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救市行为经济文化原因探析

2008-01-22潘海旭

总裁 2008年8期
关键词:工具理性利益集团

潘海旭

摘要:2008年10月3日美国众议院以压倒性优势通过了前期被众议院否决的美国政府救市方案,并且布什政府很快签署生效并付诸实施,这意味着美国政府继罗斯福之后的空前“入市行为”锤声敲定,抛开美国经济的危机现状,但从政治视角看待美国政府的这次“宏观调控”,让我们不得不对全球政治模式进行新反思。

关键词:新专制主义;利益集团;全球经济一体化;工具理性

1经济原因

1.1新经济运行模式的危机

这次危机的发生并不仅仅是偶然现象,它有着复杂的深层原因,如果不改变这种模式,我想这次危机只是一个开始,所以美国政府的介入,既有其自身的无奈,因为不救市的代价太大,而又有其目的,那就是借此机会彻底纠正畸形的市场经济运行模式,进而引导一种健康的经济发展路径。

1.2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压力

如果说罗斯福新政的推动主要是为了解决巨大的国内危机,那么这次布什政府的救市行为就无法回避国际压力的推动和影响。因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下美国作为西方国家的“领头羊”他的经济危机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将给全球其他国家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也就是欧洲国家强烈要求美国救市的原因。当然就美国自身而言,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模式下,他的危机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其对自身以后的发展也是灾难性的,比如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地位的丧失、其他国家因为对危机的预测撤回投资和减少经济合作,再比如随影而来的债务危机等等。

2文化原因:

2.1两大意识形态阵营的影响

就文化层次上讨论这个问题,可能不会尽善尽美,但我们认为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他在文化层次回答了我们为什么在号称最典型的西方自由市场经济国家代表的美国会出现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现象。二战以后的冷战时期,是最值得我们回忆的两种国家发展模式的对立阶段,虽然最后以苏联的解体东欧的巨变暂告了市场经济的胜利,但我们很快就从福柯的“历时的终结”中醒悟过来,因为两种政治和经济发展模式在对抗竞争过程中已相互融合,我们无法回避市场经济的效率和政府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虽然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上不厌其烦的去宣传“社会主义”的毒害,但在危机面前西方国家又屡屡捡起自己唾弃的工具为自身服务。邓小平说过,市场经济不姓“社”也不姓“资”,同样必要的国家干预也不姓“社”不姓“资”,他们作为两种必要的经济发展要件相辅相成、取长补短。对这一点的认识在西方社会已成为一种共识,所以布什政府的大规模宏观调控行为是由其文化背景的。

2.2各种政治思潮的发展

文艺复兴以降,人类开始探索现代国家的建设模式,各种政治思潮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其中科学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凯恩斯主义、国家主义思潮等等都昌盛一时,虽然经过历史的考验和沉淀,人们在不断的选择和抛弃,在不断的试错中前进,但以上各思潮对政府作用的肯定却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在罗尔斯的《正义论》中,他就充分肯定了政府部门在二次分配和维持社会公正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这些都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近现代社会政府的强势行为。

2.3工具理性的发展

为什在这里我们要充分强调“工具理性”在美国救市行动中的作用呢?这是因为我们认为美国当前的做法我们可能无法用短时期的成功与否进行评价,因为他的收购行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已经打破了以上所有理论所谈论到的国家干预经济的底线,康德呼唤价值理性的目的就是想唤起人们在工具理性支配下早已丢失已久的价值追求,当前的救市无疑是理性的,但它仅仅是解决当前危机的最佳途径,而它粉碎的确是市场经济最有价值的核心理念,因为我们在政治生活中是摆脱不了“路径依赖”规律的。当今人们已经习惯了“工具理性”支配下的实用主义,对政治终极关怀的追求也早就伴随着尼采“上帝死了”的呼喊而销声匿迹了,所以面对当前可预见的危机,人们在流行的“工具理性”的引导下,美国政府救市行为的顺利实施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猜你喜欢

工具理性利益集团
领导干部被“围猎”:词义演进、生成路径及阻断策略
困局与破局:大学学术制度构建中学术自由的边界
新时代反腐败斗争语境下的利益集团问题研究
基于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融合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路径
学前儿童价值观培育的可行性研究
中国民主建设研究:以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为分析载体
我国利益集团对公共政策影响研究综述
医学院校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探析
利益集团没有想象中那么强大
美国利益集团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