人安徒生在这里诞生!”安徒生的这个预言后来实现了,一个鞋匠的儿子以他童话故事的魔力征服了世界,让世人看到了天才的伟大。正是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向往才使得安徒生笔下的“丑小鸭”显得那样的生动感人,给人以心灵的慰藉。

可以说,《丑小鸭》这篇作品表现出安徒生在同世俗偏见抗争中的性格和信念:“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他相信只要你是天才,只要你有才华,总有一天会被人们所认识,而最后受到嘲笑的,将是那些嘲笑天才的无知和短视的世人。安徒生创作的其他一些作品,如《坚定的锡兵》《野天鹅》《没有画的画册》《夜莺》等,也都表现出这种信念:真理总会战胜虚伪,爱总会压倒恨,善总会淹没恶,美总会克服丑。在这一类的作品中安徒生总是满腔热情地歌颂那些为真、善、美而献身的人。他们也可能受到委屈、蒙受冤枉,甚至遭到灭亡,但会永远活在人们心中,启发人们向着生命的最高境界前进。

教师在教学中之所以把这篇童话作品的主题限定在“通过努力奋斗就能取得成功”上,并把它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加以落实,除了受教材编者的影响,个人缺乏独立的文本解读能力之外,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这个似是而非的主题“符合”许多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的“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总是有意无意地、自觉不自觉地承担起道德说教的任务,教师视向学生传授正确的有意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为己任。“即使环境恶劣,但只要我们不懈奋斗,就能取得最终的成功”这样的主题,显然是我们认为正确的有意义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是我们觉得非常需要向学生说教的内容。因此,尽管这样的主题已偏离了《丑小鸭》这个作品本来的深刻内涵,但教师认为它对学生来说是“有益”的,只要完成了这个主题的说教,也就完成了这篇课文的学习,完成了语文教学的任务,至于主题是否切合作品之类的问题反倒是可以置之不顾的。

这就是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阅读教学的“说教化”倾向。指的是教师习惯于把阅读课上成道德说教课,把课文当做说教的载体。在具有“说教化”倾向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关注的重点是道德说教,而不是文本本身的阅读体验,作品仅仅是教师手中的工具,是为教师所用的。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无视文本,远离文本,甚至歪曲文本的道德说教便频频出现在语文课堂之中,学生在接受这样的说教的同时,也就丧失了和作品展开精神对话、获得审美体验的机会。

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本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就明确提出“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可不可能依靠说教来实现?应不应该以牺牲文本的正确解读为代价?实际上,当我们仅仅把所谓的主题思想“说教”给学生,并且这种主题思想又是脱离文本抽象地甚至错误地存在的时候,我们已经远离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

(浙江省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318000)

猜你喜欢

丑小鸭安徒生编者
安徒生的世界
跳高者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
《丑小鸭》后传
我很丑,但我有梦想
安徒生红绿灯
Happiness Is Some Little Things
“丑小鸭”变成“白天鹅”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