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简洁引述材料

2008-01-16朱秋清卢文锋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2008年12期
关键词:图画语句观点

朱秋清 卢文锋

08年全国高考作文题考的是材料作文。材料作文的写法,一般来说,都要引述材料。因为材料似树之根,水之源,是作文观点的来源,材料的引述需要简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笔者在参加高考改卷时,却常发现有相当的考生在引述材料的时候未能达到简洁的要求,甚至出现了观点与材料扣得不紧,油水分离的现象,使评卷老师产生作文的观点与材料无任何联系的感觉。这实际上是考生不明白不同的观点宜从不同的角度去引述材料,从而使作文受到很大的影响。

如何得其法?

一、突出原因

即材料中事物间往往有一定的因果关系,立意也是从这点上提炼出来的,那么,在引述材料时就宜从因果关系这个角度来简洁地引述材料。要弄清哪是“因”,哪是“果”。要突出其中的“因”,即分析产生“果”的原因,因为这个“因”正是读者从材料中得出观点的根本所在,所以一定要着重简述它。

二、突出关键语句或关键词语

材料中每一个角度都有一个关键的句子,观点就是从这关键语句或关键词语中提炼出来的,那么在引述材料时也要以引述这关键语句或关键词语为主,甚至摘抄这关键语句。其余的可不理睬或少涉及。关键语句即表明“因”的句子,或是写人的心理活动、或是写人的行为表现等。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方面都应包含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不管从哪个角度来引述材料,都宜分析产生论点的原因,即对材料中的“因”进行分析。如下面的例子:

画家黄幼吾有一手作画的绝招,能把有墨污的纸画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有一次,他对观众说:“请那位观众上来把纸弄脏,我立刻能把脏纸画成一幅图画。”说毕,一位观众上来在纸上抹了两抹墨水。只见画家自信地握笔在手,先是就着墨迹画了两个圆圈,接着又画了两个葫芦,最后添枝加叶,三抹两涂,一会儿,一幅栩栩如生的葫芦小鸟图便画出来了。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

根据材料提炼的观点:

1.由有墨污的纸联想到社会上的“污纸”——失足青少年,对待他们也宜像画家对待污纸一样的态度——正确对待。

2.由材料而得启发,做思想工作或做其他事情,也应像作画一样,因势利导。

学生根据上述观点所写的两个开头:

1.材料说的是画家能把有墨污的纸画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结果得到了观众的好评。由此,我们可联想到社会上的失足青年,对待他们,也应持正确态度。

2.画家有一手能把污纸变成图画的绝招。一次当众表演证实了他的这种高超技艺。这件事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即在做思想工作或其他事情时,应因势利导,变不利为有利。

上述开头粗看起来,似乎可以,细究起来,对材料的引述都是不符合要求的。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观点和材料扣得不紧,联想及观点的得出都显得生硬。之所以造成这种情况,是因为学生不懂得从不同的角度引述材料。

上述材料中,画家黄幼吾之所以能把有墨污的纸画成栩栩如生的图画(果),其原因就在于画家没有把那污纸看成是毫无利用价值的废纸,而是认为它还有可塑价值而正确看待它,对它持积极的态度(因),因此能画成一幅生动的图画。由这个事例,可联想到社会上的一些青少年,他们涉世未深,难免发生错误甚至犯罪,要转变这些“污纸”,也应如画家对待污纸一样,持积极、正确的态度。因此,观点1.显然是从材料中所包含的因果关系这个角度来提炼的,那么开头的材料引述就宜从这方面着手,要以引述产生“果”的“因”为主,即要突出“因”——对污纸持正确的态度。而观点2.显然是从画家作画时的技法上来说的,即是从材料中“先是就着墨迹画了两个圆圈,接着又画了两个葫芦,最后又添枝加叶,三抹两涂”这句话提炼出来的,这句话可以说也是材料中的关键语句,那么在引述材料时也应以突出这句话为主,或摘抄这句话。根据以上这些要求,下列开头就比较适当。

开头1.画家黄幼吾之所以能把沾有墨污的纸画成一幅栩栩如生的图画,是因为他对这有污点的纸能正确看待,即不把它当成毫无再利用价值的纸。由此,我们可联想到社会上的“那些失足少年,他们涉世未深,难免发生错误。可以说是沾有“墨迹”的“纸”。如何把他们转变过来,黄先生对待污纸的态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启发。

开头2:画家黄幼吾在一张涂有墨污的纸上作画时,先是就着原来的墨迹画圆圈,然后又添枝加叶,结果画成了一幅生动的图画。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能根据墨迹原有特点,按照其原有形状,因势利导而成的。这说明,在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按其事物中原有规律,因势利导,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改动过后的这两个开头很显然与前面的两个开头有着明显差别,其原因就在于后者抓住了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角度来引述材料,从因果关系方面,从关键语句入手,因而是符合材料作文开头对材料引述的要求的。

按照以上方法,08年的材料立意时就应分清因果关系,从不同角度,抓住关键语句进行引述。如歌颂受难者的顽强精神,“幸存者的生还奇迹在不断突破,100小时、150小时、196小时……”就是关键语句。它包含“果”,也包含“因”,“因”即是受难者的各种行为表现,是蕴含在这句子里的,引述时就应把它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要求。

但愿所有的考生都能这样。

猜你喜欢

图画语句观点
重点:语句衔接
观点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图画捉迷藏
业内观点
新锐观点
如何搞定语句衔接题
作文语句实录