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欣赏古诗词

2008-01-16黄琴芳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河之洲拟人答题

黄琴芳

随着中考改革的深入,在古诗鉴赏题中,又经常会考到有关诗歌艺术手法方面的内容,这类题型常常使那些对诗歌艺术手法概念比较模糊的同学无从下手。所以要准确答题,首先必须了解常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在此基础上熟知该类题型的提问模式,并掌握基本答题步骤,这样答题时才能找准方向。

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这些学生都较容易判断,但是诗歌通常的表现手法:衬托、虚实结合、用典、对比、比兴等,有时就容易模糊了,如: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用潭水之深衬我与汪伦友情之深。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虚实结合是指景、事与想像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有时又叫联想和想像结合。如“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实,“疑是银河落九天”是虚。“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时滔滔”是实景,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则是虚景。

用典是借用典故,援引史实,使诗歌语言更精炼,内容更丰富,表达更生动,更含蓄,收到言简意赅、耐人寻味的效果,进一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如李贺《雁门太守行》“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战国时燕昭王筑台,台上置黄金以招贤才这一典故,表达对天子和将士的称颂,歌颂将士们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

对比是将同一事物的不同时期或不同事物之间作比较,以突出某一方面的手法。如晏殊《浣溪沙》“去年天气旧亭台”“小园香径独徘徊”追忆昔日的欢聚,对比反衬别后的孤寂之深,伤感之重。

比兴。“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修辞上的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就是借助于其他事物引出所要表达的内容。如《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就是以关雎和鸣于河之洲之上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咏叹。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通常有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和反问等。

比喻是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诗歌巧妙的把抽象的“愁”化作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愁思的多与绵长。

拟人指把物当作人来描写,能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更生动。如林黛玉的《咏白海棠》中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句中“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贬词褒用,想像新颖,灵巧别致。

借代指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夸张指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和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能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如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用夸张手法写出了白发之长,愁思之深。

对偶指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几处”对“谁家”,说明是初春时分,飞鸟不多;“早莺”对“新燕”,莺和燕是春天的使者;“争暖树”对“啄春泥”,既表现天气乍暖还寒,又客观地表现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了活力。

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来。如“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以设问开篇,引出对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的叙述。反问则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如王安石的《题乌江亭》:“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

掌握了相应的常识,答题时才能找准方向。当然仅仅了解这些还不够,还必须熟知一些提问模式,掌握解答这类题型的方法,这样才能使答题完整规范。

常见的提问方式有: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提问变式: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表现技巧”),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这类提问注重的是诗歌整体的艺术表现特色,主要应从诗歌的整体构思、诗歌整体的艺术技巧方面来解答。答题步骤:第一步指出用了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句解释为什么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指出此种手法有效地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猜你喜欢

河之洲拟人答题
再现“大河之洲”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河之洲的诉说
河之洲
拟人句
河之洲
拟人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